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進出有序、人員往來穿梭、測溫登記認真細緻……在山東高速集團所屬的山東魯橋建設有限公司(簡稱魯橋建設)京臺高速公路泰安至棗莊改擴建五標項目部,施工現場如同初夏時節的天氣,熱火朝天,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作為山東南北方向的交通運輸「黃金通道」,京臺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將進一步促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也勢必成為智慧公路、綠色公路的又一個示範工程。今年以來,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積極貫徹山東高速集團、山東高速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上級單位有關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積極落實智慧、綠色理念,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近日,記者採訪了魯橋建設副總經理兼五標項目部經理項俊寧,探尋這些成績背後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的經驗所在。
工程進度幾乎沒有被耽誤
如今,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各工程進展良好,人員、物資等安排有條不紊。項俊寧自豪地說:「工程進度幾乎沒有被耽誤。」這既是及早預判、迅速行動的結果,也是加大人員、設備等資源投入搶回來的時間。
早在2月12日,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就澆築完成首槽20米空心板,打響了復工復產的「發令槍」。
2月14日,在京臺五標施工現場調度會上,棗莊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慶豐表示,棗莊市其他在建重點交通項目,要以京臺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為榜樣,學習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先進經驗。
「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及早預判、迅速行動,領導班子以身作則。」項俊寧說,1月27日(正月初三),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就返崗開始工作,到1月31日(正月初七)時,項目部骨幹人員全部返崗。隨後,項目部多次召開視頻會議,制定防控措施、復工返崗方案。
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需要足夠的物資儲備。項俊寧介紹,1月28日項目部開始採購防疫物資,2月12日即恢復砂石料、鋼筋、瀝青等材料供應。足夠的生產物資,為項目部全面復工復產提供了保障。
物資備足了,嚴格的人員管理必不可少。項目部號召黨員行動起來,設置「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先鋒隊」,帶頭執行防疫各項要求,並主動為大家服務。結合生產組織現實,項目部實施網格化管理,勞務隊伍以班組為單位行動,施工採取工序間隔生產的方式,穩定生產的同時降低了人員交叉、流動帶來的風險。
「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都是人民戰爭,都需要政企同心、群眾支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項俊寧說,項目部與沿線鄉鎮加強溝通,了解到地方防疫物資不足和部分人員無法外出務工影響家庭收入,項目部自覺踐行國企的責任擔當,主動支援防疫物資,同時從當地招募人員。項俊寧說:「這增進了我們與當地政府、群眾的關係,促進當地社會穩定和諧,打造了共同抗疫的典範。」
智慧化建設促進提質增效
在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智能鋼筋配送中心,智能數控加工設備接入了邁思(RMES)鋼筋加工執行系統,鋼筋從原材料進場到半成品配送都被精確控制。項俊寧說:「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而且剩餘邊角料明顯減少,實現了節約材料、增加利潤。」
智能鋼筋配送中心是項目部智慧化項目之一。「信息技術發展,有效促進了基建行業提升管理效率、提質增效。」項俊寧說,順應信息化、智慧化趨勢,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浪潮下,魯橋建設積極響應山東高速集團和山東高速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號召,從公司總部到各級項目部均統一思想,按照「集成智能、協同共享」原則,以業務為核心,以成本管控為目標,推進信息化項目建設。
工程中有什麼需求,智慧化項目就怎麼開展。
——信息化拌和站採用廣聯達物料現場驗收系統,針對混凝土原材與成品關鍵的進出場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管控。
——機械管理中採用機械指揮官系統,對機械進行實時監測定位、油耗異常報警、油耗匯總分析、工作效率分析,提高機械管理效率。
——橋梁預製場採用鋼筋綁紮模架進行鋼筋綁紮,模板採用液壓複合不鏽鋼模板,採用自動噴淋設施對梁體養生,採用智能張拉壓漿設備,採用智慧梁場系統將預製場施工與現場施工緊密結合。
——龍門吊採用滑觸線供電,並安裝紅外防碰撞系統及自動夾軌器,通過上升限位與起重量限制器對起重作業過程進行控制,提高安全係數、確保施工安全。
智慧化項目建設,切實提升了工作效率。「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智慧梁場的效率提升了50%。」項俊寧解釋說,預製梁場場地有限、施工現場工期緊張,智慧化手段使得梁場管理更加精準,距離「製成即送走吊裝」的理想狀態更近一步。
「過去那種人山人海的場景再也不見了。」回憶十多年前的施工場景,項俊寧深有感慨,「機器換人、自動化解放人,效率、利潤、安全均有提升,符合效益最優原則。」同時,今年復工復產以來,項目部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工程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綠色環保理念提升社會形象
打開魯橋建設五標項目的地圖,可以看到沿線城鎮密布、人口眾多、耕地緊張、優質建路材料稀缺。「面對這種現實,踐行綠色公路理念很有必要,要求我們循環利用舊材料、節約土地資源,營造和諧施工環境。」項俊寧說。
在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修三條新建路,不修一條改擴建」。看著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項俊寧說,改擴建工程要求邊通車邊施工,交通組織與安全保障都很不容易。
為降低施工對交通、環境的影響,項目部在132號到146號橋墩採用橋梁裝配式施工工藝。除了橋梁基礎需要現場澆築,橋墩、橋梁等部件都在預製場製造完成,然後運至現場拼裝。「施工速度快、佔地面積小,沒有泥漿、砂漿亂飛場景,既安全又節約。」項俊寧說。
改擴建工程勢必要產生舊材料,項目部將舊路拆解材料搜集起來,採用冷再生技術將舊路面材料、廢棄混凝土材料等100%再生利用。這一操作有效降低工程造價,節約棄渣佔地,還減少了砂石料開採、運輸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
在項目沿線,疏鬆的土壤造就了優質耕地,但對於公路建設來說,需要固化才能鋪路。土壤固化多採用夯土或水泥、石灰等無機固化劑,而施工便道、臨時棄渣場等還有復耕需求。「傳統方式固化的土壤,復耕復墾難度較大。」項俊寧說,項目部決定增加投入,採用生物酶固化劑,這種固化劑具有無毒無害無汙染可再生的特點。項俊寧解釋說:「經過一段時間自然降解後,土壤就會恢復到原來狀態,基本不影響復耕。」
陽光嬌豔,公路沿線草木青青。項目部在各平交道口進行綠化處理,在各場站設置自動洗車平臺,在路基開挖時採用溼法工藝……環保理念,被落實到一個個細節之中。
測試結果表明,項目部沿線空氣汙染指數、噪聲指數等都符合環保要求。看到這些,項俊寧很高興:「踐行綠色環保理念,不僅能提質增效,還得到了沿線群眾的認可,創造了和諧的施工環境,提升了項目部的社會形象。」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展望未來,項俊寧表示,魯橋建設五標項目部將發揚「魯橋鐵軍」精神,遵循「安全保工期、優質創信譽、管理求效益、全面爭第一」思想,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繼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