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的選擇,從新晉咖啡品牌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2020-12-14 界面新聞

文|筷玩思維 陳敘傑

對於我國近代餐飲的發展實際來說,其下咖啡品類有兩次相互協同的新生,其一由星巴克主導,其二由瑞幸牽頭。具體來說,早前星巴克第三空間概念被認可後引發了第一次咖啡風潮,而之後雖然在業內風評不一,但瑞幸咖啡的上市確實對咖啡品類的網紅化與消費常規化產生了一定的推動效應。

從當下看,咖啡文化的消費需求在年輕人群體裡終於可以和茶飲相提並論,如果也同樣具體來看,我們得知傳統茶飲發展出了新茶飲,而咖啡從品類自身而言,其似乎並無「傳統和新」之分別。要論及咖啡的平民化,其也不過才有數百年的沉澱,且當下的咖啡呈現嚴格來說也就是當代的文化。

問題是:咖啡品類真的無傳統和新式之分嗎?這並未必見得,具體從行業觀察就可見咖啡品類下確實是有不同的呈現及不同的經營路子,如果前端不同,後端也大多會不一樣,這就引發了一個切實的問題:咖啡品牌/門店發展的不同與差異化的緣由到底是什麼?

從星巴克的「快」到漫咖啡的「慢」,為何說瑞幸打破了咖啡品類的空間傳統?

星巴克和瑞幸我們可以將之歸到品類下的公知品牌,從知名度這一點來看,說它倆是咖啡教父也不為過,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在五線鄉鎮,無論人們喝不喝咖啡,大眾也基本有瑞幸或者星巴克的認知存在。

具體而言,星巴克咖啡教父的意義在於它成功將咖啡融入了白領文化,瑞幸咖啡教父的意義在於它讓不喝咖啡的年輕人也願意主動消費咖啡,但行業的人基本明白,如果不是星巴克在前,也基本沒有瑞幸的當下。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瑞幸的存在價值其實更多在於咖啡品類的平民化及網紅化。

其邏輯背後還得益於網紅概念的升級,過去的網紅是小規模效應,屬於觀望階段,當下的網紅效應屬於從眾效應,人們不再只為剛需買單,當下買的其實是「寂寞」。比如說當下的消費者排隊買咖啡可能不是因為想喝咖啡(也有),而可能是對咖啡的好奇心或者單純是為了薅羊毛,其中的從眾效應是主導(瑞幸階段)。

對於咖啡這個品類,從當下的發展實際來說,它要從精品走向大眾化,價格、價值、剛需可能不是核心,其核心在於如何讓更多的吃瓜群眾願意嘗試。

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瑞幸的價值並不在於激發了市場對品類的需求,而在於打開了咖啡品類的市場容量/流量/關注度,進而讓市場/資本/顧客/從業者更加關注咖啡這個品類。

在瑞幸之前,咖啡就是一個小資產品(或者說精品),那時候的白領們喝咖啡、年輕人喝奶茶,兩者屬於不交融的楚漢界點,且咖啡在那時屬於休閒產品而非零售產品。2011年,漫咖啡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對標星巴克的「快」,漫咖啡主打的是「慢」空間,但至今,漫咖啡熱度已經褪去、淪為了尋常的咖啡品牌。

但從「慢空間」的角度來看,漫咖啡卻又極為成功,其售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空間。

從產品結構來看,漫咖啡門店的咖啡產品比例僅為30%左右,門店還銷售果汁、茶、無咖啡因飲品、小吃等;瑞幸咖啡的咖啡比例高於50%,且有系列圍繞咖啡的附屬產品(如麵包等);星巴克雖然也有茶和三文治,但其調性依然集中在咖啡領域。

如果說星巴克和漫咖啡以及系列西餐廳的空間化價值是咖啡品類近代發展的第一次改革,那麼,零售化將是咖啡品類騰飛的第二次迭代,瑞幸的流量池僅僅是推動力之一,更前置化的動作在於奶咖啡(如拿鐵等加牛奶、奶油的咖啡)進入了奶茶店/茶飲店,走街外帶的零售化讓咖啡放下了精品化的架子與儀式感,這時的咖啡品類才終於步入大眾化。

再到當下,當咖啡融入年輕人群體,之前被零售化和網紅式等快時尚改革丟掉的品類儀式感正被新咖啡品牌們試圖撿回,一些沒有座位或者不以休閒為主的快咖啡從藝術化空間、金獎咖啡豆、優質咖啡機著手;一些既要快時尚又要藝術感的則從門店美學或者品牌概念入手;對於麥當勞、立頓、CoCo等品牌來說,它們則從環保的角度、選取了國際組織雨林聯盟認知的「雨蛙豆」。

PS:咖啡樹的種植環境極其講究自然生態化,在優質的動植物生態協同下出品的咖啡豆品質更高。維護優質的咖啡種植原生態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也讓產出的咖啡豆品質更優且也利於地球生態,「雨蛙豆」正是這樣一個雙利的認證。

開一家咖啡館是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還是為了品類背後的經濟價值?

咖啡雖然是一個不老也不新的尷尬品類,從發展的路徑看,咖啡品類也早已脫離了過去的原生文化並實現了多次的文化跳躍。咖啡最早是僧侶宗教專享,之後流入皇帝貴族階層,當商業化的時候,咖啡瞄準的是小資群體。到了我國,咖啡最早是留洋歸來人士、上層階層的新習慣,星巴克之後,咖啡就成了白領及新消費群體的新寵,到了如今,咖啡已淪為大眾產品。

如果非得溯源咖啡的原生文化,我們會發現,當下幾乎最為獨特的貓屎咖啡最早其實是咖啡奴隸們為了繞過咖啡禁令而選擇出來的。在1550年,世界上的第一家咖啡廳開在了君士坦丁堡,當時的咖啡需要加鹽、黃油、香料(丁香、姜、豆蔻等)一起煮著喝,這在當下人們看來可能就是難以下咽的黑暗料理。

綜上,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咖啡雖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但當下的咖啡與其最早的文化、需求、呈現早已天水分明、一別兩寬。

PS:不可否認的是,在咖啡發展的源頭(原產地),當下少部分村落、城市居民等還保留著最為傳統的咖啡文化,如加香料等。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咖啡躋身世界飲料,同時又在當代與新茶飲同臺高歌呢?

相比之下,咖啡的咖啡因是茶的三倍左右(也有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豆),咖啡最早是作為宗教提神的神秘食物,在一些原產地,當地人還認為咖啡有祛溼的療效,在商業時代,咖啡的接受度是自上而下的,從皇帝、貴族、資產階級再到普羅大眾,其中更脫不開精品咖啡概念、精品咖啡(品鑑)標準、咖啡獵人、咖啡學沙龍、咖啡嗅覺學(對標紅酒發明而來)等的組織推動。

在文化及藝術的世界級推動下,咖啡有著與香檳同等的產區野心,加上為了對標侍酒師而推出的咖啡師,以及咖啡品類提神的實際價值,咖啡品類才在多方因素的綜合下成了一個優質的精神品類。所以,在多年前,開一家咖啡館自然就成了我國文藝青年理想的標配之一。

在市場與情懷之下,咖啡品類就衍生了兩條不一樣的路徑,其中可以深思的是:開一家咖啡廳是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還是為了咖啡背後的經濟價值?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早在多年前,小資文青們為了有面子的喝一杯咖啡而開了一家咖啡廳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文青群體甚至還眾籌開起了咖啡廳,在此類老闆看來,「虧錢是肯定的,本來開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好好喝一杯咖啡」。

這類門店比較容易辨認,大部分是休閒式純咖啡館,產品幾乎只有咖啡,又或者就完全沒有邏輯,但好處是產品比較講究,咖啡機也多是專業的。此外還有少部分執行白天咖啡館、晚上小酒吧的雙品類模式,這類門店大多時候服務員就是合伙人之一,老闆們幾乎純粹是玩餐飲思維。

但對於一些理性些的文青看來,為什麼不能既讓自己好好喝咖啡,同時還能兼顧盈利呢?

就像開餐廳一樣,大多廚師開不好餐廳,大多咖啡師也開不好咖啡廳,原因就在於開一家好吃的餐廳、一家好喝的咖啡館,這和開一家好的餐廳、一家好的咖啡館的邏輯是不同的,從技術著手的好吃和好喝,大多帶著主觀的偏見,「是從老闆出發的選擇、是老闆認為的好」;從好的餐廳、好的咖啡廳著手的建設,這是以顧客、市場為出發點做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市場、客觀,而非主觀的自我。

市場也交了很多公開的答卷,既讓老闆喜歡又讓顧客認可,同時還能盈利,這是三方差異的集合,對此,一家小店能做起來,但幾乎做不成一個大的品牌。

2019年4月27日,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烘焙工坊之一、面積達3000平米的「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正式營業,在經營期間,該品牌單日客流最高達2萬人次,單筆客單價高至1.3萬元。

據說其成功之處在於用了「咖啡機中的勞斯萊斯La Marzocco半自動咖啡機、全亞洲僅7臺的Steampunk萃茶機」以及籌備期間對產品「吃到吐」還堅持做好產品的匠心精神,這家烘焙工坊背靠深圳海岸城,營業期間還獲得「網紅必打卡地」、「中國智慧零售模式創新獎」。

但好景不長,這家身價過億、備受矚目的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已於2020年12月1日公告暫停營業。

這再次給咖啡品類的創業者們提了一個醒,單單是主觀上的好吃,僅僅是將一堆自認為正確的最佳要素堆砌在一起可能永遠做不成一個被市場認可的可盈利品牌。

從一杯好喝的咖啡到一家好的咖啡館,其邏輯是不同的。我們將其放大就可以得出一個指向:一家好喝的咖啡館和一家能盈利的咖啡品牌,兩者的邏輯也是不同的。

在咖啡這個品類下,創業者要麼開一家主觀好喝的咖啡廳,然後燒錢燒到自己滿意且不去考慮盈利,又或者開一家客觀好喝的咖啡館,從市場、顧客等角度著手品牌建設。

那麼,此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做咖啡還是做咖啡館,其邏輯基點在於如何衡量咖啡的角色

咖啡市場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除了頭部那五六家知名度高的品牌之外,咖啡品類近期冒頭的幾乎都是小品牌,甚至應該說是不知名的小門店。

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還是在蘇杭成渝這類新一線城市,那些新火起來的咖啡品牌要麼是很熟悉的頭部品牌,要麼就是聽都沒聽過的小眾門店。

咖啡品類的創業者不相信加盟,或者說是既「加不起盟」也不願意加盟,正是有了自發展的活力賦能,咖啡品類在近些年才網紅輩出。

新銳品牌「沙縣咖啡」用真牛乳、自烘咖啡豆、善於營銷、「破式美學」打入了市場,其產品平平無奇,主要以零售咖啡為主,選中20-40元的人均區間也是不會被顧客嫌棄的基準線。

「UNIBROWN由心咖啡」以高端寫字樓大堂為主要場景,主打離白領最近的精品咖啡,其優化了星巴克廣羅大眾的第三空間,將之升級為白領審美並用環境營造了一定的儀式感,再通過比星巴克離白領更近的優勢打入了市場,從門店看,其咖啡產品佔比超過了60%,其餘產品為茶、水果茶、麵包等「咖啡配角」。

「.JPG咖啡」門店的菜單只有咖啡且僅有三款可以選擇,外賣端則多些(十款左右),與外賣不同的是,門店還銷售銅鑼燒、漢堡之類產品,但總體而言,.JPG咖啡的優勢是對於定好的產品,顧客有可選的咖啡豆,這相當於將產品的前端、咖啡師的工作讓顧客參與了進來。

「代數學家咖啡」的官方介紹為「秉承科學的信念,從世界各地汲取甄選咖啡豆,運用數學的方式演算優質的咖啡製作方案」,代數學家咖啡同樣從咖啡豆下功夫,給顧客提供綜合咖啡豆和單一產區豆這兩種組合,同時還借鑑了奶茶品類的「季節限定玩法」。

我們從上述這些小眾新晉網紅咖啡品牌可見,它們早已脫離了做咖啡還是做咖啡館的思維,也脫離了為自己做咖啡還是為顧客做咖啡的抉擇,這可選的第三條路就是「以門店為品牌,選擇一個品牌切入點,然後用顧客思維來實現這個主觀提出的切入點,最終達到主客思維的統一及盈利輸出」。

在其中可見,這些品牌們只是把咖啡當成一個工具,咖啡雖然承載著一定的情懷,但也沒那麼神聖,對於一個市場品牌來說,咖啡的角色就是一個可供盈利的主客溝通工具而已。

相關焦點

  • 從新晉咖啡品牌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就像開餐廳一樣,大多廚師開不好餐廳,大多咖啡師也開不好咖啡廳,原因就在於開一家好吃的餐廳、一家好喝的咖啡館,這和開一家好的餐廳、一家好的咖啡館的邏輯是不同的,從技術著手的好吃和好喝,大多帶著主觀的偏見,「是從老闆出發的選擇、是老闆認為的好」;從好的餐廳、好的咖啡廳著手的建設,這是以顧客、市場為出發點做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市場、客觀,而非主觀的自我。
  • 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的選擇,掘金咖啡還有什麼新路?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早在多年前,小資文青們為了有面子的喝一杯咖啡而開了一家咖啡廳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文青群體甚至還眾籌開起了咖啡廳,在此類老闆看來,「虧錢是肯定的,本來開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好好喝一杯咖啡」。
  • 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咖啡品牌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在市場與情懷之下,咖啡品類就衍生了兩條不一樣的路徑,其中可以深思的是:開一家咖啡廳是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還是為了咖啡背後的經濟價值?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就像開餐廳一樣,大多廚師開不好餐廳,大多咖啡師也開不好咖啡廳,原因就在於開一家好吃的餐廳、一家好喝的咖啡館,這和開一家好的餐廳、一家好的咖啡館的邏輯是不同的,從技術著手的好吃和好喝,大多帶著主觀的偏見,「是從老闆出發的選擇、是老闆認為的好」;從好的餐廳、好的咖啡廳著手的建設,這是以顧客、市場為出發點做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市場、客觀,而非主觀的自我。
  •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除了做想喝的咖啡和能盈利的咖啡館,還有沒有第三條路?早在多年前,小資文青們為了有面子的喝一杯咖啡而開了一家咖啡廳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文青群體甚至還眾籌開起了咖啡廳,在此類老闆看來,「虧錢是肯定的,本來開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好好喝一杯咖啡」。
  • 連鎖咖啡品牌 VS 獨立咖啡館
    但是一個城市中的少數幾家獨立咖啡館,的確也會促進潛在消費者的情緒積累。很多人在被朋友帶去小咖啡館裡喝一杯之前,甚至以為自己一輩子也不會對咖啡感興趣,對星巴克等咖啡領域的大品牌如果不是壓根不知道,也至少沒有什麼期待。而星巴克進入某個城市的契機,正是這些醞釀已久的期待的成熟。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星巴克或者其他咖啡連鎖品牌,獨立咖啡館就像是空中花園,雖然可以很美好,但是多少有點虛幻。
  • 咖啡館與咖啡西餐廳,星巴克咖啡與塞納左岸咖啡模式差別有多少?
    接下來,我們還是說回咖啡,內容也是關於細分市場需求的,關於咖啡館和咖啡西餐廳。咖啡館與咖啡西餐廳咖啡館中包含的產品類型主要是飲品類的,如美式咖啡、卡布奇諾、摩卡、冰萃、手衝以及特色創意飲品,如星巴克的星冰樂。除了飲品類,一些咖啡館還會帶一些甜品類的產品。咖啡西餐廳的產品分類則要複雜的多。
  • 從福州這6家新晉人氣咖啡館,探討咖啡美學空間趨勢
    很多人心裡也許都曾萌發過開個咖啡館的小情懷。其實我們想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角落,可以暫時避開城市的囂鬧,在咖啡的香氣中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村上春樹曾說:「如果一個城市沒人願意開咖啡館,那麼這個城市無論多有錢,都只是一個內心空虛的城市。」
  • 喝了一百杯咖啡後,我們做了這張東山口咖啡地圖
    菜單除了「Normal」,還有「Xpecial」的選擇,最熱賣的Melody是耶加雪菲手衝和檸檬蘇打的創意咖啡,很可惜它暫時下架了。如果想一次嘗試美式、拿鐵和espresso,可以點一份35元的「Avengers」。作為分享套餐,除了可以一次嘗試三種咖啡,還能嘗試兩款不同的拼配豆。「Avengers」中的美式咖啡用的是水洗耶加、巴西、哥斯大黎加的淺偏中度烘焙,帶著明顯的堅果可可風味。
  • 遊心咖啡:如何做一家零差評的咖啡館.
    很多年後,胖子在苗慄路17號開了人生中第一家咖啡館。這是家窗前有樹的背街門店,特別小,店名卻有股開闊無垠的架勢,叫做遊心。一個人這輩子要做什麼事,似乎都是老天爺提前安排好的,沒有做到命中注定的那件事之前,做什麼都不會開心長久。
  • 啤酒還是咖啡? 雪梨咖啡館用釀酒方法做冰咖啡
    這家咖啡館用釀酒方法做冰咖啡。(圖片來源:澳洲網)中新網5月20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雪梨有一家咖啡館製作出來的冰咖啡看起來就像啤酒一樣,而且這裡的咖啡師不僅用啤酒杯裝咖啡,還用釀啤酒的儀器製作咖啡。這家神奇的Danes Specialty咖啡館位於Brookvale地區,店主傑克森(Paul Jackson)採用了一種冷凝技術,用製作啤酒的工藝來製作冰咖啡。「我們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咖啡,」傑克森說,「所以我們發明了一個生產線,專門生產冷凝冰咖啡,然後加壓把它們儲存在罐子中,打開水龍頭就可以品嘗到新鮮的冰咖啡。」
  • 聽了你喜歡咖啡館的原因之後,我們決定只要你買咖啡,就送大牌咖啡器具.
    我們一直在說要做跟咖啡相關的生活方式,咖啡和咖啡館為什麼會成為生活軌跡和日常的一部分?兩位主創小姐姐分析了自己之後,發現兩個人出發點完全不同,Nahla是想從平時的生活裡逃脫出來做一會兒「自己」,而Joyce則是需要在咖啡館裡才能夠和其他人熱烈主動的交談,咖啡館給她安全感,讓她可以走出「自己」。
  • 路易莎咖啡全新品牌識別,宣告進入第三波咖啡浪潮
    路易莎咖啡Louisa Coffee(品牌總部)已有多年的歷史,持續與大眾分享他們對於咖啡的熱情。路易莎經營團隊在兩年多前,帶著希望成為「臺灣精品咖啡的領導品牌之一」的期許,迎接第三波咖啡革命浪潮的來襲。此浪潮的核心精神強調咖啡豆的品質、處理過程和享用環境,追求的是咖啡豆本身的風味表現。
  • 咖啡館除了喝咖啡還能舉行婚禮,他做了24年……
    無論在街邊,還是購物中心裡,琳琅滿目的咖啡館似乎早已讓顧客乏味。在西班牙有一個咖啡館,面積不大,平日裡可以喝咖啡吃甜品,但它的最大特色是能舉辦婚禮。Tartela cake-shop,於1992年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創業。在這裡,你不僅能嘗到咖啡和麵包,還可以和愛人舉辦一場婚禮。
  • 開咖啡館傾家蕩產?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咖啡陪你、自助咖啡...
    和其他媒體報導的一樣,點餐排隊是橫向排隊,排隊的同時可以看到櫥窗,還能看到咖啡製作過程,也能和店員聊兩句。上座率大概50%-80%之間,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機,但沒有看到用電腦辦公的人。但在其他咖啡館,會看到有些顧客長時間待在咖啡館,甚至還有老師給學生講作業。
  • 開咖啡館傾家蕩產?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自助咖啡、咖啡陪你…揭秘咖啡投資慘狀
    我們蹲點了10多個品牌超過25個門店;採訪了所有錄製過節目且從事咖啡行業的嘉賓和學員,搜索了幾乎能找到的所有咖啡行業深度報告,我們得到了非常明確的答案。接下來就如下問題,蛋解創業將會給你答案:1、星巴克賺的真是賣咖啡的錢?真相是什麼?2、星巴克真的所向披靡?擺在星巴克眼前的又是怎樣一個困局?
  • 我們日常去類似星巴克的咖啡館點的咖啡到底是什麼?
    星巴克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連鎖店的品牌,在我國也是數量最多的咖啡館連鎖品牌,擁有大量的粉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星巴克是許多人的咖啡啟蒙地,今天為大家來介紹一下星巴克菜單上的咖啡到底都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星巴克售賣的一系列咖啡都屬於意式咖啡,所謂意式咖啡就是使用意式咖啡機在高壓下最萃取出的濃縮咖啡,然後再以濃縮咖啡作為基底加入其他各種不同輔料而做成的一系列咖啡。
  • 淮海路15㎡『機艙咖啡館』,賣黑芝麻咖啡、梅酒咖啡...
    只做10+種咖啡,但款款會玩  養生黑芝麻配咖啡  冷萃喝出梅酒味兒 每一杯都是新體驗 | 瑞金二路新晉機艙咖啡館 | 魔都咖啡控的地圖又更新了!瑞金二路上新開的這家「機艙咖啡館」,只有15㎡,但是門面精緻,路過的時候都忍不住多看兩眼。
  • 菜場咖啡、沙縣咖啡、報亭咖啡……杭州迷你咖啡館爆紅,真的賺錢嗎?
    「一名店員,兩三個座位,四五款咖啡,簡簡單單的好喝。」就在黃龍附近的嘉華國際,一家名為Berobello的咖啡館最近也悄悄開業了,它其實這個網紅品牌的第二家店,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杭州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的網紅咖啡館,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迷你。它們還有一個學名叫「走咖」。
  • 超可愛的小熊瑪德琳咖啡上線!還有這些新晉的北京創意咖啡館記得收藏~
    除了往常香醇的味蕾享受 這些新晉的創意咖啡館 還將帶給你不同的感官體驗開啟一段別樣的秋日時光~>圖片來源:@落燈花語、@蒸大人、@真豬妹妹 FARAMITA COFFEE 苦盡品牌的新店FARAMITA COFFEE·SPECIAL苦盡咖啡,位於鼓樓腳下,是一家只做創意咖啡的咖啡店,絢麗的色彩搭配,讓這裡充滿著可愛的趣味工業風
  • 江門這家咖啡館,除了咖啡還有故事
    咖啡的每一寸濃鬱,每一縷散開的香氣,是否曾停下浮躁的心,仔細品味?每一杯精心調製的咖啡,背後零碎的人生故事,有些人喝了一輩子coffee,都不曾知曉。這裡不得不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LEONEO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