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關係,總是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有兩種心理:一種是高估內在優秀品質的外顯程度;一種是低估內在問題的外顯程度。無論是哪一種,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覺得自己更受歡迎。今天的文章將對後者進行分析,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越想要掩飾的東西,反而越容易暴露出來。基於某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讓我們避免陷入一種「挫折」情境中去。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壓抑、投射、反向形成、轉移或代替、否認、升華等。
反向形成,讓問題欲蓋彌彰
反向形成,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是它卻讓問題欲蓋彌彰。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所謂反向形成就是將不合乎自己態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一個內心自卑的人,會通過刻意追求優越感的形式,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一個自身並不是很富有的人,可能會通過他名貴的手錶或者手提包來掩飾內心的匱乏感。他越是顯示自己多麼富有,反而越容易讓人們覺得這個人內心越匱乏。很顯然,他低估了內在問題的外顯程度。他以為別人看到了他的富有,其實別人看到了他的匱乏。
討好型人格也是反向形成所導致的,他們越想要表現自己多麼依賴別人,越暴露出他們內心越不喜歡別人。討好別人是一種生存方式,因為他們認為環境對自己構成了威脅,為了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所以才去討好別人的方式。他們並不是真的喜歡別人,真的想要對別人好,只不過是為了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罷了。他們越是掩飾內心缺乏安全感,越容易讓人們看出他們缺乏安全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他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受傷害,才刻意去討好別人。
想要掩飾的東西,以某種記憶形式影響個體
只要發生過的事情,必留痕跡。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無論好事兒還是壞事兒,都會以記憶的形式存儲下來,並影響我們的行為。基於契可尼效應,順利完成的,圓滿的事情記憶反而不會很深刻;對於未完成的,出現問題的記憶反而記憶非常深刻。這就意味著,個體對於未完成的、有遺憾的、出現問題的事情,會更容易以某種形式暴露出來。就像是小孩子,做了一件錯事,無論他怎麼掩飾,父母都能夠看出來。
人們在進行信息加工的時候,只要事物進入注意之中,就一定會有所反應。這就意味著: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只有某個事物從來沒有進入你的注意之中,才不會對你產生影響。只要你注意到了,那麼無論你是想要掩飾還是想要彰顯,一定會被暴露出來。做了錯事的人會心虛,就是因為他所做的錯事已經被他注意到了。而且哪怕在他極力掩飾的過程中,也始終在注意著被掩飾的事實。把一枚骰子放在你的隨機的一隻手裡,你會不由自主的關注有骰子的手。
心理上的過度補償,過猶不及
人們缺少某樣東西,一定會通過心理補償的方式來讓自己獲得滿足感。可是人們往往會產生過度的心理補償,本能來自於對安全感的匱乏。正所謂過猶不及,你越是多麼想要展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富足,越反而暴露出你在某個方面的匱乏。人們不能看到自己的全部處境,這就是格局的問題。有一個小故事:女孩將一部昂貴的手機放在鋼琴上,女孩的朋友說你只看到了幾萬塊的手機,卻沒有看到幾十萬的鋼琴。女孩的母親對她說,你只看到了幾十萬的鋼琴,卻沒有看到上千萬的別墅。女孩的父親對母親說,你只看到上千萬的別墅,卻沒有看到身價上億的丈夫。
人們總是渴望補償自己內心匱乏的東西,所以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格局。正如這位身價上億的丈夫,他只看到了自己上億身價,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他所謂的上億身價,其實是對內心成就感匱乏的補償。他因為缺乏成就感,所以不斷的積累財富,以此來證明自己取得了成就,可是卻陷入了極度的貪婪之中,最終也會因為貪婪,所有的財富都會化為烏有。
總而言之,內在的匱乏感一定會通過各種行為表現暴露出來。我們越是想要掩飾的東西,反而越容易被彰顯出來。因此,我們要儘可能讓自己的行為真實、不造作,自然、不拘謹,接納缺點、不刻意追求完美。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