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哪種調味品最難選?
醬油!一定是醬油!
滷肉醬油、拌麵醬油、海鮮醬油,菌菇醬油,蝦籽醬油、薄鹽醬油、蒸魚豉油、醇味鮮、一品鮮、原味鮮、自然鮮、生抽、老抽、頭抽、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是不是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那到底怎麼打醬油?
↓↓↓猛戳視頻↓↓↓
醬油是什麼?
有醬才有醬油,醬油最早起源於西周,當時叫「豆麥醬」。
醬放久了,表面滲出一層汁,一嘗、哎呦、味道真不錯,於是改進位醬工藝,開始特意釀製醬汁。
東漢的《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可以做清醬。」
清醬就是醬油,歷史上,它還叫過醬汁、豆醬、淋油、曬油、豉油、秋油等。
醬油被叫作醬油要到宋代,首見於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山家三脆」中記載了「嫩筍等山野菜同香熟油、胡椒、鹽少許,醬油、滴醋伴食」 。
傳統的醬油釀造發酵工藝,主要包括:
大豆整粒蒸燜
菌種制曲
曬露發酵
自然浸出法取油
暴曬濃縮油體
中國傳統醬油工藝講究「春曲、夏醬、秋油」,利用自然氣溫變化的規律,再經「日曬夜露」,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的釀製時間。清代《調鼎集》中有造醬油論:「做醬油越陳越好,有留至十年者,極佳」。
哪兩種醬油買不到了?
很多人以為正宗的醬油就是水、大豆和鹽,其實不對。
醬油還有兩個重要的原料:小麥或者麥麩。
這涉及醬油兩種發酵工藝:高鹽稀態發酵醬油、低鹽固態發酵法醬油,「高鹽稀態」用小麥,「低鹽固態」用麥麩。
不過,釀造時間是相對的。「低鹽法」雖然20多天即可出品,但繼續發酵下去也能出好醬油,古人釀10年的都有。
另外,完全沒必要糾結兩者孰優孰劣,因為目前市場上是「高鹽法」醬油一統天下,好奇君這幾天逛了六七個超市,翻遍貨架都沒找到一瓶「低鹽固態發酵法醬油」醬油。
第二種買不到的是配置醬油。
「釀造醬油」是以大豆、小麥、麥麩經微生物天然發酵製成。
而「配製醬油」是直接用50%以上的釀造醬油,再添加一種叫水解植物蛋白液的調味液調製而成的,幾小時就可以出爐了。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醬油》(GB 2717-2018)。新標準把「配製醬油」從醬油中除名了。
「配製醬油」不能再叫「醬油」,只能叫複合調味料。
醬油的秘密都在配料表
看到這,你應該了解了,目前放在超市貨架上敢叫醬油的,基本都是用高鹽稀態發酵的釀造醬油。如何選瓶好的釀造醬油避免入坑,接著往下看……
先給大家留道題!
下面五種特級釀造醬油,你認為哪種好?
先別管這些醬油五花八門叫什麼,先看配料表。
水、大豆、小麥、食用鹽,大家都有,這是醬油的基本,沒毛病。
問題是後面這一堆添加劑是什麼鬼?
好奇君當時在超市就迷糊了,加了這麼多「料」,怎麼還是釀造醬油?該叫「配置醬油」吧?
我們先把添加劑放一放,先看看醬油怎麼分等級的。
按GB18186-2000國標釀造醬油對高鹽稀態發酵醬油的分級:
特級:胺基酸態氮含量≥0.8克/100毫升
一級:胺基酸態氮含量≥0.7克/100毫升
二級:胺基酸態氮含量≥0.55克/100毫升
三級:胺基酸態氮含量≥0.4克/100毫升
我們常說,食材中胺基酸越多,本味就越鮮;釀造醬油原料中的蛋白質經水解生成各種胺基酸,胺基酸態氮含量越高、味道越鮮美、等級就越高。
那麼問題就來了,上面五款特級釀造醬油,有的沒有添加劑,胺基酸態氮含量≥1.2;有的一串添加劑,胺基酸態氮含量≥1.3,你說誰好?
再來看這些添加劑都是什麼:
穀氨酸鈉=味精
焦糖色=著色劑
5'-呈味核苷酸二鈉=超級味精
(雞精的主要成分)
5'-肌苷酸二鈉、5'-鳥苷酸二鈉=增味劑
酵母提取物=調味料(增強產品鮮味)
苯甲酸鈉、山梨酸鉀=防腐劑
三氯蔗糖、安賽蜜、甘草酸三鉀=甜味劑
打個比方,好奇君釀造的醬油,胺基酸態氮含量≥0.8,特級了吧?可好奇君覺得還不夠好看,又加了穀氨酸鈉(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鈉(超級味精),胺基酸態氮含量立馬飆升到≥1.4,既提高了等級又節約了成本。
所以說,挑選好醬油時,只看胺基酸態氮含量高低是不正確的,你得看配料中有沒有添加穀氨酸鈉這些增鮮劑,如果有,這個等級就要打問號了。
看到這,你肯定要說,這不是「作弊」嗎?
很遺憾,這是允許的。
再看修改後的醬油國標
《GB 2017-2018 醬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提到「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應符合GB 2760的規定」。
也就是說,只要符合GB 2760的規定,釀造醬油中是可以使用穀氨酸鈉、5'-呈味核苷酸二鈉、山梨酸鉀這些添加劑的。這確實讓人糾結。
大豆上的「小心機」
好了,看到這裡,你一定以為挑選標準是:配料表中只有水、大豆、小麥、食用鹽;在不加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胺基酸態氮含量越高越好吧?
又錯了!
還得看看用的什麼大豆。各類醬油用的大豆可以分為三類:
1、只用非轉基因黃豆
2、只用脫脂大豆
3、非轉基因大豆+脫脂大豆
非轉基因大豆好理解;脫脂大豆簡單理解就是先榨完油,俗稱豆粕。
豆粕比大豆便宜,降低了成本,而且發酵後的「胺基酸態氮含量」比全大豆還高,所以很多廠商們喜歡用脫脂大豆作為原料。
但這種工藝也招來消費者吐槽,醬油、醬油,沒了油,難道改叫「醬水」嗎?
有了油脂,釀成的醬油有特獨的風味物質,口感更加醇厚。所以有些廠商也意識到這一點,會選用「非轉基因黃豆+脫脂大豆」的搭配,既保留風味,又降低了成本。
所以想獲得風味更好的醬油,優選全大豆醬油。
五花八門的醬油名稱
先說生抽和老抽。
它們還是醬油,只是老廣們的叫法,用途不同:生抽調味、老抽上色。
「抽」就是把醬油從原料中分離出來的意思。
一缸醬油釀造出來,抽取的第一道醬油叫「生抽」,也叫「頭抽」。
「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礎上,再經過一些其它工藝,比如更長時間的發酵,或者添加焦糖色(色素)。
所以生抽顏色淺,老抽顏色深;生抽偏鹹,老抽偏甜。
至於其他套路,好奇君的理解是:萬變不離其宗。
比如「紅燒醬油」,可能只是多加了焦糖色和色素而已。
至於菌菇醬油、蝦籽醬油什麼的,你得看看配料表,是真有菌菇、蝦籽,還是只用了食用香料。
我國規定各種配料應按製造或加工食品時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排列。也就是說,配料表的排位按照含量多少來排列。
但有些醬油就極具迷惑性了,比如「蒸魚豉油」。
好奇君一直以為是豆豉做的,直到仔細看了配料表。
豆豉在哪裡?好像和普通醬油沒有區別,產品執行的也是釀造醬油國標GB/T18186。
蒸魚豉油也算一種醬油,在粵語中,醬油一直被稱為「 xi 油」,就是「豉油」。豉就是大豆,豉油也是用大豆釀造出來的一種醬油。
至於為什麼要叫「蒸魚豉油」?大概是商家營銷出來的概念吧,畢竟豆豉和蒸魚是烹飪界的絕配。
最後,回答上面那道題,五款特級釀造醬油,好奇君推薦幾號?
對,3號。
配料最簡單,水、大豆、小麥、食用鹽,用的不是脫脂大豆,在沒用任何添加劑的前提下,胺基酸態氮達到1.2g/100ml。
作者|鄭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