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孩子一生最高的成就,早就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決定了

2020-12-14 騰訊網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一些成績自然就上去了。」可現實最常發生的事卻是:小時候成績一旦被落下,哪怕孩子長大了也很難趕上

孩子成績被落下的情況經常出現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時考雙百還是手到擒來,但一到了三年級就百尺竿頭,再難進一步,甚至出現了成績大幅度下滑的現象。

教育學中將這個現象稱為「三年街效應」,雖然至今沒有就這個效應出現的原因達成一致,但已經明確指出了「三年級效應」的危害。

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甚至斬釘截鐵地表示:孩子一生最高的成就,早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決定了。

三年級對孩子有多大影響?哈佛教授:孩子一生的成就在這裡已經決定

孩子在三年級的表現就能決定一生的成就?

這個結論聽起來荒唐,實際上卻有充分的理論支撐。提出這個觀點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大師兼腦發育專家西格爾,他在對不同組的孩子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後發現,孩子的幼兒階段(0~6歲)和少年階段(6~12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

由於幼兒階段的寶寶處於大腦發育的打基礎階段,少年階段自然成為了導致孩子出現差距的關鍵時期。三年級效應的出現,其實從側面說明了這些孩子在正確的學習習慣和腦發育的養成方面存在著欠缺。

一位長期從事小學教育的班主任曾經這樣評價三年級效應:

「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二年級的時候,題目比較簡單,孩子取得一個好成績還是比較容易得,可一上三年級就要抓瞎了,要求能力更高了,面對題目孩子根本不會做。」

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被落下,即使長大了,出現的結果只能是差距越來越大,孩子一生最高的成就也就像西格爾教授說的那樣,勢必也會很有限。

贏在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到底面對著哪些難邁的坎兒?

1)學科數量的增加,讓孩子分身乏術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小學課程安排計劃,從三年級開始,孩子的學習內容將不止局限於語文和數學兩門,英語和科學等學科將會以不亞於語文和數學的地位,加入到孩子的學習中。

特別是英語,作為一門全新的語言,對於那些沒有英語學習基礎的孩子來說,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之前有過學習,但畢竟不是正規的學校模式,學習也基本上是淺嘗輒止,深入學習起來,孩子自然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再加上語言環境的不同,孩子精力上的不足,和認識能力的欠缺會讓孩子對這兩門新加入的,不常用的課程表現出天然的牴觸情緒。孩子長期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自然會出現成績大幅度下滑的現象。

2)單獨學科難度的加大,對孩子能力要求提高

●語文:對閱讀能力的要求

不同於一二年級的簡單理解,三年級的語文才算是真正的語文學習的入門。這個階段的語文學習並不是單純地教孩子認字和拼音了,而是更強調對文章整體的理解能力和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對於那些基礎能力差的孩子真的算是一件「要命」的事,因為語文的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強調日常的積累和運用。

也就是說,孩子最常用的那種上課好好聽就行的一二年級的學習方法在三年級已經完全不管用了。往往是孩子認真聽完一整節課,到頭來面對題目還是一臉懵。

●數學:對思維能力的要求

有人曾經這麼說,一二年級的數學其實更像是算數。打開一二年級的教材不難發現,裡面對於數字的計算要遠比數學方法的學習更多一些。等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逐漸開始接受一些複雜的數學方法的學習,對孩子數學思維的要求也會越高。

如果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不能及時建立,理解能力也有限的話,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孩子對之前「引以為傲」的數學也會逐漸丟掉興趣。至於取得好成績就更像是一種奢望了。

孩子想要順利地度過「三年級的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一年級開始

可以說,三年級的這個坎考驗的更多的是孩子面對三年級轉變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並不是到了三年級後「隨機應變」就能實現的,而是建立在一二年級的積累的基礎上實現的。

父母如果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已經為即將到來的三年級做好了準備,不妨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看看孩子學習時有沒有這幾個特點:

有較為自覺地學習能力,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學習習慣良好,不會在學習時三心二意。

學習時質量比較高,不會拖拉。

哈佛教授將這三點視為孩子是否能順利度過「三年級效應」的預示,如果孩子能夠保持好這些特徵,就說明孩子已經為即將到來的三年級做好了準備。

實際上,通過西格爾的理論不難發現,孩子的整個小學階段都被囊括在了少年階段(6~12歲)中。這說明,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學習都不能大意,在考驗孩子的同時也在考驗著父母。

這就要求父母要對孩子的這六年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和了解。並根據孩子的每一次表現作出自己的調節措施。

相關焦點

  • 天才神童17歲上哈佛,31歲成哈佛大學正教授,刷新最年輕年齡紀錄
    17歲,他手拿哈佛博士offer,繼續超弦定理研究;31歲,他晉升哈佛大學正教授,刷新了最年輕哈佛正教授的年齡紀錄;33歲,尹希獲得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尹希的成功,除了高智商,還離不開個人的堅毅與刻苦,以及整個家庭的因材施教及循循善誘。
  • 哈佛大學人類學三位教授被指性侵犯,系主任髮長文回應|羅東|the...
    三名目前在讀的女生告訴哈佛校報,她們正在與學校積極溝通有關科馬羅夫的性侵指控。而根據哈佛校報掌握的資料,去年12月時,哈佛人類學系就已經停用了科馬羅夫的辦公室並中止了他即將教授的課程。面對這些指控,三名教授分別做出了回應。其中,科馬羅夫否認了全部針對自己的指控,並聲稱自己沒有被人類學系除名,也沒有被中止使用辦公室。
  • 哈佛教授用一個關鍵詞,概括成功人士的秘訣,孩子越早培養越受益
    作為世界名校,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在錄取學生的過程中特別注重8項個人素質:1、 Self—confidence 自信心2、 Warmth of personality 熱情3、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創造精神4
  • 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天才尹希為何不回國
    今天介紹的這位天才,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但卻不再回國,這究竟是為何呢?"開掛"的一生他叫做尹希,1983年出生在河北保定的書香門第。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媽媽擔心孩子痴迷於書本會變傻,於是給孩子定製了充實的"放鬆計劃",周六學習圍棋畫畫,周日讓孩子去外面瘋玩,去逛逛公園,享受休息時光。
  • 哈佛大學教授:右腦發達的孩子常常有這三個特徵,是學霸的好苗子
    生活中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過早期訓練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並沒有明顯的差距,甚至還出現了「倒退」的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兒童大腦發育的重點在右腦,80%的父母都錯過了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在經過大量的數據總結後發現,兒童大腦的發育重點其實在右腦。換句話來說,兒童的右腦發育得越好,大腦得到開發的程度自然也會越高。
  • 世界教育奇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如何把孩子培養進哈佛大學?
    這個孩子叫卡爾威特,他7歲時可以熟練運用5國語言,9歲時收到萊比錫大學的入學通知書,10歲時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一位極富盛名的大學教授 。這本教育奇書曾在當時風靡一時,但在二戰期間,所有版本均被付之一炬,唯一珍藏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倖免於難。二戰後,這本書被發現,再次流行發行,至如今,全球銷量兩億冊。
  • 12歲被中大錄取,31歲成為哈佛年輕的中文教授
    在2001,年僅17歲的尹希完成了美國科技大學五年制本科課程,獲得了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並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他打破了哈佛大學博士不得繼續學習的慣例博士後,並獲準留在大學繼續研究工作;在2013中,他獲得了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他被P授予美國斯隆研究獎,SloanFoundation),他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裔教授(物理學教授);
  • 哈佛大學教授:家裡的房間越亂,孩子越聰明?事實比你想的要複雜
    哈佛大學的教授曾經得出一個結論:家裡的房間越亂,說明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越高,也就是說孩子越聰明。而在大人眼中,家裡亂是不能忍受的。那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事實比你想的要複雜。房間凌亂和髒亂邋遢是兩回事,父母要能分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幼兒階段若能接觸到更多的事物,那麼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會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對於8歲之前的兒童來說,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還尚未完全。
  • 蔡天西:14歲進中科大,被美國名校爭搶,30歲哈佛終身教授
    在那個「越窮越光榮,上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身為知識分子的蔡笑晚不甘如此潦草糊塗一生,決心要將自己對知識的追求延續到下一代身上,這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無力對抗環境後保留的最後一點倔強。從此,這個堅強的男人決心要把父親當做一個「職業「來做,無論生活如何困苦,旁人如何嘲諷不屑,蔡笑晚總是把孩子的教育當成家庭裡的頭等大事,絲毫不能馬虎。
  • 傅高義教授與筆者郵件往來選登|傅高義|美國_時政|哈佛大學|ren yi...
    按:以下是傅高義教授近期與我的一些往來郵件的選登。主要是涉及中美關係的部分。這裡可以看出,傅高義教授也是一個美國的愛國者,對美國充滿理想,相信美國是多元的、具有自我修正能力的。和許多美國知識分子一樣,特別是和他在哈佛大學的學者朋友圈一樣,他對Biden政府還是寄予厚望。其中有一段他在九月份為哈佛中國學生會做的講話。
  • 哈佛大學最新發現:孩子擁有這3個「怪癖」,長大多半都很有成就
    哈佛大學最新發現:孩子擁有這3個「怪癖」,長大多半都很有成就!一位哈佛教授就對孩子的智商做了一次調查,調查發現,許多看上去很聰明的孩子,智商其實並不出眾,相反地,有些看上去比較怪異的孩子,智商卻遠高於一般孩子。
  • 中國國內高中僅7人收到哈佛大學offer,他們都是誰?
    江蘇省蘇州中學傳來喜訊,學校學子收穫哈佛大學錄取!去年11月,中小學信息學競賽就曾報導過蘇州中學盧冠宇同學,作為物理特長生,成為全國榮獲第19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的三位學生之一。2019年夏天盧冠宇去美國訪校時在哈佛大學拍攝江蘇省蘇州中學,全國著名的重點中學,由蘇高中培養的科技精英不勝枚舉。2000年至今,被哈佛本科錄取的蘇中學生已經增至5人。目前還有莊小威、蔡天西兩位傑出校友在哈佛大學任職教授。
  • 哈佛大學教授:右腦發達的孩子有3個明顯特徵,是學霸的好苗子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發現,有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經受了長期的腦部訓練,但是長大後並沒有與同齡人拉開任何差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大腦訓練重點被家長錯過:哈佛大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理察教授經過了長期的研究後發現,兒童大腦發育的重點在右腦。換句話說,就是兒童們的大腦訓練重點應該也固定在右腦。
  • 哈佛教授: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這一能力差距大,影響學習
    如果只是偶爾這樣,倒也無可厚非,但如果經常讓孩子很長時間地看電視,那我勸你還是趕緊停下來吧,這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不僅僅是視力下降那麼簡單。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韋爾,針對兒童專注力的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最終發現那些網絡成癮、專注力差的孩子,大多與電視等電子產品有關。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尤其在專注力上差距巨大。
  • 戈鯤化:登上哈佛講臺的中國第一人,哈佛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教授
    像範進一樣,整日苦學,學成就發瘋?還是像孔乙己那樣,迂腐不堪?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清朝的一位秀才,他卻與眾不同,登上了哈佛大學的講臺,他就是戈鯤化。戈鯤化,被譽為中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近代中華文化輸出的先驅,雖然成就斐然,但卻一直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
  • 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天才尹希現狀如何?
    2001年,年僅17歲的尹希完成了中國科大五年制本科畢業,獲得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並赴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2006年,打破哈佛大學博士不得在該校繼續讀博士後研究的慣例,破格允許留校繼續研究工作;2013年,獲得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
  •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錢不該買什麼?
    桑德爾新書《錢不應該買什麼》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可
  • 哈佛教授表明:兒童大腦發育一生只有3次高峰期,再忙也要看看
    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寶寶一生有3個大腦發黃金期。在這3個發育黃金期內,父母要鍛鍊的寶寶的一些技能,正確引導和教育寶寶的心理和身體的成長。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又優秀?一些家長經常說:「這孩子聰明,隨我!」遺傳是決定智力高低的一個因素,但後天培養才是寶寶提高智力的重要因素。那如何讓寶寶的大腦發育的更好,更健全?
  • 全球智商最高的人,IQ接近300,11歲入哈佛讀書,取得什麼成就?
    因為他的父親,乃哈佛畢業,並同時擁有4個學位;她的母親,乃波士頓大學畢業,是一名醫學博士,父母教育背景之高,即使放在今天,也令人驚嘆。 …… 年幼的席德斯,震撼世人,他讓大家見識了什麼叫「開掛的人生」,於是乎各大報紙、媒體爭相對席德斯進行報導,而剛剛通過哈佛大學醫學院測試的席德斯,本該入學讀書,但哈佛卻拒絕了席德斯,理由很簡單——他太小了。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個特徵,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在他看來,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很豐富的,一般人都是在很多領域小有成就,而天才是在某一個領域大有作為。天才與普通孩子的表現,家長很多時候是不能清晰分辨的,但是天才在某一方面會比其他孩子表現得好一些,細心一些,這時需要家長多關注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並積極培養。哈佛大學教授研究發現,孩子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就需要父母格外注意啦,因為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是一個天才,下面我們來看看究竟是哪三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