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你真是個乖孩子」,不如給予真心的愛與回饋。
李安導演曾經說過:「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面對上一代與下一代,練習帶著足夠的愛,去暖化那些僵化的相處模式,以及在「希望你乖」背後深深的期盼。
上集 中,分析了他人要求乖巧背後的因素是什麼,再來分析一味乖巧的人長大後又為什麼總是擺脫不了心理問題,希望讀者看了上下兩篇關於一味乖巧會造成的心理問題,對自己以及自己養育後代的方式有所啟發。
確實,孩子在成長過程,需要了解世界上的危險、人際互動的基本規則,以應付成長過程中的危機與人際關係。
但是,過於強調乖巧與順從的教養方式,往往強迫了孩子接受了教養者的價值觀,不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情緒、需求與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這樣的教養方式,往往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而將孩子物化了,物化成一個沒有能力面對世界、屬於教養者的財產。這中間是缺乏信任的,信任孩子有能力與這個世界建立起健康的互動模式。
那,我們可以教育孩子去愛,而不是乖巧與順從。
而什麼又是愛呢?
可以拿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愛的四要素:「關心、責任、了解、尊重」,作為孩子學習愛的四大元素。
近期在網絡平臺上映的電影《春潮》,就講述了一個母女之間、三代人相愛相殺的故事,將原生家庭的話題再次推上風口。
在影片中,年邁的母親幾乎掐滅了女兒所有的幸福苗頭,自己也深陷於無休止的憤怒之中,並影響到第三代人的成長。
有網友感慨道:「這簡直是我和我媽的現實版。」
郭建波的女兒郭婉婷在念小學,從小由姥姥帶大。
她小小年紀會看臉色,懂得說話,潤滑著姥姥與媽媽的僵硬關係。
老少三代人同住在紀明嵐的房子裡。
這間普普通通的房子,郭建波回來後要降低存在感,安靜地縮著。她的任何舉動都能使紀明嵐發怒,不留情面地罵她。
紀明嵐可以把任何話題都扯到郭建波身上,再推及到死去的前夫身上,火力全開,訴說他的種種不堪。
她的吐槽實在頻繁,連小外孫女都覺得不合適。
郭建波年過四十,沒什麼錢也沒房子,只有單位的半間宿舍的使用權。
她不肯找一個體面的丈夫,女兒由老媽撫養。在母親的眼裡,她儼然是個失敗者,母親恨鐵不成鋼倒可以理解。
也許親子關係中的愛恨糾纏,難以用是非對錯理清,但不可否認,原生家庭的傷痛,很可能會成為代代相傳的負擔。
中國的女性長久生存在重男輕女的氛圍裡,大多數女孩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少得可憐。
有的女孩長大做了母親,也有了女兒,並不會格外理解疼愛她們,反而自覺地站到男人的角度,把女兒視作外人,要求女兒無條件反哺家裡。
紀明嵐得不到媽媽的體恤,想到那段經歷她就淚流滿面。
她落淚的時候,沒有想過該體恤郭建波。
也沒有想到,愛,是要一代代傳遞的。愛,需要學習。
郭建波不曾從紀明嵐身上得到過母愛,也沒有機會感受和學習專屬於「母親」的日常的、瑣碎的、平淡的愛。
教孩子真實地去關心他人,包含關心父母自己,而不是只能待在自戀的幼稚狀態中忽視他人。
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情緒以及人生負責,而不是在為自己負責以前,就開始嘗試負責他人的行為、情緒與人生,包含將父母的責任轉挑到自己肩膀上。
教孩子深刻、如實地了解他人與自己,若缺乏了解,關心與責任將會成為盲目的控制與自我審查。
還要教孩子尊重,尊重自己與他人,不被人跨越界線也不跨越他人界線,維持與他人健康的距離。
我知道,相對教孩子順從乖巧比起教他們愛來說困難許多,但這是一個孩子是否可以成熟與獨立的關鍵呀!
另外,也別忘了社會教育以及同儕影響,同學、戀人、朋友、同事等等都起到很大作用,許多智慧將會在孩子獨立步上人生道路時漸漸習得,而無須在孩子幼小時強加自己的經驗給他們,這反而使孩子視野固化狹窄。
只需教他們愛,使他們有足夠能力踏出家門,有健全的心智面對家門外的世界,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即可,至於,其他的部分,父母能否安心放手呢?
人不能選擇出身,沒有人是自願到世上來的。 成為父母既不需要事先考察技能,更沒有監測考核一路跟蹤糾正。帶孩子出世的成年人,是自行選擇升格做人父母的。
就像前陣子引起熱議的「父母合格證」,即便持證上崗不現實,所有父母都需要考慮一下,像學習工作技能一樣,學習做合格的家長,為孩子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
現實中,有些父母工作不順、婚姻不幸,或只是心情不好,就不理智地把怒氣發洩到孩子身上。
更有家長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不顧他們的能力與意願,試圖培養「人中龍鳳」。
可是,孩子不是出氣筒,不是替罪羊,更不是滿足家長期待的工具人。
愛孩子,孩子才用愛回報。反之,向孩子噴射怒火的人,將被火焰反噬。
若我們曾經因為身為子女,被要求乖巧順從,而感受到許多痛苦,可以選擇責怪、歸咎痛苦給父母嗎?
我認為若還無法放下、原諒父母的話,是可以責怪與歸咎的。
但,等到我們較為平靜時,或許可以開始思考,父母是不是也是被要求順從乖巧而長大的呢?
我的父親十分討厭我表達真實的看法與感受,也時常會在我表達後有很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嘗試懲罰我。
直到最近因為要照顧奶奶而與爺爺奶奶同住一個月後,我才很真實的觀察到奶奶的暴烈脾氣。
而這讓我不禁聯想起父親在奶奶的養育過程中,更高壓地被控制與強力地被要求順從,是否也沒有被給予空間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呢?
因而在成長後,他也無意識地習得了奶奶養育的模式,自然地,我也被強力地要求要乖巧順從。
我認為,父親沒有像我一般幸運,可以接觸內在成長、心理學,他沒有機會習得向內觀察自己固著行為模式的能力,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因此困在不健康的狀態中。
因為我的幸運,我有機會嘗試跳脫以往的模式,並同理長輩們在高壓家庭中長大,他們無法擺脫家庭給予的桎梏,複製了類似的原生家庭。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是否可以因感激我的幸運,而超越這樣的模式,進而不再複製「乖巧順從模式」到自己的關係中,進而同理、諒解父親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並帶給我得以順利成長的家庭,雖然它——原生家庭曾經帶給我痛苦的傷害。
我認為,當我們沒有放下對父母的不諒解,是很難超越父母養育我們的模式的,因為那些怨恨將使我們陷入無意識的狀態中,我們將會帶著父母教會我們的方式,去複製出類似的原生家庭,以及教出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痛苦「乖孩子」。
唯有深刻覺察,我們才有機會停止複製固著的模式。
自從三年前開始內在探索後,我一直努力做個全然真實的人,一個不斷給予愛的人,而不是去扮演一個父母期望中的乖孩子。
雖然物質不富裕、不符合社會成功標準、父母依然很擔憂,但是,我當下的生活很平靜、鮮少焦慮與憂鬱,並時常感受到生活的喜悅。
願大家也可以努力找回正視自己真實感受與需求的勇氣,並享受真實的生活。
不要努力地乖,去努力真實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