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2020-12-13 張藝攝影

到了海南一定要去保亭遊覽一下,到了保亭必定要去檳榔谷走走。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檳榔谷也可以看作三亞附近的景點,因為相距只有28公裡。

檳榔谷屬國家5A級景區。兩邊層巒疊嶂、古木參天、藤蔓交織,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公裡的檳榔谷地。檳榔谷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

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檳榔谷,甘什村是個需要慢慢品的地方,能了解黎族(這個海南的原住民)獨特而富有神秘氣息的文化。甘什村極力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民俗特色。

船形屋,土坯牆,青石路,在鬱鬱蔥蔥的綠蔭掩映之下,只有滿目的清涼。除去用作展示和商鋪的建築,許多老房子還都維持著原貌,習慣了最簡單生活的人們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著。這便是我喜歡這座村寨的原因,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歲月的味道。一盞青燈,三五藤蘿,昏暗的光影下,織布機的「吱吱」聲遁入耳門。

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區的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三亞檳榔谷景區主要以海南本土民族黎族、苗族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為特色,還有獨特的熱帶雨林風光。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檳榔谷保存著最原始、最淳樸的黎族風情,多年來保護和傳承著黎族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這裡,我們可以近距離了解黎族人的民居——船形屋,現場體驗鑽木取火、織錦、舂米、演奏竹木器樂、跳打柴舞等黎族人生產、生活場景,儼然走入一個微縮版的黎族社會。

關於紋身,有種莫名的欣賞和渴望,偶爾看見那些鑲嵌在皮膚裡的紋飾,充滿了神秘,仿佛有著某些特殊的文化在傳遞著。海南黎族的紋面阿婆,曾經在旅遊人文類的雜誌上看到過好多次,畫面上的阿婆或危襟正坐,或面帶慈祥,或表情肅穆,但臉上、腿上、手上的紋飾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奇特紋身:傳遞民族的文化密碼:不同的民族,審美不盡相同。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黎族婦女認為,在身上文上圖案的女人才是最美的。紋身的女孩子從八歲開始,到十四五歲結束,以藤剌棒拍的手法,把染料刺入皮膚,逐步在臉上、脖子、手臂、胸前、雙腿等部位文上圖案。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紋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對於黎族婦女這種獨特的紋身習俗,學界基本的觀點認為它起源於原始的圖騰崇拜即氏族部落在人身體上刻烙圖騰符號。黎族宗教信仰以本民族的原始宗教為主,比較典型的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這在黎族婦女的文身上得到了體現。

黎族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紋身遵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一般認為這些對稱的雙線點紋、幾何線紋、泉流紋、銅錢紋、樹葉紋等,表示平安吉利、護身闢邪的美好祈盼。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紋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同一祖先,能不能通婚。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婦女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紡織技藝。她們採來當地特產的吉貝木棉,紡成紗,染上色,織成布,再繡上精美圖案製成黎錦,裁成衣服、筒裙穿在身上,或做成頭巾、披肩、被單、龍被等使用。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就是她們世代相傳的記敘本民族生產生活的特殊文字。所以黎錦又被稱為「無字史書」。

來檳榔谷,除了感受黎族和苗族文化,景區內的這場別開生面的具有少數民族黎族風情的大型實景演出也是十分有看頭的。在演出的最後,黎族演員們還和觀眾一起互動,挑起了竹竿舞,非常精彩。

檳榔谷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距離三亞市區30餘公裡,想要體驗海南當地民俗的,可以選擇自駕中線,一路以山地為主,崎嶇蜿蜒,風景很美。

相關焦點

  • 探訪黎族神秘「紋面」文化,她們竟然把刺青紋在了臉上
    但是文身什麼的都弱爆了,在海南五指山有一群這樣的老人,把刺青紋到了臉上。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繡面、紋身多於黎族女人十二歲左右起紋,,黎族人稱為「開面」,被看作為黎族女孩的「成人禮」。
  • 探訪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我去定了!
    不同民族的習俗 總是帶著神秘與未知 誘人探索 今天和小編一起走進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 解密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
  • 神秘的黎族阿婆,臉上刺青紋身令人覺得恐怖
    在海南,有一個民族叫黎族,是海南原著居民,早在遠古,黎族人就在海南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形成了很多獨特的黎族原生態文化,其中就有織布、紋身、放寮等很多文化,不少人都知道黎族阿婆黃道婆在元朝時期將紡紗、織布等技術加以改進傳播到內地,但很少有人知道海南黎族的紋身和放寮文化。
  • 最後的黎族文身,刻在身體上的敦煌壁畫,隱藏著什麼民族密碼?
    1952年,當8歲的黎族女孩符金花走進山寮接受文身時,不曾想到她是海南黎族最後一代繡面文身女性。60多年後,已逾古稀的她坐在檳榔谷百年的老榕樹下熟練編織黎錦,從容迎接來往遊客好奇的目光,微笑地說著「波隆」(黎族方言,你好)。符阿婆臉上與皺紋和老年斑交結在一起的圖案,顯得特別生動而靈性。
  • 慢讀丨海南東方這個村,被稱作「黎族最後一個原始村落」
    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漫長的時代記憶,反映了黎族先民的生活軌跡和生存理念,這裡面充滿了創造力與智慧,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十分鮮明的。」來自山東的媒體人王川和朋友一行人慕名而來,雖然白查舊村已經人跡罕至,但留在地上的建築還有歷史的痕跡。在現代化生活的衝擊下,傳統文化的延續成了難題,他們懷著無比的期待的心情前來,又帶著對問題的思考離去。
  • 黎族圖騰與漢字交融創新 傳承古老黎族文化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圖騰文化的發揚和創新日漸式微。日前,海南省黎族圖騰文字作者陳春元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海南黎族圖騰文化,使黎族圖騰更便於傳播和識別,更好適應及服務社會發展,助力海南文化形象打造,將「黎族圖騰」和「漢字」結合創新,創作出黎族圖騰文字作品《千字文》。
  • 文化專家看亞亞:黎族圖騰元素展現海南文化特色
    亞亞身上的圖騰來自海南島上古老的民族——黎族,它已傳承數千年。作為海南島上最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而圖騰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三亞市民族事務局副局長胡海霞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黎族圖騰在黎族文化中是很常見的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難尋,在織錦或是民族建築中都有體現。
  • 海南就是中國的佛羅裡達?真委屈它了…|海南島|三亞|熱帶雨林|黎族...
    海南人滿為患的海灘,無聊的五星級酒店,不斷上漲的房價,名不副實的網紅景點,宰客的海鮮餐廳,還有充滿土味搞笑風廣告的某牌子椰汁,總之就是及格以上,優秀以下。  實際上,海南的委屈大了。其實,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海南自古就是一個移民島。  有歷史學家考證,海南沒有土生土長的古人類,黎族先人是最早遷移到海南的族群,黎族的「葫蘆瓜」傳說,就保留了黎族先祖橫渡瓊州海峽的記憶。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 纈花黎布 衣被海南 150件黎族紡織品及文物在京展出
    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甄選出的150件黎族紡織品及相關文物向大眾普及黎族紡織技藝,展示海南多彩黎錦,傳播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  經緯之間,穿越的是歷史長河,記錄的是紡織文明。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背後,也有海南黎族先進紡織技藝的浸潤。縱觀海南幾千年的紡織文化,可探中國紡織之源,可明其流傳,更可現其歷史地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剪出黎族文化最美風華
    周燁說,相比之下,傳統的黎族剪紙創作更加自由、題材更為廣泛,從窗花年畫到山水風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便能完美呈現。  為了給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周燁還融合了北方剪紙與南方刻紙兩種創作手法,結合黎族傳統的民俗文化,創作出了一幅幅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作品。
  • 【小蝦走起】海南黎族織錦「人形紋」在現代裝飾藝術中的重構
    海南涼茶的包裝設計採用的是人形紋的運用。整體裝飾採用人形紋作為底紋,使用紅黑兩色作為裝飾的主要色彩,涼茶穩重的色彩也使整個產品看起來可靠。人形紋的使用,即突出了涼茶使用的是海南黎族本土的天然草本材料,也突出了整個品牌對民族文化精髓的傳。以此作為產品的裝飾元素,既增加了整個產品的民族形象,也讓民族產品具有了現代感。
  • 女人臉上的民族圖騰,即將消逝的黎族文身
    黎族文身,終將消逝,是否也終將忘卻?文身,這種時尚而彰顯個性的方式,被現代許多人喜愛著。現代的文身講究美觀、個性,他們往往會將小而精緻的圖案紋於身體一處或隱匿於某個地方,不易讓人發覺。與現代的人們相比,黎族女子的文身要顯得神秘和複雜得多。
  • 「我們對海南的未來充滿期待」——全國政協少數民族界、宗教界...
    「本次視察既讓我們了解了海南的過去、現在,同時更讓我們對海南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11月20日至25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部分少數民族界、宗教界委員赴海南視察全面開放新格局下的民族宗族工作時,委員們不約而同地發出感嘆。去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 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9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9日上午,作為2020年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在海口舉行,圍繞「傳承實踐 創新發展」主題展開了經驗交流。
  • 海南周刊 | 海南黎族龍被復原 百卉千華現錦上
    目前能查閱到的資料顯示,「龍被」一詞的歷史並不算悠久,最早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由中南民族學院等單位組成的調查組調查成果彙編《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一書中。其中介紹黎族喪葬時說到「棺蓋上覆以龍被」「上蓋一龍被(繡有花紋),扛至墓地後取回,現在仍應用龍被蓋棺」。而對於「龍被」名稱的來源,文獻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
  • 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新聞發布會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慶賀新生、讚美生活、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南黎族苗族優秀傳統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體現。人物形象以動漫人物形式展現,體現了年輕活潑和富有朝氣,寓意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人物著裝根據黎族苗族文化元素設計,服飾原汁原味體現了黎族苗族服飾文化特色。鹿鹿取自黎族《鹿回頭》神話傳說,進一步挖掘和展示了海南少數民族文化內涵。
  • 三亞這個用一難吃果子命名的地方,見血封喉皮做衣服,婦女都紋面
    如果說苗族文化,以前在雲貴一帶多少有些了解,那麼黎族文化,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所以來到三亞,代表著黎族和苗族人文風情的檳榔谷,就一定是一個必須打卡的景點了。檳榔谷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距離三亞市區、亞龍灣、海棠灣都是相對比較遠的,從亞龍灣打車來回,將近兩百塊滴滴車費,不過幾個人分一下,也還是很划算的啦。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文面的面部紋素及圖譜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原始的文面藝術遍及世界各地,有的民族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自己的臉。上刻上深淺、寬窄、長短以及數額都不一樣的各種紋飾以及動植物形狀與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