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

2020-12-14 瀟湘晨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9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9日上午,作為2020年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在海口舉行,圍繞「傳承實踐 創新發展」主題展開了經驗交流。

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活動主辦方 供圖

黎錦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凝集著黎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體現民族精神。黎族製作服飾使用的紡、染、織、繡方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年來,海南省政府總共投入了保護經費1.026億元,用於建設了5個黎錦技藝專題的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9個市縣62所中小學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的實踐課,培養了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從當年申報時的傳承人不到1000人,發展到現在的2萬多人,增長了20倍。

在座談會上,樂東、白沙、瓊中、東方、保亭旅文局分享黎錦保護和傳承工作成果、舉措和工作經驗。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傳承人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討論稿)》暢談了各自看法和建議,共同為海南非遺保護及發展工作的深入開展進行建言獻策。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等舞臺,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的表達訴求。此外,黎錦多次走出國門,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以及英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展示,向世界展示有3000年歷史的黎錦織繡技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指出,海南近年來積極有效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了代表性項目三級保護目錄,舉辦系列專題活動擴大黎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非遺+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景區和村民的雙贏。同時,也期待企業利用非遺傳承保護的創新實踐,創造出更富有創意的作品,打造海南錦繡文化新IP,展現錦繡文化新品牌、新形象。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在致辭時表示,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黎錦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要因時而謀、因時而動、因時而進,奮發有為,利用非遺工作站、傳承人、黎錦讀本等載體,保護和傳承好黎錦技藝。

據了解,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於11月19日至11月24日舉行,以「傳承·創新·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以黎錦文化為核心,開展「論、秀、展、選」四大板塊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文化交流展示平臺。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 海南黎族龍被復原 百卉千華現錦上
    龍被,一種由單幅或多幅帶有織繡圖案的黎錦連綴而成的幕帳,集黎族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之大成,並融合黎漢織繡,堪稱黎錦技藝巔峰。龍被製作技藝在上世紀80年代幾近失傳,研究並恢復龍被製作技藝成了幾代人心中的願景和夢想。  龍被——  「錦上添花」  「龍被」一詞出自何處?
  • 東方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增添新名片 黎族傳統工藝工作站揭牌
    6月13日下午,東方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暨東方黎族傳統工藝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東河鎮政府舉行。東方黎族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立,為東方市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增添一張新名片,更為非遺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纈花黎布 衣被海南 150件黎族紡織品及文物在京展出
    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甄選出的150件黎族紡織品及相關文物向大眾普及黎族紡織技藝,展示海南多彩黎錦,傳播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  經緯之間,穿越的是歷史長河,記錄的是紡織文明。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背後,也有海南黎族先進紡織技藝的浸潤。縱觀海南幾千年的紡織文化,可探中國紡織之源,可明其流傳,更可現其歷史地位。
  • 在西海岸有一座城叫東方,與越南隔海相望,海南寶藏級小眾旅行地
    黎族紡染織繡技藝 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東方濃厚的人文。 據了解,東方市一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28個,其中國家級保護項目2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省級保護項目2個:黎族舞蹈面具舞、村話民歌;市級保護項目有24個。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海南周刊 | 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王瑞妹:願將絕藝傳後人
    這是58歲的省級非遺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傳承人王瑞妹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門技藝,也是海南黎族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好好地傳承與弘揚。」多年來,王瑞妹勤繡不歇,繡出了一幅又一幅讓人嘆為觀止的黎錦「雙面繡」作品。
  • 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新聞發布會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活動組委會向前來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各位領導嘉賓、各位媒體記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2019年「三月三」節慶主會場活動將於4月6日至4月9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和五指山市水滿鄉舉辦,13個市縣和中央民族大學舉辦分會場活動。
  • 「解碼」黎族龍被之一:五彩繡線下 藏著半部黎漢文化交融史
    黎家織女挑經顯緯,再用絲線將精心繪製的圖案繡到織好的底布上,製成五彩斑斕的龍被。在多部黎族織錦研究的著作中,學者普遍認為龍被集紡、染、織、繡等黎族傳統織錦四大技藝於一體,工藝繁複、紋樣精美,代表了黎族織錦技藝的巔峰。而龍被的圖案會演變至如此豐富多彩、複雜多變,是由於善於兼收並蓄的黎族人民吸納漢族文化的結果。
  • 探訪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我去定了!
    看到工作人員向你打招呼——「波隆」,別忘了也豎起拇指回應他們哦~ 紡織家黃道婆,學習黎族紡染織繡工藝,並加以改進和提高,傳播了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穿衣蓋被的習慣。
  • 慢讀丨海南東方這個村,被稱作「黎族最後一個原始村落」
    出於保護,所以空心白查村是黎族美孚方言聚落之一,是黎族傳統民居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從高處俯瞰,80餘間船形屋掩映在椰林叢中,錯落有致,壯闊之景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個黎族傳統村落,已經完全「空心化」很多年了,空心的原因是為了保護黎族傳統建築——船形屋。2008年6月,「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白查村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2012年又成功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 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獲獎名單出爐
    11月22日晚,2020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頒獎儀式在海口騎樓老街舉行,34名獲獎者攜優秀作品精彩亮相,上演了一場時尚黎錦秀,讓市民遊客在欣賞完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論」「秀」「展」三大主題板塊的精彩內容後,又感受到了「選」的魅力。
  • 「海南小桂林」,未曾開發、相當原始,環島自駕露營必去之地
    對於海南,其實還是相當陌生的,曾經去過幾次三亞度假。海南一共有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對於其他城市,只聽說海口、萬寧、瓊海等地…這次旅行,第一次到達海南的一個縣級市,名叫東方。海南省東方市,這是海南島西部重要工業、農業重鎮,是瓊西地區現代服務業新興之地。著名的八所港,便位於東方市境內。
  • 海南省農墾實驗中學走進檳榔谷研學 學習扎染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4日消息(記者 黃婷 通訊員 劉浩天) 11月1日下午,海南省農墾實驗中學「走進檳榔谷·傳承非遺技藝」文化主題研學活動順利結束。在為期兩天的研學活動中,同學們走進黎村苗寨,親自動手學習扎染技術,收穫滿滿。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剪出黎族文化最美風華
    周燁說,相比之下,傳統的黎族剪紙創作更加自由、題材更為廣泛,從窗花年畫到山水風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便能完美呈現。  為了給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周燁還融合了北方剪紙與南方刻紙兩種創作手法,結合黎族傳統的民俗文化,創作出了一幅幅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作品。
  • 海南黎錦亮相上海時裝周
    10月10日,海南黎錦亮相「2021春夏上海時裝周」T臺,一系列民族文化與時尚元素結合的黎錦新品在舞臺上大放異彩,展現了3千年「活化石」的獨特魅力,為即將到來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正式拉開序幕。
  • 第一次去海南的旅遊指南,走著瞧旅行精心設計!
    凜冬已至,去哪避冬便成了所有人的煩惱,正好即將到來一個元旦節便計劃再請上2天年假和家人一起找個地方避冬,海南當然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自由行會面對人生地不熟的尷尬,景點玩不全相信大家都因為找路、不熟悉等原因多花很多冤枉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