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是四川人」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 寫了本《川菜》中西讀者都叫好

2021-01-08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詩人陸遊在《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中說「東來坐閱七寒暑,未嘗舉箸忘吾蜀」,足見他對四川菜的深情。但是這樣一句詩,被一位英國女士引用,並且放在她一本書的開篇,就令人稱奇了。

2021年開年,曾在川大留學,並且在成都飲食界「藍翔」——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過做菜的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新書《川菜》,口碑不斷上漲,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熱門。

這是自2018年扶霞書寫中國美食的《魚翅與花椒》(上海譯文出版社)成為暢銷書之後,又一部關於同題材的非虛構作品。有人歡呼:那個很可能比你還懂中國菜的英國女人帶著新書回來了!

在這本新書中,扶霞以川菜為核心話題,表達了諸多關於飲食和飲食文化的思考,體現出對川菜、中國飲食的誠意和執著。尤為特別的是,她不是純粹的講述或者論理,還有可操作的部分——書裡面詳細介紹了很多經典的川菜菜譜。扶霞說,這些菜譜她都在自己家裡試驗過。而且她把每一個四川人灑脫的「少許」和「適量」,變成英國人精確的幾匙或幾克,細緻拆解川菜中的每一個元素,精細到笊籬和竹刷、碼味和碼芡。也就是說,菜譜配上準確的用量,你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大概率作出成功且美味的一道川菜。

在自序中,扶霞說,她只想以一位普通英國女性的身份,來向大家展示川菜。她希望讀者們能按照她的菜譜做出同樣的成品。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本原版出在2001年,而且是寫給英文讀者看的書,此次經過修訂、譯成中文,也得到了中國讀者,尤其是其中不少四川讀者的好評。很多人普遍反饋,扶霞對川菜的觀察,有種既陌生又熟悉的距離感,像是從他人的眼光中再重新認識自己。 那麼,這是怎樣的一本書?

從硬菜到小吃

這個英國女人都懂 而且都會做

四川人的廚房,四川人的櫥櫃,四川人的餐桌,涼菜,肉菜,蛋與家禽,水產海鮮,豆腐,蔬菜,湯羹,米飯,麵條,小吃,火鍋,泡菜與醃製品,甜品,調料與高湯,56種技法,200道佳餚,23種獨特調味。從硬菜到街頭小吃。從熟悉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貢小煎雞、橋頭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腦、蛋烘糕;從鍋碗瓢盆、烹飪手法,到配料香料、料理竅門……

還有鄉野風味,「在不算遙遠的過去,農村地區很多人還在使用兩千多年來沒什麼變化的柴燒爐,爐膛裡有餘燼還在陰悄悄地燃燒,他們就會埋幾個青椒進去,借餘燼的熱量讓它們變軟起皺。青椒取出來,撣去灰燼,帶皮或不帶皮,然後和大蒜、鹽與生菜籽油一起擂成濃稠的燒椒醬,就成為極富川南地區特色的醬料之一,特別搭配蒸茄子(正如本菜譜中一樣),也可以作為豆花的蘸料。」

扶霞還寫到炒雞雜:「川菜廚師朋友們看見我把這個菜譜也收進本書,也許會很驚訝。這不是什麼精緻的菜,餐館的菜單上也很少見。然而,炒雞雜真的非常好吃,也能充分體現川菜烹飪中『不拘一格用食材』 的特點。」

敏銳的感覺,寬廣的見識和精確的文筆結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她把牛市坡花椒的香味比作金橘,「高亢鮮明又純粹」,詩意而新鮮。

扶霞對四川的風土、地理、歷史的觀察也很深刻。例如,她提到川菜是移民與文化融合的產物:川菜獨特的個性便脫胎於移民與文化融合的悠久歷史。

了解「素顏」的川味道

「師傅,這是啥子海椒?有莫得勒個二荊條?」在紀錄片《風味人間》裡,地道的英國女人扶霞·鄧洛普,操著一口純正四川話,自由穿梭在成都菜場的各個攤位間。扶霞跑遍了四川各地,了解四川很多小地方也很有自己的烹飪風格。有些自稱長江沿線的「大河幫」,比如瀘州、宜賓、李莊和樂山;有的是嘉陵江邊的「小河幫」,包括南充和廣元;還有自貢和內江組成的「自內幫」,也就是這兩個地方的菜餚與小吃。在「鹽業之都」自貢,當地人熱愛著獨屬於他們的鹽幫菜。四川南部的人們偏愛簡單快手的小炒,很多菜都要配辣椒和蘸水。他們特別喜歡用泡椒配泡姜;也偏愛用新鮮的香料,比如留蘭香和藿香。四川東南部的人們有時候會王蘸料裡加一些木姜子油,裡面有強烈的香茅草味。

扶霞還撕掉了川菜一直以來的種種刻板標籤。比如「麻辣」成為了川菜拿不掉的濾鏡。扶霞說,「川菜在外界眼中都是熾烈如火,所以有必要強調一下,清淡低調的口味在川菜當中的重要性,絕不亞於火熱辣椒與酥麻花椒對感官帶來的喧囂狂野的刺激。像重慶歌樂山辣子雞那種一堆辣椒中藏著雞塊的誇張菜餚,必須要用白米飯或溫和清爽的湯來中和;濃鬱香辣的燉牛肉,要配一盤簡單的清炒時蔬。川菜演奏出的高音是比別的菜系更驚人些,但四川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好的飲食追求的是平衡:追求爽辣奔放,也追求清淡平實。這便是食物帶來的慰藉和美好,即使在四川,它也不僅僅是為了全面刺激和震驚你的感官,它同樣能恢復和維持身心的平穩鎮定。」

在她看來,川菜日常而親民,不只是麻、辣、油,四川本地人吃很多青菜、炒菜、煮菜、蒸菜、清湯。如果你把川菜吃得和諧一點,那就很健康。

「最懂中餐的西方人」

寫到老成都日常生活

《川菜》英文第一版在2001年在英國出版時,國外的人卻川菜知之甚少。「當時英國沒有地道的川菜館,更不可能找到正宗的調料。」扶霞在序言中提到,當時僅有兩本具有開拓意義的菜譜把川菜各種風味介紹給了美國讀者,分別是羅伯特 · 德爾福斯的《四川好菜》和艾倫 · 施雷克的《張太太的川菜譜》。但西方世界眼中的 「中國菜 」,依然還是粵菜佔主導地位的。」 時移世異,之後川菜館開始林立於西方城市,川菜開始得到全球注目 。麻婆豆腐現在已經成為國際食客們的必點菜式之一。

第一版出版將近 20 年後,扶霞對書中的內容進行了擴充和修改,以滿足英語世界對川菜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反映這段歲月中川菜自身的發展演變。比如,所有之前的菜譜也根據廚師和她對四川烹飪更深入的體驗進行了再次試驗、修改和細化。但她也坦言,「寫一本企圖概括某個地方菜系與飲食的食譜,就像在流沙上搭帳篷。任何現存的飲食文化都像不斷移動的槍靶,一刻不停地演進,受到新的影響,產生新的碰撞。20世紀 90年代中期我在成都吃過和喜愛的某些菜餚,到今天幾乎已經消失,而新的食材與烹飪方法在當地餐館的菜單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成都這座城市經常會被全新的飲食風潮席捲。」她還特別提到,第一版中某些菜譜裡寫到的老成都日常生活,現在幾乎消失殆盡。出於對舊日時光的懷戀與熱愛,她保留了大部分的內容。

25年前在成都,她經常騎自行車滿城尋美味、學廚藝;25年後的今天,她把自己研究及實踐川菜的著述又帶回到曾給她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

西方人喜中餐者眾,懂中餐者寥寥,扶霞無疑是後者。扶霞成長在英國牛津,曾在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後再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取得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獎學金,在四川大學交流學習一年。她說,選擇川大,也是很想進一步探索發現四川美食。到了成都不久,扶霞專門找到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做川菜。在川大的交流學習結束後,扶霞還受到烹專校長的邀請,註冊專業培訓班,成為了四川烹專的第一個外國學生。課餘她還會騎車在成都四處遊蕩,了解各種街頭食物,搜尋不同的食材。探問老師傅們的絕活,記錄傳統川菜的味道。「幸運如我,還得以進入這座城市某些餐廳的後廚,包括專門經營傳統小吃的龍抄手和川菜傳奇蜀風園。」據說四川很多餐廳的廚子,都是她的「一菜之師」。

她還深入探索四川省的偏僻之地,研究地方菜和獨特的烹飪傳統。回到英國之後,扶霞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以及對川菜的理解,用文字不斷發表在媒體上,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她也被譽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扶霞的文字讓我們驚嘆於川菜的偉大。」

「還以為是一個老四川人旅居在英國」

中國人,尤其是四川人,讀一本外國人寫的川菜書,必要性在哪?這本書的中文譯者、本身也是四川人的何雨伽在譯者序中詳細回答了這個問題。她提到書中一篇《川菜的故事》,簡直稱得上「川菜知識小百科」,再加上每個門類開篇那些詳盡的說明和介紹,「叫自詡相當了解川菜的川妹子我,仿佛又跨進了新世界的大門,做了很多筆記。扶霞以既感性又科學的態度看待川菜烹飪,對各種火候、口感等有生動而精準的描述。我做菜時,總會想起她對不同油溫、不同食材的形容,感覺自己放料更準,動作更麻利了。也會感慨,扶霞確實有資格自稱一聲『中餐專家』。」

何雨伽還提到,把書中提到的餐館略做整理,這本書也可以當成「四川美食攻略地圖」,根據她的實踐經驗,扶霞的推薦十有八九不會讓人失望。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且好吃愛做(菜)的四川人」,寧遠說,「必須承認,扶霞對川菜和市井文化的研究和了解讓我驚嘆。藉由扶霞的眼睛,我看見了川菜宏觀和細微處被忽略的美好。」

美食自媒體人「京城吃貨日記」透露,扶霞曾兩度拜訪北京小吃手藝人老金,問學京味小吃的傳承和製作,「她對食材、工序、烹飪技法等製作細節,鉅細靡遺,詳加記錄,足以證明她的中餐是真才實學。」美食專欄作家「豬油幫主-老波頭」也「爆料」,「平時看扶霞的朋友圈,種韭菜、炒宮保雞丁、拌川北涼粉……說實話,要不是我跟她面對面吃過飯,真以為是一個老四川人旅居在英國呢。」

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在推薦序《扶霞向東,川菜向西》中,對扶霞做了高度評價,「一個英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把中國人民的吃飯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其中的動力來自哪裡?我的答案是,川菜。……食物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裡找到共同的認知,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間增強交流、消弭誤解最便捷的方式。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認識中餐。我們需要扶霞這樣的中餐使者,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人站在世界的坐標裡認識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相關焦點

  • 英國姑娘20年吃遍中國,寫了5本中國食譜,中西讀者都叫好
    英國美食家扶霞·鄧洛普的微信朋友圈和Ins都非常有趣,大多都在分享自己在世界各地品嘗的美食。去年二月新冠疫情在倫敦暴發後,做飯就成了扶霞度過「難挨的封鎖」的一種方式。她會在周末去菜市場買一些時令食材,然後每天做飯,這對她來說是一種非常放鬆的方式。她會做各種菜系,江南菜、湘菜、粵菜、川菜都手到擒來。
  • 每日新書 | 陳曉卿重磅推薦:做川菜,只看這一本就夠了
    這是一本獻給川菜愛好者的指南;你可能吃過川菜,但不一定知道四川人的廚房裡有什麼;作為美食學家的作者扶霞,進入川菜的世界探了次險,這本書裡,記錄下了她所發現的一切「川菜秘密」。喜歡《魚翅與花椒》的讀者;川菜愛好者;美食愛好者。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寫這本書的作者叫扶霞,暢銷書《魚翅與花椒》的作者。你可能想不到,她其實是個再正兒八經不過的英國人。
  • 朋友,別再說川菜只有麻麻辣辣了!
    對,就是那個寫了《魚翅與花椒》、擁有川味靈魂的英國人——扶霞·鄧洛普。劍橋學霸、研究中國飲食文化20年、榮獲 4 次有「飲食世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比爾德烹飪寫作獎(The James Beard Awards)……
  • 劍橋女學霸24年中餐尋味之旅:「學習中國菜,一輩子都學不完」
    回到英國之後,扶霞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以及在對川菜理解,用文字不斷發表在媒體上,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她也被譽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她研究中國飲食文化20年,而中國的讀者,大多是因為一本美食隨筆《魚翅與花椒》而認識了這位比中國人還懂川菜的英國人。她寫過6本關於中國飲食的書,獲獎無數,盛名根本無法概括鮮活有趣、對打破常規樂此不疲的扶霞。
  • 因一道魚香茄子裸辭 英國劍橋女學霸用24年徵戰中國美味地圖 | 賞味
    在近來熱播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三期《滾滾紅塵》中,一位烹飪麻婆豆腐的英國女人叫人印象深刻。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她依舊行走在中國大江南北,用舌尖徵戰東方美食,為世界寫就了一本本中國美食指南書,甚至被評為「最懂中國菜的外國人」。今天,就跟隨扶霞的美味地圖,品一口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味道。24 年前,扶霞·鄧洛普從英國 BBC 「裸辭」,趕赴四川成都學習中國民族文化,卻不想走上了探索美味的道路。
  • 美食作家石光華新書分享會 說的都是吃還現場教做資格泡菜
    今天下午,成都著名詩人、美食作家石光華攜新書《我的川菜味道》,在九方購物中心文軒Books書城,為讀者朋友解讀他眼中的川菜文化。「四川人生活最講究審美,生活不一定要有聲有色,但一定要有滋有味。」他分享了每一道菜背後的趣味歷史文化,回鍋肉、擔擔麵、泡椒魚、麻婆豆腐……一場新書分享會,越聽越餓。活動進行到一半,石光華拿出幾個泡菜罈,現場教大家做最「資格」的泡菜。
  • 最懂川菜的英國人推薦哪幾家成都館子
    但是我認為中國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我在四川留學的時候,成都有很多蒼蠅館子,裡面有非常棒的四川小吃,比如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然而現在我發現蒼蠅館子越來越少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要想吃到正宗老川菜是很難的一件事。另外在四川,火鍋發展很迅速,因為它並不需要太複雜的工藝。因此我也很擔心以後的川菜會越來越簡單,那樣的話,我會感到很遺憾。
  • 去四川必吃的4道川菜,屬於川菜的「靈魂」,老四川人才知道
    去四川必吃的4道川菜,屬於川菜的「靈魂」,老四川人才知道川菜算是十分接地氣的一道菜系了,口味多種多樣,價格也不是十分的昂貴,在這個條件下,還能夠滿足色香味俱全的這一個要求,也算是比較實在了。所以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四道川菜,就可以說得上是川菜裡面的靈魂,下館子必點的幾道菜,只有老四川人才知道!一、麻婆豆腐。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麻婆豆腐是老四川人開年第一餐,出自四川老牌廚子之手的麻婆豆腐,色香味俱全、口感順滑,集麻、辣、香、酥、滑、嫩、糖、鮮于一身,入口的一瞬間即可掃清疲憊,巴適的板!
  • 英國人寫的中國故事被譯成四川話
    《幽靈代筆》(Ghostwritten)是英國作家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寫的一部小說,書名如果直譯,應為「代筆之作」。這部小說的特別之處在於:書中不但出現了代筆作家,而且真的出現了幽靈。此書為大衛·米切爾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時作者三十歲。一般來說,青年作家的處女作大多帶有自傳色彩,風格大多為現實主義,故事大多聚焦於個人感情或家庭問題。
  • 舌尖上的四川,這四道四川美食,每道菜都是川菜中的經典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美食文化更是獨樹一幟,中國有八大菜系,老李現在連魯菜系都沒吃完,而且每一道菜都很經典,味道都很不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去四川必須要吃的四道菜,除了四川火鍋。古代時期稱作油爆鍋,在四川大部分家庭都會做,回鍋肉在四川菜中非常地位是重要的,又多麼重要呢,回鍋肉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
  • 假廚師長三坨土教你:地道四川小吃「紅油抄手」的家常做法,致敬美食作家王剛
    最近迷上了一位美食博主:美食作家王剛,相信很多朋友已經聽說過他了。他的做飯視頻,沒有背景音樂,沒有慢鏡頭和貓,也沒有濾鏡,就是盡職盡責認真詳細地教大家做菜步驟而已,但他的視頻讓我沉醉。語言樸樸實無華,烹飪技術紮實,信息量大,節奏快,比大部分美食視頻實用 10000 倍!正好家裡的熟油辣椒吃完了,需要重新做一份,於是就想向王剛老師學習,也為我的讀者做一期樸實無華的烹飪視頻 —— 紅油抄手。我對紅油抄手可謂是充滿了感情,而且兩年前我就已經專門寫過一篇《紅油抄手》的文章了。
  • 四川美食,憑什麼徵服世界?!
    圖/圖蟲·創意 攝影/瀾瀾、大鵬DP、pengs隨後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回鍋肉都在各大川菜館中成為「頭牌」。汪曾祺就在《四川雜憶·川菜》中多次提到這幾個菜,可見在民國的時候,它們就已經很火爆了。▲ 「二荊條」是川菜中僅次於郫縣豆瓣醬的靈魂食材,不管是回鍋肉、還是水煮魚、甚至是醃漬香腸的原料裡,都少不了二荊條。
  • 【方志四川•美食】薛維睿 ‖ 專訪「十大感動川菜人物」二毛...
    【方志四川•美食】薛維睿 ‖ 專訪「十大感動川菜人物」二毛:川菜發展的歷史 是一部不斷「走出去」的… 2020-11-1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開宴之前,記者專訪了天府家宴的顧問之一石光華,這位文人美食家要給大家擺一擺自己對川菜的獨到見解。 嘉賓 石光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著名詩人、作家、美食家,自詡好詩、好酒、好吃。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讀者的追捧,多次加印,銷量破200萬冊。
  • 《二毛的老菜譜》第20期:川菜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四川烹飪》雜誌...
    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 川菜靈魂工程師龔永澤先生參加首屆成都國際川菜廚師節
    圍繞以「全球化視野打造國際美食之都,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目標,著眼全球餐飲發展趨勢,與國內外美食資源城市對接交流,旨在打造「一會一展一賽一評」,聚品牌、築特色、聚人氣、匯商機,促進成都餐飲產業穩步發展,呈現蜀都味、國際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