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醬油」出身的小人物到中國頂級富豪,年過花甲的龐康鮮少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個人公開照片也只有幾張,如自家釀造的醬油一樣神秘。
|作者:二水 環球人物
一瓶醬油價值4000億元!
6月24日,端午假期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海天味業股價一度升至每股124元。截至收盤,股價報每股123.8元,這也意味著海天總市值突破4000億元,達到4011.67億元,成為餐飲行業的「巨無霸」。
目前,海天的市值已遠超以市值3067億元排名地產股第一位的萬科A。也難怪股民會調侃,「賣房子的不如賣醬油」,說的就是萬科和海天。
海天自2014年上市後,因股價和市值雙雙一路狂奔,一度被稱為「醬油界的茅臺」,公司實控人龐康的身家也跟著水漲船高。按照目前海天市值計算,龐康家族的財富已高達1100億元。
從「打醬油」出身的小人物到中國頂級富豪,年過花甲的龐康鮮少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如自家釀造的醬油一樣神秘。
投資20多億做醬油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餐飲行業受到影響,相關供應鏈也受到波及,海天卻成為資本市場的奇兵,從年初至今已上漲近40%,市值暴漲1134億元。
有觀點認為,不少人受疫情影響選擇在家做飯,醬油又是做飯必需消費品,所以受疫情影響不大。
不過,市場上的醬油品類那麼多,競爭異常激烈,憑什麼海天能成為造富工廠?這還要從醬油的發展說起。
早在清末民初,中國就有四大傳統醬園,分別是廣州致美齋醬園、北京六必居、揚州三和、長沙九如齋。
海天溯源於「佛山古醬園」。它雖不是四大傳統醬園,但距今也有300餘年的歷史,出產的醬油一直以工藝講究、口感醇厚在當地享有盛名。
1955年,佛山的25家著名醬園合併組建醬油廠,因其中海天醬園最有名,在當地論影響力和銷售也是第一,於是大家都同意以「海天」來命名醬油廠。不過,這個品牌曾一度被歷史淹沒,直到一個人的到來,讓這家老字號品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1982年,26歲的龐康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海天醬油廠做一名技術員。
這個對醬油一竅不通的年輕人,為了不拖大家後腿,從篩選黃豆到制曲、釀造,都一步一步參與其中。很快,他的技術可以獨當一面。
幾年後,龐康被選為副廠長。1990年,在他的帶領下,海天從一個地方小廠成長為被官方認定的「國家二級企業」知名大廠。
不過,過去的穩步增長只是龐康與海天的一個過渡階段,與後來的騰飛發展相比,還談不上什麼「巔峰」時刻。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新一輪東風再次從南方率先吹起。在國企改制的大浪潮下,海天醬油廠改制為佛山海天調味品公司。
那時,因搭上了時代政策紅利快車,再加上對行業的深度認知,沉浮數年的龐康,暗下決心,要發動一場顛覆傳統醬油行業的新「戰爭」。
眾所周知,醬油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但龐康要「不走尋常路」。
以前,古法釀造醬油廠房環境又髒又亂又差,存在健康安全隱患。為了讓醬油更健康,龐康在1993年力排眾議,花3000多萬元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並組建100多人的技術團隊,在新釀造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力量,這樣一來,大大提升了生產規模和效率。
此後,龐康又多次砸錢為醬油廠購置設備。
2005年,他斥資10億元建立了一座100萬噸的生產基地;2008年,海天建起80萬平方米的陽光曬池群,並投資10億元從德國引進10條自動生產線,119道醬油生產工序全部可自動化完成;2014年,海天投建一座150萬噸的生產基地。
一連串的大手筆,讓人們見識了龐康的膽量和魄力。也正因為有了這些投入,海天的產品才得以規模化生產,為走向全國奠定了基礎。
「有人煙處,必有海天」
隨著國人對飲食需求的提高,龐康意識到單一的醬油產品線無法支撐市場需求。
在他的主導下,海天針對不同客群、不同場景、不同功能、不同口味細分烹調需求,推出多個醬油品種。比如,有暢銷60年的主流產品金標生抽、草菇老抽;經濟實惠的鮮味生抽;還有相對高端的特色醬油味極鮮、有機醬油;也有滿足特定功能的海鮮醬油、紅燒醬油、淡鹽醬油、魚生醬油等。
除了細分醬油種類,龐康還在調味品研發方面下功夫。如今,海天已涉足蠔油、調味醬、醋、雞精、小調味等8大類領域,涉及200多個規格和品種,為企業未來發展添加了多元化的籌碼。
海天的產量和品種增加了,如何把產品推向全國,又成為龐康每天都要思索的問題。
經過對調味品市場的長期考察,龐康啟動了品牌戰略計劃。1994年,他提出推行企業識別系統,申請了大量商標和設計專利,想通過改變傳統外包裝來突出「海天」品牌。
同時,他還將發展海外市場作為戰略計劃。他們陸續在美國、加拿大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商標註冊。這樣一來,海天的「廣東味」上升到了「中國味」。
「品牌就是價值,品牌就是信任」,常年和醬油打交道的龐康深知品牌對於海天的重要性。
在醬油還是散裝售賣時,海天就開始為自己的生抽產品打上精心設計的專屬品牌標誌;1999年,龐康又拓寬宣傳渠道,不惜重金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招標時段投放廣告,讓海天成為第一個在央視黃金時段打廣告的調品品牌;後來,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他又注重線上傳播,「憶童年」的廣告、動畫廣告、植入綜藝和電視劇......這些做法讓海天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提高員工生產效率、加大對產品生產和研製、用心做市場推廣,在龐康的連續重拳出擊下,海天從1996年開始獨佔國內調味品市場鰲頭。
海天官網上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有人煙處,必有海天。」在龐康的心裡,這並不是一句空口號。
為保證海天在調味品市場的鋪貨量,龐康構建了一個高效有序的營銷網絡和分銷商管理制度。首先,在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域、超300個地級市、近1000個縣份市場建5000家分銷商的中層網絡,33萬個終端營銷網點,隨後在一個地區至少設2名經銷商,一方面起到相互制約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經銷商間的競爭。
對於超額完成銷量的經銷商,龐康出手也是非常大方,不僅按月結帳,還常把蘋果手機、寶馬汽車作為額外獎勵發給經銷商。
此外,海天還連續幾十年贊助新東方廚師學校和多個廚師賽事活動,增加廚師們對海天產品的使用粘性。
事實證明,龐康的這一系列操作是有效果的。
2018年,海天營業收入突破170億元。也是在這一年,海天醬油產品營收達102.36億元,成為國內調味品行業第一個單品醬油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品牌。
賣醬油賣出34位億萬富翁
在龐康的苦心經營之下,海天的「不尋常路」越走越順。
2014年2月10日,海天成功登上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7485萬股,發行價51.25元。令人想不到的是,上市當天,海天就出現「瘋漲」現象,並觸發了臨時停牌。
作為海天掌門人的龐康,更是一舉以199億元的身家躋身於頂級富豪行列。此外,海天公司副董事長程雪、董事黎旭暉等34人,持有海天的股票市值也都超過億元。一夜之間,海天成就34位億萬富翁。
就連證券事務代表吳偉明,也因持有約70萬股公司股票,身家陡升至5000萬元,被眾多投資者戲稱為A股「土豪」級證代。
更讓人意外的還在後面。
海天上市第四天,市值就突破550億元,與白酒巨頭五糧液當時589.13億元的市值近在咫尺。當天,有股民在股吧裡發問,一瓶醬油便宜的就幾塊錢,而一瓶五糧液少說也得五六百元,「打醬油的公司,市值也能比肩五糧液?」
一時間,所有人都對「新股首富」龐康產生了好奇,可龐康本人卻異常低調,鮮少在媒體上公開露面。
海天員工曾對媒體透露,龐康為人沉穩,但對企業的管理風格很強悍和嚴格,對工作要求很嚴謹,是個完美主義者,其在海天內部威望很高。
從一家醬油作坊發展成行業「巨無霸」,龐康將海天的成功歸結為「不忘初心」。他說:「無論遇到順境也好,困難也罷,海天始終有其堅守的初心,始終堅持守拙、擇善、務實、創新的企業精神。」
調味品行業,是需要沉下心、不計得失、經得起寂寞的一個行業。一瓶產品從發酵到出廠,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生產者不僅要對產品的品質精雕細琢,容不得一點馬虎,更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消費者。
前段時間,賣豬肉的秦英林、賣插座的阮立平一度引起網友的關注。
秦英林養了30年的豬,他的牧原股份終於在今年爆發了,市值高達2800多億;阮立平自年輕時就研究插座,後來把小小的插座做到了極致,公牛插座也終於在今年上市,市值超過千億。
回顧龐康、秦英林、阮立平的創業歷程會發現,他們的成功都源于堅持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做得長久。
過去,人們常用「打醬油」來形容一個人可有可無,可龐康卻證明了,醬油打得好,一樣可以成為人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