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於小娟
編者按 你知道Cosplay,但你可能不知道「破產三姐妹」;你知道生養一個孩子得花多少錢,但你可能不知道養一個bjd娃娃的花費;……時代財經從六大文化產業,帶你一窺「後浪」的世界。
此文為「BJD娃娃」花費篇。
養一個「娃」要花多少錢?
「不敢想,每年基本要上萬。」作為一個擁有14個「娃」的「娃娘」,94年的女孩沫沫不敢回憶自己在「養娃」上到底花了多少錢。
你以為這個「娃」是我們自己親生養的「熊孩子」嗎?
NO!
這裡所說的「娃」指的是BJD娃娃,即Ball-joinTevined Doll,一種球型關節人偶。
BJD娃娃,受訪者供圖
BJD娃娃由於其關節部位以球型關節連接,因此能夠做出許多接近真人的姿勢,也就具有了區別於芭比和手辦的鮮明特點。同時,它還可選擇更換局部配件,可選定膚色,可隨意更換妝面,頭髮,眼珠,睫毛,服裝鞋襪等。
它最早起源於200年前的歐洲,後風靡於俄羅斯。早些時候,BJD娃娃由木頭和陶瓷製成,是當時貴族們才有的玩具。經過一系列的迭代後,這種人偶於上世紀傳入日韓,當時的人們開始使用樹脂製作人形,於是便誕生了現代版的BJD娃娃。大約本世紀初,BJD娃娃進入到國內市場。
在國內,擁有BJD娃娃的玩家通常自稱「娃娘」或「娃爹」。在娃圈,娃娘很少說「購買」,而是說「接娃」。
在接到娃娃後,娃娘們通常會以「兒子」「女兒」等具有家庭成員屬性的稱謂來建立BJD娃娃與自己的某種聯繫。
這種聯繫看似虛無縹緲,實則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促成了一個完整而自成體系的文化與市場。
娃娘們的浪漫主義
「大概是初中的時候,當時很流行那種娃娃的貼紙,就覺得很好看。」沫沫在談及自己入坑BJD娃娃的原因時說到。
直到2014年,沫沫上了大學之後,因為某次偶然,觸動了她塵封已久的那一抹喜歡,她便打算更深入地了解一下,於是決定自己買一隻BJD娃娃。
沫沫提前去貼吧看了很多「洗白貼」(科普貼),與淘寶店員不斷溝通請教,躲過了盜版娃的坑,最後終於懷著緊張又忐忑的心情買下了第一隻娃——來自娃社MK的一隻名為「卡洛琳」的四分娃,尺寸為45cm。
沫沫的第一隻BJD娃娃——「卡洛琳」,受訪者供圖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BJD娃娃存在多個不同尺寸,從較小的「十二分」(身高15cm左右)、「八分」(22cm左右),到常見的「六分」(30cm左右)、「四分」(42~45cm)、「三分」(60~68cm),以及較大的「叔體」(70cm以上)、「二分」(90cm左右)等。
不同尺寸的BJD娃娃,圖片來源:VOLKS官網
「當時那隻娃的價格是1000元左右,在四分娃裡面不算貴。」沫沫回憶道,但1000元買下的只是所謂的「裸娃」,並不包含衣服、頭髮、眼珠之類的配件,這些都需要沫沫後期自己搭配。
所謂的「裸娃」
「從下單到接娃中間是有製作工期的,『卡洛琳』我大概等了兩三個月,經常會忍不住去催一下。」在娃圈,如果訂購了娃娃,但娃娃又還在工期製作中,則會稱是在「孕期」。沫沫告訴時代財經,「孕期」有長有短,最快的是一個月,慢則可能需要半年。
自那之後,沫沫便開啟了「養娃」之路,「之後我買娃幾乎都是以四分、六分為主。」
「BJD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可塑性很高,娃娃最初始的臉模可能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娃娘都可以養出不同的樣子。」沫沫說道。「其實玩BJD的人多少都有點浪漫主義,娃娃身上承載的是他們對美好的嚮往,同時也是另一個自己的體現。」
對於沫沫來說,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思,給BJD娃娃們進行拍攝,實現了她很多的腦洞。她也可以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帶著娃娃和同好們在線下來一次娃聚,一起交流「養娃經驗」。
養一個BJD娃娃究竟要花多少錢?
下單一隻娃僅僅是入坑的第一步,而把娃接回家後怎麼「養」,又是一個難題。
在娃圈,以物易物式的二手交易非常頻繁。原因無他,養娃所費巨靡,如果你沒有一雙靈巧的雙手,那麼大概率要靠「氪金」才能養的好娃。
沫沫家娃娃的全家福,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不同尺寸的BJD娃娃價格不同,而國內娃社和國外娃社的BJD娃娃價格亦是存在很大差別。
以一隻國產普通三分娃為例,只是裸娃,價格可在2500元左右。如果加上官服、官妝、眼珠、假髮等,全套售價可達4000元;韓國娃社的BJD價格相對親民,較少過萬;而日本知名娃社Volks所生產的BJD則從3000到上萬不等。
此外,不同尺寸的娃娃所使用的服飾等配飾大小也各不同,這也就意味如果你養多個不同尺寸的娃,開銷也將會隨之翻倍。「所以,一般剛入坑比較推薦固定養某個尺寸娃娃。」沫沫向時代財經建議到。
時代財經算了一筆小帳。以目前較多人玩的四分娃為例,「入坑一個四分娃,一年要花多少錢呢?」請看帳單:
註:這只是養一隻第一年的開銷,如果後續還要接新娃,請自行加價。/時代財經製圖
為什麼BJD 娃娃的價格普遍較高?
「做一個娃其實很複雜的」芬芬說道,「從基礎的設計,到捏模、調試,再到後面還要翻模、打磨等等,都是要手工做的。」
芬芬是一個資深的BJD娃娃愛好者,如今的她和丈夫Tevin經營著一間自己的店鋪Funfunstudio,目前是廣州開設時間最久的BJD實體店。
在Funfunstudio,芬芬的主要角色是妝師,負責給娃娃換妝面,Tevin則是人們口中的「修補改小哥」,負責給娃娃做一些「傷筋動骨」的工程。
「開發一個身體要考慮的因素很多。BJD與高達那種採用機械關節的玩具不同,你要考慮它關節的吻合度和可動性,在物理層面還要考慮娃娃的筋拉上後的力平衡,讓它達到能夠站立的姿態,娃娃做出來還不能太醜。」Tevin向時代財經解釋道,「所以僅開發一個身體可能要耗費一整年的時間。」
除此之外,娃娃的衣服和妝面也是最燒錢的兩項。
由於娃衣尺寸通常較小,製作起來極耗工時且單量不大,因此許多廠家都不肯接娃衣的訂單。
「做一件娃衣的時間可以做二十件左右正常人的衣服了。」芬芬計算道,「精緻一點的娃衣,工廠是做不來的,通常需要獨立裁縫縫製,所以一般就只有幾十套。」目前,芬芬店鋪中在售的娃衣大多都是她自己設計製作。
當問及做這一行賺不賺錢時,芬芬表示只賣娃娃和娃衣配件的盈利空間並不大,「正常情況下每月娃娃的訂單可能就十個左右,配件其實也不多,主要還是靠妝面和保修。」
在娃圈,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娃娃妝面的效果,娃娘大多會選擇半年到一年給自家娃娃送一次妝,即將娃娃寄給妝師上妝,完成後再將娃娃接回家。
送妝的費用從幾十到上千不等,這一切都要看妝師的技巧以及是否需要大改。
「普通的妝面平均一周左右就可完成,不算貴;整隻娃都要化的叫『大妝』,需要畫紋身和各種圖案花紋的叫『特效妝』」,而需要模改、額外做角之類堪比「整容」的則被調侃為「超特效妝」,芬芬介紹道,「這種跟我們去整容一樣,價格就上不封頂了。」
芬芬給客人的BJD上妝成果。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即便如此,到芬芬這裡送妝的娃娘依舊絡繹不絕。「每天至少有兩三個,多的有十幾個,但這種事也急不得,都需要排單。」說著,芬芬指了指旁邊一堆佔據了店面鋪近三分之一面積的快遞箱,「光寄過來的這些都排到7月末了。」
芬芬店鋪中等待上妝的娃娃們。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難以「破圈」的小眾文化
「身邊的確有朋友不理解,甚至會覺得有些恐怖。」談及身邊人對BJD娃娃的態度,沫沫說道。
在不少圈外人看來,BJD娃娃確實精緻,但多少透露著一絲詭異,很難get到它們的萌點。實際上這來源於恐怖電影中由來已久的洋娃娃恐嚇,很多人在面對人形娃娃時,會天然地不自在,這種不自在叫做「人偶恐懼症」,又稱恐怖谷效應。
為了避免外人獵奇的眼光,大多數BJD玩家都會選擇「圈地自萌」,「這種不理解可能也是導致BJD一直比較小眾的原因之一。」沫沫向時代財經分析道。
曾有學者通過調查問卷進行估算:2017年,全國範圍內各類BJD娃娃的消費數量大概在百萬上下,玩家數量約為25萬左右。據時代財經了解,目前,國內BJD娃娃貼吧關注人數顯示已有近40萬愛好者。
在Tevin看來,BJD娃娃始終難以破圈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其高成本、高耗時,無法批量生產的特點。「BJD本身就屬於一種比較高成本的存在,它的工藝十分繁瑣,因此成品率較低,無法大批量的生產,這就會使得它的價格很高,所以能接受的人自然就會少。」
事實上,以玩具來定義BJD似乎已經不太準確。
在二手交易平臺,轉收娃娃、娃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而一些限量款娃娃和娃物被炒高價的情況也並不少見。在娃圈,最有保值甚至增值效果的娃娃非日本老牌娃社Volks莫屬。目前Volks出品的許多BJD娃娃都是限量限時發售,即「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Volks的薔薇少女,限量版
「一是娃社自身的BJD文化底蘊,二是娃娃的不可複製性,以及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遇性,滿足了這三點,娃娃就會有收藏價值了。」Tevin解釋道。
然而在談及將來BJD是否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時,芬芬和Tevin給出了相同的觀點:「很難,目前國內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單獨依靠BJD產業完成上市。」
此前,由國內知名動漫人、人形師黃山創立的御座文化於2018年曾獲得同創偉業3000萬元A輪融資。旗下BJD品牌「Ringdoll」和「RubyNan」年度銷售額近一千萬元,淨利潤佔比1/3。
然而即使如此,御座文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希望從BJD擴展到更多IP衍生品品類,包括扭蛋、抱枕類的軟周邊、服裝飾品。
在芬芬和Tevin看來,BJD娃娃與手辦、盲盒不同,體現在BJD娃娃身上更多的是藝術的沉澱。「它可能會處於一個比較穩定而緩慢的破圈狀態,但這個過程可能會緩慢到短時間內比較難看到變化,並不會迎來像盲盒那樣的爆發。」
策劃/統籌:王麗麗、王薇薇
採寫執行:曾瀟、武佩璇、於小娟、幸雯雯、張銀慧
本專題其他內容請猛戳以下連結:
電競之「神」UZI退役 資本在等待下一個出圈者
讓小姐姐們欲罷不能的「破產三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