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海南一定要去保亭遊覽一下,到了保亭必定要去檳榔谷走走。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檳榔谷也可以看作三亞附近的景點,因為相距只有28公裡。
檳榔谷屬國家5A級景區。兩邊層巒疊嶂、古木參天、藤蔓交織,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公裡的檳榔谷地。檳榔谷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
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檳榔谷,甘什村是個需要慢慢品的地方,能了解黎族(這個海南的原住民)獨特而富有神秘氣息的文化。甘什村極力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民俗特色。
船形屋,土坯牆,青石路,在鬱鬱蔥蔥的綠蔭掩映之下,只有滿目的清涼。除去用作展示和商鋪的建築,許多老房子還都維持著原貌,習慣了最簡單生活的人們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著。這便是我喜歡這座村寨的原因,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歲月的味道。一盞青燈,三五藤蘿,昏暗的光影下,織布機的「吱吱」聲遁入耳門。
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區的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三亞檳榔谷景區主要以海南本土民族黎族、苗族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為特色,還有獨特的熱帶雨林風光。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檳榔谷保存著最原始、最淳樸的黎族風情,多年來保護和傳承著黎族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這裡,我們可以近距離了解黎族人的民居——船形屋,現場體驗鑽木取火、織錦、舂米、演奏竹木器樂、跳打柴舞等黎族人生產、生活場景,儼然走入一個微縮版的黎族社會。
關於紋身,有種莫名的欣賞和渴望,偶爾看見那些鑲嵌在皮膚裡的紋飾,充滿了神秘,仿佛有著某些特殊的文化在傳遞著。海南黎族的紋面阿婆,曾經在旅遊人文類的雜誌上看到過好多次,畫面上的阿婆或危襟正坐,或面帶慈祥,或表情肅穆,但臉上、腿上、手上的紋飾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奇特紋身:傳遞民族的文化密碼:不同的民族,審美不盡相同。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黎族婦女認為,在身上文上圖案的女人才是最美的。紋身的女孩子從八歲開始,到十四五歲結束,以藤剌棒拍的手法,把染料刺入皮膚,逐步在臉上、脖子、手臂、胸前、雙腿等部位文上圖案。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紋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對於黎族婦女這種獨特的紋身習俗,學界基本的觀點認為它起源於原始的圖騰崇拜即氏族部落在人身體上刻烙圖騰符號。黎族宗教信仰以本民族的原始宗教為主,比較典型的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這在黎族婦女的文身上得到了體現。
黎族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紋身遵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一般認為這些對稱的雙線點紋、幾何線紋、泉流紋、銅錢紋、樹葉紋等,表示平安吉利、護身闢邪的美好祈盼。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紋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同一祖先,能不能通婚。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婦女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紡織技藝。她們採來當地特產的吉貝木棉,紡成紗,染上色,織成布,再繡上精美圖案製成黎錦,裁成衣服、筒裙穿在身上,或做成頭巾、披肩、被單、龍被等使用。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就是她們世代相傳的記敘本民族生產生活的特殊文字。所以黎錦又被稱為「無字史書」。
來檳榔谷,除了感受黎族和苗族文化,景區內的這場別開生面的具有少數民族黎族風情的大型實景演出也是十分有看頭的。在演出的最後,黎族演員們還和觀眾一起互動,挑起了竹竿舞,非常精彩。
檳榔谷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距離三亞市區30餘公裡,想要體驗海南當地民俗的,可以選擇自駕中線,一路以山地為主,崎嶇蜿蜒,風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