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一些成績自然就上去了。」可現實最常發生的事卻是:小時候成績一旦被落下,哪怕孩子長大了也很難趕上。
孩子成績被落下的情況經常出現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時考雙百還是手到擒來,但一到了三年級就百尺竿頭,再難進一步,甚至出現了成績大幅度下滑的現象。
教育學中將這個現象稱為「三年街效應」,雖然至今沒有就這個效應出現的原因達成一致,但已經明確指出了「三年級效應」的危害。
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甚至斬釘截鐵地表示:孩子一生最高的成就,早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決定了。
三年級對孩子有多大影響?哈佛教授:孩子一生的成就在這裡已經決定
孩子在三年級的表現就能決定一生的成就?
這個結論聽起來荒唐,實際上卻有充分的理論支撐。提出這個觀點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大師兼腦發育專家西格爾,他在對不同組的孩子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後發現,孩子的幼兒階段(0~6歲)和少年階段(6~12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
由於幼兒階段的寶寶處於大腦發育的打基礎階段,少年階段自然成為了導致孩子出現差距的關鍵時期。三年級效應的出現,其實從側面說明了這些孩子在正確的學習習慣和腦發育的養成方面存在著欠缺。
一位長期從事小學教育的班主任曾經這樣評價三年級效應:
「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二年級的時候,題目比較簡單,孩子取得一個好成績還是比較容易得,可一上三年級就要抓瞎了,要求能力更高了,面對題目孩子根本不會做。」
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被落下,即使長大了,出現的結果只能是差距越來越大,孩子一生最高的成就也就像西格爾教授說的那樣,勢必也會很有限。
贏在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到底面對著哪些難邁的坎兒?
1)學科數量的增加,讓孩子分身乏術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小學課程安排計劃,從三年級開始,孩子的學習內容將不止局限於語文和數學兩門,英語和科學等學科將會以不亞於語文和數學的地位,加入到孩子的學習中。
特別是英語,作為一門全新的語言,對於那些沒有英語學習基礎的孩子來說,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之前有過學習,但畢竟不是正規的學校模式,學習也基本上是淺嘗輒止,深入學習起來,孩子自然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再加上語言環境的不同,孩子精力上的不足,和認識能力的欠缺會讓孩子對這兩門新加入的,不常用的課程表現出天然的牴觸情緒。孩子長期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自然會出現成績大幅度下滑的現象。
2)單獨學科難度的加大,對孩子能力要求提高
●語文:對閱讀能力的要求
不同於一二年級的簡單理解,三年級的語文才算是真正的語文學習的入門。這個階段的語文學習並不是單純地教孩子認字和拼音了,而是更強調對文章整體的理解能力和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對於那些基礎能力差的孩子真的算是一件「要命」的事,因為語文的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強調日常的積累和運用。
也就是說,孩子最常用的那種上課好好聽就行的一二年級的學習方法在三年級已經完全不管用了。往往是孩子認真聽完一整節課,到頭來面對題目還是一臉懵。
●數學:對思維能力的要求
有人曾經這麼說,一二年級的數學其實更像是算數。打開一二年級的教材不難發現,裡面對於數字的計算要遠比數學方法的學習更多一些。等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逐漸開始接受一些複雜的數學方法的學習,對孩子數學思維的要求也會越高。
如果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不能及時建立,理解能力也有限的話,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孩子對之前「引以為傲」的數學也會逐漸丟掉興趣。至於取得好成績就更像是一種奢望了。
孩子想要順利地度過「三年級的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一年級開始
可以說,三年級的這個坎考驗的更多的是孩子面對三年級轉變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並不是到了三年級後「隨機應變」就能實現的,而是建立在一二年級的積累的基礎上實現的。
父母如果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已經為即將到來的三年級做好了準備,不妨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看看孩子學習時有沒有這幾個特點:
有較為自覺地學習能力,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學習習慣良好,不會在學習時三心二意。
學習時質量比較高,不會拖拉。
哈佛教授將這三點視為孩子是否能順利度過「三年級效應」的預示,如果孩子能夠保持好這些特徵,就說明孩子已經為即將到來的三年級做好了準備。
實際上,通過西格爾的理論不難發現,孩子的整個小學階段都被囊括在了少年階段(6~12歲)中。這說明,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學習都不能大意,在考驗孩子的同時也在考驗著父母。
這就要求父母要對孩子的這六年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和了解。並根據孩子的每一次表現作出自己的調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