文博會上,山東十六地市展區熱鬧十足,各種地方特色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不同的地市展區「氣質」各異,像濟南走起「科技範兒」,100餘片「樹葉」輪播濟南美景;淄博主打「陶瓷風」,「陶瓷裙」創意十足;而濟寧在堅守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在探索孔子文化更為豐富的產業鏈。
100餘片「樹葉」
輪播濟南美景
步入濟南展區,科技感撲面而來。腳下的LED地面,呈現出「清泉石上流」的動態效果,人走在上面,宛若置身泉中,魚兒在腳邊遊過。而展區西側入口重點打造的高科技柔樹,引得眾多觀眾駐足拍照。
這棵神奇的「樹」通過100餘片約8寸的蟬翼柔性屏,變幻輪播著濟南的美景,每片柔性屏輕、薄、柔、豔,像真實的樹葉一樣隨風飄舞,體現了科技與自然藝術的完美融合,打造出本屆文博會網紅打卡的一處吸睛景點。
濟南展區負責人王平平還特別介紹了展區內的一面「互動魔法牆」,只見一位觀眾用手掌碰觸魔法牆上的「中國重汽智慧卡車」字樣,一輛黃色的卡車便出現在魔法牆上呼嘯而來,令人稱奇。
王平平說,這面高清LED大屏,將1949以來濟南創新製造的「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諸如黃河牌JN150型8噸載重汽車、我國第一款石英鐘——康巴斯石英鐘、我國第一臺微機「浪潮0520A」等與濟南今後重點打造的八大創新平臺通過「互動魔法牆」的形式呈現給大家,通過高頻雷射雷達掃描識別參與者的手部動作信號,對應通過投影播放動態變化,達到完美的互動科技觀感體驗。
在不遠處的青島展區,也是濃濃的時尚科技感。青島展區工作人員介紹,展區內設「電影之都」、「時尚之地」、「海洋之城」、「文創集市」、「5G產業」五大板塊。
在「海洋之城」板塊,藍色燈光映襯下,一個精緻的「蛟龍號」仿真模型引人注目。該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按照1:6的比例還原「蛟龍號」。「『蛟龍號』是中國的驕傲,它能達到7062米的最深下潛深度,打破了世界記錄。通過這樣的文創產品,可以把這種海洋文化轉化成實體經濟。」
陶瓷盤組成陶瓷裙
打卡地創意十足
「今年文博會,我們一改大而全的傳播理念,著重突出打造一個主題,整個展區的設計和布置均以淄博陶瓷為背景元素,著重突出『壯麗七十年盛世國瓷薈』的參展主題。」淄博宣傳部文改辦相關負責人韓國志告訴記者,淄博展區精選了淄博市7家國瓷企業的19套國瓷,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韓國志說,今年除國瓷元素外,設計創新元素也是一大亮點,比如以大小各異精美的盤子組成的陶瓷裙,觀眾可以站在裡面拍照留念。現場還打造了一面淄博陶瓷網紅牆,是由淄博兆霞文創用印有國旗的陶瓷杯組合形成的一面牆,是觀眾打卡拍照的網紅地。此外還有目前世界最大的手工燒制琉璃石榴,這件琉璃作品直徑達70釐米,象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內裡鑲嵌56顆琉璃石榴籽,寓意56個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
與此同時,作為今年展會的特色之一,淄博市還確定周村區以獨立展區形式參展。據悉,此次周村展區面積168平方米,以「商埠文化」為展覽主線,主要展示周村古商城、周村燒餅、海潤絲綢、凱利絲綢、王村醋、福王紅木等地域特色文化產品。
油畫還能做成音響、手提包?這些在威海展區都得到了實現,各種各樣的油畫衍生品創意十足。展區工作人員騰寧寧指著一幅「油畫」介紹,這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幅油畫擺設,實際是使用了藝術家《藍桌子黃檸檬》的油畫,印在音響外部。但畫作內部卻暗藏玄機,音響側面設計了開關以及連接口,在和手機藍牙遠程連接後,便可以播放音樂,當放在家裡時,不僅可以作為裝飾,也有了播放音樂的功能,增加藝術作品的實用性。
「將一些藝術家的畫作打造成絲巾、包、音響等,目的是將藝術生活化,將藝術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騰寧寧說。
探索孔子文化
豐富的產業鏈
濟寧展區的文化氣息格外濃厚。來自北京的客商顧先生剛說完,便對展臺內擺放的幾個彩色的孔子玩偶所吸引。得知這是濟寧一家名叫華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所設計的「至聖先師」動漫形象,他興奮地找到公司負責人周寧說:「傳統文化需要的就是像這樣生動、活潑的形象,這是讓當代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最佳的手段。」
周寧還著重介紹了幾本彩色的繪本:「這是我們下一步的產品發展思路,我們不能把孔子產品僅僅局限在這樣一個萌萌的孔子像身上,而是應該要與千百年來的中華文化相結合,推出更加豐富的產業鏈。」
「我們正嘗試以孔子為切入點,與上下五千年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典籍、傳說故事進行結合,以故事為主線帶動文化產業的粘性,我們希望孔子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可以帶領大家走一走大運河,可以登上太白樓,甚至可以走進故宮,用孔子這樣一個全世界都熟悉的形象,來通過故事講述中華文化。」周寧說。
此次文博會期間,華粹就將與多家出版集團籤約,通過進一步豐富孔子的形象,未來將嘗試延伸出漫畫、動畫、研學遊、遊戲等多種類型的文化產品,「這次帶來的繪本《國學歷險記》就將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周寧說。
而在菏澤展區,到處都是「牡丹」元素,彰顯地方特色。進入展區後,一副巨大的巨野工筆畫映入參觀者的眼前。「為烘託『壯麗七十年盛世文博會』的主題,我們這次帶來了根據「花開盛世」等比例製作的巨幅燈箱,配以牡丹鮮花,向文博會獻禮。」巨野工筆畫的工作人員說。
此外,參展商還帶去了瓷藝牡丹、牡丹籽油、發財貓牡丹手抓壺、牡丹茶禮、牡丹蓋碗等牡丹系列文創產品。
葫蘆和泥塑結合
讓非遺走進家庭
文博會上,非遺項目也在山東十六地市展區大放異彩。
葫蘆文化是聊城的一張亮麗名片。義珺軒葫蘆文化藝術館經理賈羽一邊擺放著葫蘆作品,一邊說:「我們今年帶來了最新的產品,葫蘆和泥塑結合的文創產品是今年的新創意,香筒、茶罐等新產品也是上一屆省文博會沒有的新產品。」賈羽表示,做出這麼多葫蘆產品,就想讓這項非遺走進家庭,讓全國人民都了解東昌葫蘆。
此外,來自聊城度假區的魏氏柳編作品栩栩如生。這本是製作百姓生活用具的手工藝品,經流傳,後人用鋁絲和銅絲製作造型別致優美的手工藝品,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生鏽不變形,有利於觀賞和收藏。
在臨沂展區,以「紅色沂蒙書聖故裡」為主題,以實物、文字、圖片、聲像等為載體,採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多樣化陳展方式、現代布展手段和技術,全方位、多視角展示臨沂文化發展特色。
記者注意到,該展區共設置了五大版塊,重點展示了手繡、柳編、沂蒙挑花、劉氏翻花、繩編等「非遺」成果。此外,還圍繞「紅色沂蒙、綠色風情、文韜武略、地質奇觀、水城商都、溫泉養生、鄉村休閒」,突出紅色文化旅遊、田園綜合體等鄉村休閒旅遊,展示「親情沂蒙」文化旅遊風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 崔巖 汪瀧 實習生 梁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