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紡織技藝
繡面文身阿婆
幾近失傳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被
......
不同民族的習俗
總是帶著神秘與未知
誘人探索
今天和小編一起走進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
解密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創建於1998年,地處北緯18°,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景區坐落在萬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檳榔林海和古木參天、藤蔓交織的熱帶雨林中,距亞龍灣海岸26公裡,距三亞市中心28公裡。
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田野卡丁、《熱帶風暴》體驗館、夢想田園、波隆人家、蘭花客棧等九大核心區域構成,風景秀麗,資源獨特。
檳榔谷的由來
檳榔谷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這裡共有四萬多株檳榔樹,環繞景區。
檳榔谷與黎族苗族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黎族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婚宴場合中都少不了檳榔的出席,當地的阿哥也一定要會爬檳榔樹,摘取檳榔果送給自己喜歡的阿妹,表達愛意。
這麼多與檳榔有關的淵源,故而檳榔谷的名稱,名不虛傳。
「波隆」黎語中是檳榔意思,也是檳榔谷熱情的打招呼方式。在園區中豎起右手大拇指說「波隆」就代表了「你好!你很棒!帥氣靚麗!」的意思。
看到工作人員向你打招呼——「波隆」,別忘了也豎起拇指回應他們哦~
黎族科普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黎」是他稱,即漢民族對黎族的稱呼。黎族一般都自稱為「賽」,賽是其固有的族稱。黎族內部因方言、習俗、地域分布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稱呼,主要有「哈」、「杞」、「潤」、「賽」和「美孚」等稱呼。
目前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非物質文化遺產村
黎族棉紡織工藝,曾長期領先於華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時期,仍位居全國的前列。
紡織家黃道婆,學習黎族紡染織繡工藝,並加以改進和提高,傳播了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穿衣蓋被的習慣。這是黎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最卓越的貢獻。
紡織技術對於黎族來說就是世世代代的傳承。要說黎錦的特色,首先黎錦紡織工具簡單、其次黎錦製作複雜、耗時長;同時,黎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故而黎錦紡織承擔了生活場景事件的記錄,所以大家看到的黎錦圖案豐富,甚至可以通過圖案了解到黎家人三千餘年的歷史變遷。
黎錦濃縮了黎族的歷史與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黎錦就是黎族獨特的史書。
千百年來,黎族沒有文字,黎錦的傳承靠著一代一代老人口口相傳。紡染織繡技藝,不僅為全體黎族女子所傳習,是黎族女子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
它還是黎族人民表現自我,表現本民族的一種重要手段。
這些當地的阿婆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她們年齡多在60-80歲之間,幾乎都是花費一輩子的時間研究黎錦技術,手藝精湛。
符金花阿婆
符金花阿婆曾代表檳榔谷景區出席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展現黎錦技藝。大家都稱阿婆是黃道婆出身,黃道婆是中國最著名的女紡織家。比作黃道婆,可知阿婆的紡織技藝有多高超了。
阿婆的年代定然是沒有學習漢字的,但在阿婆織的黎錦上可以清晰看到標準的「結婚」字樣的漢字,同時,文字下方也對應著相應的場景。
不僅「結婚」字樣,裡面還有,「抬酒」、「談戀愛」、「三月三節」等多種字樣和場景。
漢族是有漢字記載,而黎錦就是黎族人民的百科全書。
繡面文身阿婆
黎族婦女的繡面文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也是一筆極其寶貴且正在逝去的文化遺產,將氏族的符號,崇拜的圖騰紋於軀體上,包含著原住民對生命的祈求、對幸福的盼望、對災難的迴避、以及對美的追求。
黎族是中國目前唯一的「以人類皮膚作為載體記錄氏族符號的民族」,同時,黎族的「繡面文身」也被人類學家稱之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
船型屋
在檳榔谷隨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看似宛如倒扣的船隻頂一樣的屋子,這就是船型屋了。
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築的一種,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狀,拱形的人字屋頂上蓋以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倒扣的船。
其圓拱造型利於抵抗颱風的侵襲,架空的結構有防溼、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較好的防潮、隔熱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鑑於這些優點,船形屋得以世代流傳下來。
龍被
龍被,是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工藝中的最為璀璨的一朵奇葩,是紡、織、染、繡四大工藝過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也是是黎族進貢歷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
龍被館內珍藏了幾十幅珍貴的龍被作品,其中包含獲得世界紀錄協會評定為「世界最大的黎族龍被」——龍騰祥雲、麒麟雙鳳吉祥圖龍被。
鎮館之寶「龍被王」,是最大的黎族龍被,於明朝末年製作而成,其中展現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麒麟呈祥、鯉魚躍龍門、花開富貴、四季平安等的吉祥圖案。
不幸的是,龍被王曾是四連幅,而我們現在看到圖片中保存至今的僅有三幅。因其最早用於祭祀祈福,而村中祭祀祈福變化大,加之年代久遠,其中一幅就不甚丟失,故而缺失一幅無法拼湊完整。
來到檳榔谷,可不能僅僅走馬觀花哦,有太多太多的文化值得我們探訪了解~ 像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保護、傳承,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認識到它們的價值。
八音演奏
海南八音樂器,海南八音樂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樂,因採用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八大類樂器為:弦、琴、笛、管、簫、鑼、鼓、鈸。海南俗稱的八音樂既包括樂器、樂曲,也包括樂隊。
海南八音樂曲豐富,按習慣分為大吹打、鑼鼓清音、清音和戲鼓四類,目前收錄有歷史遺傳下來的樂曲達500多首。有漢唐以來我國古音樂的遺韻,有很高的音樂研究價值。它植根在群眾之中,鄉土氣息濃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是農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其中鼻簫是最為特別的一種樂器,這是一種獨特的用鼻子來吹奏的簫,故稱為鼻簫,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鼻簫聲輕委婉,是祖國民族器樂寶庫中的瑰寶。
在黎族談戀愛啊,阿哥一定是要會唱歌的,飯後來個小曲,跟愛慕的阿妹唱首情歌,都是黎族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一片樹葉阿公都能吹出曲兒呢~
甘什黎村
甘什黎村是百年的黎族村落,在這裡可以感受最真實,淳樸的黎族生活,體驗做一回真正的黎家人。
走進體驗冬暖夏涼的船型屋,在村落裡偶遇到紡織黎錦的阿婆、吹笛的阿公。歷史、文化與生活就在這裡密密交織。
釀酒坊
在海南中部山區,海南黎族苗族種植山蘭稻、山蘭稻是biang酒的主要成分,好喝又「上頭」,可別一不下心就醉了哦~
山蘭酒基本都是黎族同胞自己釀製而成,因為山蘭稻一年一季,產量較少,故而口感也及其細膩。釀製時間不同,酒所呈現的顏色與度數也都有所不同。
看黎家阿婆那麼好的皮膚,每日抿上一口山蘭酒還可以美容養顏哦,哇,快讓我也醉一醉!
雨林苗寨
苗族科普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苗族同胞於四百多年前來到海南生活,主要聚居在保亭、瓊中,在海南的人數在八萬人口左右。
苗族服飾
雨林苗寨有居住在這裡的當地苗族人,與黎族不同,苗族日常的服飾較為簡單,但每逢佳節的時候,苗家人每天都會佩戴經由手工鍛造的銀飾與精緻服飾。
你見過最貴的衣服有多貴呢?接下來的這套服飾有22.4斤重,每一塊銀飾都是由純手工打造而成,價值整整68萬元!
不僅僅是貴重,每一個部位的設計都有著不同的寓意。脖頸上的三個項圈代表三生三世,八個手鐲代表八輩子修來的福氣,一個頭飾代表一心一意。
頭飾、掛件、以及每一個細微的接口都極其精緻,手工鍛造的花紋栩栩如生。
在苗族,帶的銀飾越多就是越美,體現家中越富有之意。銀飾上所呈現的花紋圖樣都展現著家族民族的信仰與崇拜。
吊腳樓
吊腳樓佇立在檳榔谷山間綠樹叢中,與船型屋不同,屋頂尖頂設計,部分吊腳樓下方部分設計為空心,可飼養牲畜,或堆放物品。
檳榔穀雨林苗寨,還原海南苗族狩獵文化和遷徙不定的山體遊牧生活。更真實貼近傳統海南苗族文化習俗,突出海南苗族的狩獵文化、苗藥文化及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局面。
超感5D沉浸式颱風體驗館
就像一直幻想觸碰大雪的南方人一樣,或許從未感受過颱風的北方朋友也想要來一場身臨其境的颱風感受吧!
《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
檳榔谷,黎家夢,穿越海南三千年。大型原生態黎苗文化實景演出《檳榔·古韻》由黎苗族的兄弟姐妹與專業的演員配合演出。
以鑽木取火、織黎錦、帕曼情歌、苗捏、舂米、黎族服飾、打柴舞等節目表演,展示最原始,最古老,最震撼的黎苗文化底蘊。
想要深入了解黎苗文化,不如就來看一場生動的《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表演融合當地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就連茅草屋、牛車都被原原本本的「搬上」舞臺」~
高空滑索
高空滑索帶你在滑行過程中,享受速度的刺激及有驚無險的輕鬆快樂,分分鐘就能體驗天馬行空的感覺!
放鬆身體,告別心理壓力,來熱帶雨林高空索道讓你直呼一次不過癮!
檳榔谷·美食
簸箕餐也是是黎苗族傳統長桌宴,是黎苗族宴席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千百年來,長桌宴漸漸成為黎族、苗族地區常見的宴席。
波隆人家為大家準備了特色美食等等。簸箕飯中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三色飯了。三色飯使用糯米製作,三色分別為紅色、黃色與黑色,飯香清淡可口。三色是由植物染料,例如楓葉、薑黃等帶有顏色的植物提取,同時米飯融合植物中的養分,具有了祛溼排寒的效能,光是看起來就讓食慾倍增!
簸箕餐中還有些什麼呢?除了苗寨的三色飯還有菠蘿飯、椰子飯,配餐有雞、鴨、魚等肉類,地瓜玉米等主食,還包含各式水果,糕點如椰子卷等等。
別看小小一「簸箕」,種類也是十分豐盛呢~
說這麼多
不如親自前往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
親身體驗
撫摸古老神奇的黎錦服飾
吃上一頓種類多樣的簸箕餐
豎起大拇指
開心的說「波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