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紐約住的小房間。
紐約的地鐵不是一般的髒,車廂堅硬地撞擊鐵軌,發出廝磨巨響。這粗獷就像拳頭打進肉體般結實,其實,我挺喜歡的。鑽出地面,便到了布魯克林區。6月的紐約還有點冷,下著小雨,我跟生活在紐約的王博通了電話,他正在過來接我們。大概城市都差不多,但這裡又有說不出的新鮮。人疏疏落落的很少,仿佛剛從電影裡跳出來,不同種族膚色,稜角鮮明。王博說,這裡人少是常態。
我們在布魯克林區法蘭克林大街住了三周。這一區都是矮矮的老房子,特別有味道。因為有半地下室,所以,家門口會高出地面一兩米,進家之前要走一小段樓梯,就像在電影裡那樣。我們的房子三層高,一樓被隔開另外出租。我們住二三樓,二樓是客廳廚房,三樓是房間,最靠裡面的房間就是我們的了。公寓裡還有三個室友,都是女生。在這裡三周時間,碰面的次數一隻手能數完,她們大概都忙於工作、讀書、賺錢吧。感覺紐約人很忙,約見要精確到小時區間。
與王博一起吃午飯。
房子門口。
廚房是公用的,室友A很詳細地給我講解,每個人的食物要分貼不同色圈,我的是綠色,黃色是公用。然後,她教我垃圾分類,我都仔細地記住了。唯獨忽視了地上的小垃圾桶,腳踏式的,那麼普通,我自己家也用。幾天過去,垃圾桶不見了。隨後,我收到A的郵件,她跟我解釋垃圾桶的問題。原來這個垃圾桶是堆肥垃圾桶,只能放沒有油的食物殘渣。因為我屢屢犯規,她把垃圾桶收起來了。這些食物殘渣垃圾,被轉移到一個盒子,竟然被放進冰箱的冰櫃裡了。天啊,這麼較真啊。我立刻回覆郵件,為自己的疏忽道歉。
住處附近的街道。
生活區的便利店和食品超市特別多。一條街會有好幾家便利店、食品超市。到了飯點,小餐館永遠都很多人,看來吃很重要,或者是通過吃的社交很重要。偶爾會遇到華人開的雜貨鋪,一眼就能辨認,跟國內的幾乎一模一樣。有點追求的華人雜貨鋪,有意無意地特別特別。看過一家有巨大收銀臺的,到脖子那麼高,粗放地裝飾有藍紅黃光細燈管,相信是電影未來世界的原型,特別有味道。王博給我們指示了附近的洗乾衣店。據說,美國人不允許在陽臺晾衣服,影響美觀。所以,洗衣機和乾衣機是標配,或者像我們這樣,花幾刀到自助洗衣店搞定。
終於學會坐地鐵。
第一次坐地鐵,我們在地下迷路了兩小時。第一次坐地鐵的表情。
自由的感覺大概就是環境寬鬆,沒人在意自己做什麼吧。走在大街上,碰到的大多是友善的面孔,甚至會笑著向我打招呼。彼此都是外來人,就沒所謂外地不外地了。我也被問過幾次路,有一次獨自去坐地鐵,我鎮定地靠在車廂門口的鐵柱,看著眼前一個歐洲男人進進出出。他走進車廂,望了望,又走出去,望了望車門頂部,神情焦慮。他應該是個遊客,企圖在車門頂上看到列車的路線。在關門之際,他問我,這車去XXX地方嗎?我說,對不起,我不知道。車門就關閉了。這感覺好奇妙,以前,我覺得這裡就是白人的世界,現在我覺得這裡是個多元的世界,充滿可能性。。。
《我與我》日誌列表:
在公眾號中回復以下數字,可獲取該日誌:
33:『我與我日誌』平衡術
32:『我與我日誌』裸婚
27:『我與我日誌』黑洞
22:『我與我日誌』結婚
20:『我與我日誌』最好的時光
18:『我與我日誌』家庭
17:『我與我日誌』生活曾經快樂
16:『我與我日誌』幸福陷阱
15:『我與我日誌』哭
13:『我與我日誌』醒來後遇到了他
12:『我與我日誌』接觸
更多『我與我日誌』請在公眾號 「菜單-個人項目-《我與我》日誌」 中查看。
me and me 家庭寫真工作室
meandme.net
Facebook:Me and me family photo studio
2015年,陳文俊和江演媚建立了me and me家庭寫真工作室。他們曾是雜誌的圖片編輯和攝影師,一直從事影像的記錄和創作。作品曾刊登於國內主流雜誌,並在國內外展出。2014年,他們互拍6年的作品《我與我》展出後,便決定建立攝影工作室,希望做兩件事:私人訂製家庭寫真和兩人一起進行創作的作品《我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