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專家看亞亞:黎族圖騰元素展現海南文化特色

2021-01-09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本報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歐英才)11月28日,三亞2020年亞洲沙灘運動會吉祥物「亞亞」驚豔亮相後,許多人對亞亞身上的圖騰頗感興趣。你知道嗎?亞亞身上的圖騰來自海南島上古老的民族——黎族,它已傳承數千年。

作為海南島上最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而圖騰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三亞市民族事務局副局長胡海霞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黎族圖騰在黎族文化中是很常見的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難尋,在織錦或是民族建築中都有體現。而吉祥物身上黎族圖騰點綴的服裝圖案,突出了舉辦地的特色,是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海南省旅瓊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馬良對吉祥物融入黎族圖騰的做法十分贊成。馬良認為,三亞亞沙會作為2020年中國舉辦的唯一一個洲際級別的綜合體育賽事,將成為宣傳三亞、海南乃至中國的一個盛會,吉祥物將作為人們熟悉了解賽會的基礎元素符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馬良說,黎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而神秘的圖騰文化。它不僅屬於本民族,也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用體現民族文化的圖騰來做吉祥物,也是源自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海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蔡葩認為,活潑可愛的坡鹿與黎族文化圖騰相結合,既有鹿回頭神話傳說的文化基因,又進一步深入挖掘並展現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特色。「三亞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多民族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融合,亞亞能生動地展示三亞活力、包容、開放和時尚的對外形象。」蔡葩說。

據悉,隨著吉祥物亞亞的出爐,下一步,亞沙會組委會將加大對亞亞的宣傳推廣、市場開發工作,並將其作為各種文化和視覺設計活動的載體。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會在許多重要場合見到富有民族韻味的吉祥物,亞亞將成為向國內外展示海南風韻的重要載體。

相關焦點

  • 黎族圖騰與漢字交融創新 傳承古老黎族文化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圖騰文化的發揚和創新日漸式微。日前,海南省黎族圖騰文字作者陳春元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海南黎族圖騰文化,使黎族圖騰更便於傳播和識別,更好適應及服務社會發展,助力海南文化形象打造,將「黎族圖騰」和「漢字」結合創新,創作出黎族圖騰文字作品《千字文》。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檳榔谷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讓世界感受海南文化韻味!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令人讚嘆→
    12月19日,第三屆三亞國際文創設計大賽舉行專家評審會,邀請七位專家評審對192件入圍作品評價打分(經過初評,416件投稿作品中共有192件作品入圍網絡投票及專家評審會環節)。在綜合網絡投票分數及專家評審分數後,比賽最終評出鳳凰獎·金獎1名、鳳凰獎·銀獎3名、鳳凰獎·銅獎5名、網絡人氣獎1名、優秀獎10名以及大學生創業創新獎10名。下面,一起看看哪些作品獲獎↓入圍作品中不乏體現三亞歷史、文化、民族、地域、景區風光等特色的優秀創意產品,令人眼花繚亂。現選取部分作品進行展示,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剪出黎族文化最美風華
    周燁說,相比之下,傳統的黎族剪紙創作更加自由、題材更為廣泛,從窗花年畫到山水風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便能完美呈現。  為了給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周燁還融合了北方剪紙與南方刻紙兩種創作手法,結合黎族傳統的民俗文化,創作出了一幅幅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作品。
  • 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新聞發布會
    今年的「三月三」節慶活動將以「愛與感恩」為主題,突出民族元素和地方特色,融入國際元素和時尚潮流,將「三月三」節慶打造成為傳承海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展示民族風情風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平臺,打造成為助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帶動海南旅遊產業發展、提升海南形象的知名節慶品牌,為全面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海南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助力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做貢獻,為建國70
  • 探訪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我去定了!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創建於1998年,地處北緯18要說黎錦的特色,首先黎錦紡織工具簡單、其次黎錦製作複雜、耗時長;同時,黎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故而黎錦紡織承擔了生活場景事件的記錄,所以大家看到的黎錦圖案豐富,甚至可以通過圖案了解到黎家人三千餘年的歷史變遷。
  • 海南黎錦苗繡元素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舞臺
    海南日報營根11月1日電 (記者李夢瑤 通訊員尹婉妮)10月30日晚,一場頗具海南特色的時尚文化活動——「黎風苗韻·繡夢中國」2021 EVE CINA主題時裝秀亮相2020年中國國際時裝周舞臺,為深秋的北京帶來一抹來自海南島的民族時尚風情。當晚,10名來自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黎族、苗族手工藝人,哼著古老的歌謠登場,現場展示了織錦、苗繡技藝。
  • 海南舉辦「昌化江東坡峻靈王文化論壇」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昌江縣委、縣政府、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等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出席論壇,與來自全國30多所高校、科研和古籍出版機構的50多位東坡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考論海南特色文化聚集地昌化江畔豐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文化引領與國際旅遊消費。 「峻靈王」是源於海南昌化江畔的獨特歷史文化現象。
  • 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9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9日上午,作為2020年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在海口舉行,圍繞「傳承實踐 創新發展」主題展開了經驗交流。
  • 這些民族圖騰在海南景區被用作裝飾,色彩優美如童話世界一般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文章分類|旅遊見聞文章字數|663字,閱讀約2分鐘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圖騰作為記錄神靈的靈活載體作為移民海島,海南自古以來不斷輸入島外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為海南民俗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元素。同時,海南島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海南民俗。此外,海南的民俗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性,使得這些民族圖騰得以保留下來。
  • 「中國風·海南民歌名曲」音樂會:用民樂演繹海南元素
    25日晚,2020年(第二十一屆)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藝術演藝周」——「中國風·海南民歌名曲」海南元素再創作音樂會在海南省歌舞劇院精彩上演,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擔綱的演出為椰城市民朋友帶來了精彩的文化盛宴。
  • 海南瓊中黎苗文化時尚秀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舞臺
    本次主題時裝秀由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聯合依文·中國手工坊共同打造的一場黎苗服飾文化的時尚美學盛宴,瓊中上千年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第一次以時裝秀的方式亮相國際舞臺。當晚8時許,時裝秀在悠揚的民歌中拉開序幕,10名來自海南瓊中的黎族
  • 法國巴黎演繹海南特色風情
    李鴻濤攝  經濟日報巴黎電 記者李鴻濤報導:《友誼地久天長》海南風情特色歌舞晚會日前在巴黎拉尼拉格劇場及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多功能廳成功舉行。約200名中法觀眾共同欣賞了演出。  據該劇團編導蒙麓光介紹,巴黎拉尼拉格劇場的演出在歌舞節目《請到天涯海角來》熱烈歡快的節奏和旋律中拉開帷幕,隨後海口市藝術團十餘名演員輪番為觀眾獻上了規模宏大且極具海南風情特色的15個節目。
  • 女人臉上的民族圖騰,即將消逝的黎族文身
    青墨色的紋理遍布在身上的許多部位,臉上、胸腹、腿部……黎族的文身,不僅僅是自身的展示,還關乎民族的文化與信仰。隨著這種文身習俗的逐漸淡化,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種特殊的文化又該如何進行保護呢。即便如此,這膚破血流的疼痛也令人難以忍受,是什麼讓黎族女子有這樣的毅力去一遍又一遍地忍受肌膚之苦?重現——追溯先古圖騰問起這文身的歷史和原因,黎族女子也少有人能說清緣由,只說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相比於代代口耳相傳帶來的歷史偏差,一些文獻或許能為我們解答其起源的疑惑。
  • 探訪黎族神秘「紋面」文化,她們竟然把刺青紋在了臉上
    但是文身什麼的都弱爆了,在海南五指山有一群這樣的老人,把刺青紋到了臉上。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繡面、紋身多於黎族女人十二歲左右起紋,,黎族人稱為「開面」,被看作為黎族女孩的「成人禮」。
  • 慢讀丨海南東方這個村,被稱作「黎族最後一個原始村落」
    「白查村的船形屋是千百年來黎族文化的縮影,它破敗也好繁華也好,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理應用鏡頭去記錄這一切,為後世留下歷史的記憶。」2015年,羅林濤隨著「走讀海南」團隊來到白查村露營,那天晚上她看到了星空,還偶遇守夜的黎族老阿公,聽他講述了黎族先祖的故事。她說夜晚的白查村寧靜而祥和,仿佛擁有治癒心靈的魔力。
  • 「解碼」黎族龍被之一:五彩繡線下 藏著半部黎漢文化交融史
    在多部黎族織錦研究的著作中,學者普遍認為龍被集紡、染、織、繡等黎族傳統織錦四大技藝於一體,工藝繁複、紋樣精美,代表了黎族織錦技藝的巔峰。而龍被的圖案會演變至如此豐富多彩、複雜多變,是由於善於兼收並蓄的黎族人民吸納漢族文化的結果。雖然龍被的製作技藝業已失傳,但今人依然能從龍被的一針一線間,一窺百年前黎漢兩族文化、歷史交織、相融的脈絡。
  • 海南周刊 | 海南黎族龍被復原 百卉千華現錦上
    這大都是明代中期以前較為流行的圖案,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一帶的黎族地區,因其受漢文化影響較少,故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紋樣。而以龍紋、鳳紋、麒麟紋為主體紋樣的,便是較為後期的龍被。明末至清代中期,海南社會發展加速,受中原文化影響,一大批蘊含榮華富貴、福祿壽、平安吉祥等寓意的漢文化以及宮廷文化元素輸入黎族社會,一時間「龍飛鳳舞」成為龍被的主體紋飾。
  • 三亞景泰藍掐絲琺瑯畫融合黎苗特色 激發民族文創新活力
    南海網記者 李昊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深圳5月1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李昊)景泰藍掐絲琺瑯畫與黎族、苗族元素遇見、融合,既驚豔了時光,又溫柔了歲月。在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海南展館一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製作技藝」的展示平臺,一位來自深圳的市民王先生站在人群中第一排,仔細端詳著景泰藍的創作過程,還時不時拿出手機錄下作畫過程。
  • 【小蝦走起】海南黎族織錦「人形紋」在現代裝飾藝術中的重構
    三、黎族織錦「人形紋」在現代裝飾藝術中重構。    1、傳統人形紋樣的重構方式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地區的設計風格在不斷的碰撞,產生新的流行趨勢,在現在裝飾上面,設計師也越來越追求民族化的設計效果,他們通過對民族設計元素的學習與創新,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