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孩子的暑期班放假,搭班同事就帶著兒子一起來上班,孩子在值班室裡寫寫作業。於是乎,一大上午,同事不斷暴躁中,跳腳外加一聲大一聲的嗓門:
「你寫個什麼鬼,有沒有長腦子呀?」
「回魂了沒,這題文中不是有現成的答案嗎?」
「再隨便弄點,我就給你全撕掉,看你拿什麼寫」……
幸好,孩子還是好孩子,媽媽再怎麼罵他,不是低頭繼續寫,就是擦擦眼淚繼續寫,只是讓人看了特別心疼。
同事跟我抱怨:「就是馬虎,要說他不會,也不是的。一個個問題問他時,能回答出來的。這次的語文期末考試,閱讀題做得一塌糊塗,題沒審明白就開始在那做,想想氣死。」
說起孩子的學習時,聽得最多的抱怨就是娃馬虎、不認真。我有時候會反問:
「為什麼孩子會馬虎?」
「只是馬虎的問題嗎,還是我們習慣性地歸因馬虎了?」
「孩子馬虎了,咱爸媽有沒有幫助過,又該怎麼幫助?」
或許爸媽自己都沒想過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有的直接就打算花點錢報個班,於是寫作課,閱讀課,拼音課等等,補課班的名目挺多,爸媽也最是不心疼花錢的。只是,咱做父母的都甩鍋給別人了,更何況是賺你錢的補習老師,那麼多的孩子,愛聽就聽點學點,不愛聽,就隨你吧。
下半年我兒子也即將一年級,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在關注和思考,萬一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我該如何處理?我是萬分的不願意因為學習而與孩子弄得雞飛狗跳。為何個個孩子都敗在粗心上,該如何幫助孩子避這個坑呢?
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與其歸因為馬虎粗心,不如說孩子抓不住重點,不懂題目考察的是什麼。而父母呢,也只抓住了孩子的外在表現,內裡真相很少去探索,就急著親子間相愛又相殺去了。與其把能量浪費在無用的抱怨中,不如去找找原因,想想解決方法。
就拿語文裡的攔路虎「閱讀題」來說,這兩天我看了本《給孩子的思維導圖課·受益一生的閱讀力訓練》,受衝擊很大,也改變了很多原有固有思維。感慨學習真的需要講究方法,用對了方法,粗心馬虎不見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優等生;學習也不該是苦哈哈的,父母完全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比如玩遊戲樣的狀態,來提高孩子的興趣,開啟孩子的探索力。
一看《給孩子的思維導圖課·受益一生的閱讀力訓練》的兩位作者,特別大咖,頭銜還很多。王玉印,是英國搏贊中心認證講師、思維導圖「百城千校」導師團特邀導師、世界思維導圖錦標賽國際一級裁判。另一位作者楊澤,是天津市重點高中一級教師,也是博贊中心認證管理師,還是正面管教和雙向養育講師,特別擅長將故事化寫作與思維導圖相結合。
那這本書是怎麼衝擊我的呢,我說幾點讓我認同到起雞皮疙瘩的幾個點。
一,共情孩子,娃不反抗
要問孩子最愛聽什麼話?莫過於父母說出了他的心裡話,父母的感同身受。
本書的目的,其實是訓練孩子的閱讀力。假如父母拿著一道道閱讀題,直白地給娃做,孩子會怎麼樣?是不是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但本書提供給父母一種方法:先認同孩子的感受,等孩子能聽進去時,讓孩子從自身出發,在實踐中試錯,再激發孩子自身探索。拒絕咄咄逼人,卻又潤物細無聲地達到既定目標。
一翻開書,主人翁周小白跟大部分孩子一樣,因為沒好好學習,正在挨父母批。周小白不喜歡作業、考試,做夢都想要逃離父母無休止的責罵。而就是這麼神奇,偶然機會,周小白夢想成真了,穿越到了一個不用做作業、不用考試、更沒有爸媽責罵的地方,周小白滿心雀躍呀。只是這種狀態沒持續幾天,周小白就遇到重重困難。沒有養活自己的技藝,沒有知識支撐,一個生活小白,如何生存下去?周小白這才意識到父母的愛,學習的重要。孩子的成長,需要特地環境來逼一逼的。周小白想念父母了,哪怕再考試再學習,有父母這個後盾在,進可攻退可守,還有什麼難的。但是去時容易回時難,要回家?先通過闖關遊戲,贏得遊戲才能真正回家。周小白只能去闖關,每闖過一關,獲得一個閱讀力的技能。等闖完十二關,技能滿格,孩子的閱讀力這事,也就講透徹了。
這樣的周小白,是不是特別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因為周小白就是孩子自己,特別的有代入感。假如每一個學習,都能讓孩子有代入感,又何愁孩子會不喜歡學呢。
二,遊戲闖關,一級比一級更帶勁。
爸媽都有感覺,孩子喜歡玩遊戲,聽故事。假如這些活動還能幫別人大忙,那娃是再樂意不過的了。
回到書中,重點內容是十二個闖關,從鼠到豬,十二生肖各有各的故事,共同點就是等著周小白通過闖關,拯救他們。
1,閱讀題裡常考的題型羅列一個教育學博士說:「學習是有套路的,而考試是最最簡單的,套進去就行。」
不說孩子,我自個兒回想學生生涯,好像也總結不出閱讀題考核的那些點,頗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學霸與學渣的區別。
《給孩子的思維導圖課》中羅列了閱讀題常考的哪些題型,每個題型如何來解題,給與了特別詳細的方法。我試著用這」套路「去看原文,真心是一眼就抓住了關鍵。
舉個例子,閱讀題第一關:裡面一篇文章的問題是,找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也算是閱讀題中比較簡單的一種題型,可是,這次的期末考試,同事兒子就沒拿到分。其實有個套路叫」三找三看「,搞定中心句。
怎麼理解呢?
就是一篇文章,先「三找」,常見的開頭和結尾,偶爾的中間部分過渡句,這三找可是快速檢閱文章的利器。而三看,看關聯詞,表示轉折、因果、遞進關係的。比如但是後面的內容,要多加注意,才是真正作者想說的,才是作者的觀點;文章結構看邏輯詞,時間地點和發展;看情感詞,形容詞動詞名詞等。
這麼一羅列,文章的結構是不是特別清晰了,文章講什麼是不是一眼就看懂,孩子還能再粗心和馬虎嗎。
2,不同文體,有不同閱讀法比如說記敘文的閱讀,可採用起承轉合法。
「起」指的是引起全篇的開頭。可以點明題目,統領全篇,渲染氣氛,也為後文作鋪墊,起到首尾呼應等作用。而「承」,是文章上下段的承接,承上啟下,能夠進一步闡述主題,為「轉」蓄勢。「轉」指的是內容和結構上的轉折,可以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也可以是心情和情節上的轉變,同時轉向文章主旨。一般來說,「轉」是文章最為精彩的部分。「合」指的是收束全篇的結尾,起到緊扣中心、呼應前文、收束全文和升華主旨的作用。
當題目「請給文章劃分層次」時,一套用此公式,本來還無從下手的題,立馬明朗起來。清楚了文章結構,再解其他的題,瞬間也簡單了好多。
3,善用思維導圖,把厚書讀薄,薄書讀厚思維導圖,家長孩子或多或少地都聽過看過。我自己也著迷思維導圖,又好看又利於記憶。一篇文章,經思維導圖一畫,立馬脈絡清晰起來。等復盤時,再看思維導圖,有立馬能聯接起文章內容。
思維導圖好用,可惜很多孩子不會用。本書也給出了思維導圖如何用的流程,六個字:讀一讀,找三找。
怎麼理解呢,就是在學習一篇文章並仔細解讀前,先快速瀏覽一次,為找三找打基礎。而找三找,首先找中心、主題,其次找文章結構,最後找關鍵細節。
聽起來是很簡單,但是光說不練永遠還是不會,關鍵得練習後,才能熟能生巧。
三,運用故事,聯結親子關係,發掘孩子潛能
沒有一個孩子是笨的,之所以有些孩子渣一點,無非是沒碰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故事的結尾,學渣周小白回到了現實世界,掌握了一身本領的他,雖然沒有馬上變成學霸,但是卻成了「閱讀小天才」,往學霸這條路上,無限可能哦。
用故事的方法和兒子聯結,我屢試不爽。明明是劍拔弩張的時刻,我巧妙的一個故事,化「危機「為無形。孩子會反抗父母,但是捨不得反抗故事。
回到文章的開頭,同事總抱怨孩子粗心,馬虎。當孩子有一身的技藝,對學習有著無限的探索心,對試卷清晰又明了時,還會有機會馬虎嗎。
善用方法,適時幫助孩子,育兒路上,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