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名人】他20歲就寫出了諾獎級論文,結果被導師當眾撕毀,被科學界打壓了50年後才獲得了諾獎的認可..

2021-02-15 環球物理

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

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

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

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幹的時間還長


在比較閒的時刻

阿光喜歡思考一些

脫離生活的問題

比如生命是如何出現的 

或者

如果保證身體不會分解

我達到了超光速的狀態能夠看到什麼



今天阿光找素材的時候

看到了關於太陽的介紹

這個給了地球溫暖

並孕育了地球上無數生命的恆星

在幾十億年之後

將會首先變為紅巨星

最後再塌縮成為一顆白矮星



到那個時候

整個太陽系都將陷入黑暗

生命或許也將消失


於是阿光又去搜索了相關資料

詳細了解了現代科學家對恆星一生的推測

恆星最終的結局

除了成為白矮星

還有另外兩種結果

中子星和黑洞



或許很多光友

都知道這些科普知識

就在了解這些知識的時候

阿光讀到了一個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


他20歲就寫出了諾獎級的論文

但卻被自己的導師當眾撕毀

還被科學界不斷打壓

在蟄伏了50年後才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

他就是天體物理學家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故事要從1910年說起

那一年,

錢德拉塞卡出生於

英屬印度旁遮普地區拉合爾(現在的巴基斯坦)

他家境優渥,有貴族身份

叔父拉曼更是193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所以他從小就獲得了良好的教育

並且在數學和物理方面極有天賦

也常被稱為「神童」



19歲那年

他因成績優異獲得政府獎學金

隻身乘船前往英國劍橋求學

在那個時候的交通條件下

從印度趕往英國

需要經過18天的海上航行

不僅漫長,而且乏味

作為一名學霸

錢德拉塞卡自然不會

白白浪費這十八天的時間



在這段日子裡

看得最多的除了大海

就是高懸於天空的太陽了

於是

他決定對恆星命運的演變

進行一次的推算


 在那個時期

人們不知道中子星、超新星

更是無從知曉什麼是「黑洞」

因此在科學界裡的主流觀點就是

所有的恆星

都會在晚年塌縮成白矮星


白矮星藝術想像圖


而白矮星的特點就是

密度非常之大

據推算

白矮星的密度為1000000g/cm³

簡單點講就是

大約一顆黃豆大小就有一噸重


當時的錢德拉塞卡手上

正好有一篇

福勒關於白矮星「緻密狀態」的論文


根據費米-狄拉克統計,福勒解釋道:

在這種緻密狀態下,電子會被「壓」到它原來可活動空間小10000倍的「格子」中,被稱為「電子簡併態」。這種狀態產生的「簡併壓力」非常大,大到可以抵抗引力的收縮。


這篇論文得到了當時主流科學的認可

認為它完美的解釋了

白矮星為何擁有如此高密度的謎底


當時的錢德拉塞卡也同意這個觀點

但是,變故也就在這旅途中產生了

因為實在無聊

錢德拉塞卡不自覺的拿起了筆

試圖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引入到福勒的這篇論文當中去


結果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經過多次重複推演和計算後

錢德拉塞卡發現

並不是所有恆星都能演化成白矮星

這是有一定質量極限的


當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白矮星將不是最終歸宿,反而是會因引力繼續塌縮


看著1.44倍這個數據

錢德拉塞卡又驚又喜

因為他明白

這個結果將會引起天文界的一場革命


因為當時的人們

對中子星和黑洞毫無所知

如果沿著錢德拉塞卡的推算繼續下去的話

中子星、超新星甚至是黑洞

都有可能提早20至30年進入天文物理學


在錢德拉塞卡一到英國劍橋的時候

就開始著手完善自己的推論



讓錢德拉塞卡萬萬沒想到的是

他的推論竟然遭遇到了漠視

以及難以想像的羞辱和抨擊


並且最讓人感到詫異的是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竟然是日夜輔導自己的導師

愛丁頓爵士



或許你可能不知道愛丁頓是誰

但是你肯定聽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那個時代

愛丁頓爵士是科學界的偉人

是他首次提出了

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核聚變

而且他還發現了

自然密實物體發光強度的極限

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


並且在相對論剛剛提出的時候

愛丁頓更是第一位理解了相對論的科學家

此外,還是由他帶隊

通過觀察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星體的位置

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並成為了相對論最有力的推廣者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所以在那個時候

愛丁頓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氣場

仿佛在告訴所有人

「我很牛逼!」


甚至在他的身上還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

當記者問愛丁頓

全世界是否有第三個人理解相對論時

而他卻毫不謙遜的反問道

「誰是第三人?」


就是這麼牛逼

就是這麼強勢



錢德拉塞卡在剛開始進行研究時

就將自己的推論告訴了愛丁頓

而愛丁頓並未反駁他

反而為了幫他

將自己的手搖計算機借給了他

還時不時前來探訪

了解他對白矮星的計算進行到什麼程度


而且在錢德拉塞卡24歲的時候

愛丁頓還為他爭取到了

皇家天文學會會議的發言權

讓錢德拉塞卡自己都感覺

這一波肯定穩了



1935年

24周歲的錢德拉塞卡站在了臺上

躊躇滿志地把自己關於白矮星的發現

公之於眾


他論文當中所有的結論

都非常的明顯

那就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

將不會停留在白矮星階段

恆星會繼續塌縮

體積越變越小,密度越來越大

當時他的結論

幾乎已經說出了現在的黑洞理論



可就在他自信地宣讀完結論後

一場巨大的羞辱讓他出盡了洋相


愛丁頓剛開始還很平和地

說著白矮星的研究歷史

但說到到錢德拉塞卡的推論時

卻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這幾乎是相對論性簡併公式的一個謬論,可能會有各種偶然事件介入拯救恆星,但是我認為絕不會是錢德拉塞卡博士所說的方式,應該會存在一個自然律來阻止恆星這麼荒謬的行為!」


「錢德拉塞卡博士提到了簡併,還認為存在著兩種簡併:經典的和相對論的.但我的論點是:根本不存在相對論簡併」



說到激動處

愛丁頓還當場把他的論文撕成了兩半


看著愛丁頓的所有舉動

錢德拉塞卡全程都處於懵逼狀態

這跟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而且在事前

他也沒少跟愛丁頓進行討論

可為什麼到上臺之後才被如此激烈的攻擊

連反應時間都沒有

他想進行反駁

但是主持人沒有給他機會

甚至在最後

還讓他感謝愛丁頓的「建議」



年輕氣盛的錢德拉塞卡

因為這件事而感到很沮喪

但是在事後

他還是向大人物愛丁頓發起了挑戰


當時許多皇家學會會員都不假思索地

選擇支持愛丁頓

原因無他

只因年過半百的愛丁頓威望名氣很大

而他只不過是個24歲的無名小卒



在這件事之後

錢德拉塞卡明白這是一個物理問題

求助皇家學會是沒用的

因為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這個問題

所以他轉而向當時的量子力學大牛

玻爾和泡利求助


後者在與他討論過後

都選擇了相信錢德拉塞卡

認為愛丁頓不懂物理

但是他們都不願公開對抗愛丁頓

避免自己被牽扯到這場

實力懸殊的鬥爭中


玻爾與泡利


與愛丁頓的爭論持續了好幾年

沒有一個權威科學家

願意站出來支持錢德拉塞卡


他被愛丁頓多次公開抨擊

幾乎無法在英國找到合適的研究工作

最後

在1937年的時候

落寞的錢德拉塞卡

隻身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他把自己的理論寫進了《恆星結構研究導論》

然後便不再去理會它



也正是在芝加哥任教期間

有一次

他往返200英裡去為他的學生上課

可是由於暴風雪

當他趕到教室的時候

發現只有2名學生在等待他的出現

這兩人正是中國留美學者

李政道和楊振寧


倘若不是十年前發生的那場鬧劇

現在的臺下的學生

估計絕對不止他們兩個人


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這件事情過去之後

他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科研方式

首先

他每次選擇的科研項目

都是脫離熱點,遠離大眾的類型

並且

幾乎每十年

他都會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

重新投入新的研究領域


恆星內部結構理論、恆星動力學、

大氣輻射轉移、磁流體力學、

廣義相對論應用、黑洞的數學理論等

都有他深入的研究成果

特別是在1969年出版的《平衡橢球體》

更是解決了困擾眾多數學家近一個世紀的難題



每當一個項目有所成就之後

他就不再繼續研究下去

對此

錢德拉塞卡是這麼解釋的:

「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

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

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

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幹的時間還長!」


或許這一切

還是跟當年的那場令人心寒爭論有關


他的一生接觸過許多諾獎得主

甚至他的兩個學生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1957年的時候

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而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被人們所遺忘


左一為錢德拉塞卡


直到1983年

距離他登上前往英國的輪船53年後

這位「神童」的理論

才被諾獎所認可


事實證明了愛丁頓的錯誤

也證明了錢德拉塞卡是對的

即使當初那絕望的一幕

還迴蕩在這個兩鬢斑白的老者腦中

但誰對誰錯

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

錢德拉塞卡肯定恨透了愛丁頓

但其實在1944年愛丁頓逝世的時候

他就已經原諒他的導師了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從錢德拉塞卡對愛丁頓的訃告中

就可以看得出來

他對愛丁頓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稱讚他是僅次於施瓦西的最偉大天文學家


他認為

「當初愛丁頓的激烈抨擊並不是出於個人動機,

更多的是一種高人一等、

貴族氣派的科學觀和世界觀。」



回顧年輕時的挫折

錢德拉塞卡卻已有了不同的看法

"假定當時愛丁頓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這種結局對天文學是有益處的。"

他說:

"但我不認為對我個人有益。

愛丁頓的讚美之詞,

將使我那時在科學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變,

但我不會知道,

在那種誘惑的魔力面前我會怎麼樣。"


來源:另一束光,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往期精彩回顧

1.物理名師改編神曲《小蘋果》——我有一個電流表

2.教育部發文:AI、算法等2018年進入全國高中課程!

3.人類或能感知地磁場,原來還可以自帶GPS功能?

4.德國百年垃圾分類史,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

5.亮晶晶的雪花為什麼多為六瓣,不是五瓣呢

本期編輯| shanshan

      環球物理,以物理學習為主題,以傳播物理文化為己任。專業於物理,致力於物理!以激發學習者學習物理的興趣為目標,分享物理的智慧,學會用物理思維去思考問題,為大家展現一個有趣,豐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世界!

諮詢電話:010-56143955   010-56143855

投稿請聯繫 14511055@qq.com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蘇州街名商大廈1101環球物理

參加物理集訓營撥打諮詢電話,短期高效提高物理!歡迎撥打諮詢電話:13581994719


相關焦點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獨家|上任物理諾獎奎洛茲:天體物理還能拿更多的諾獎
    獨家|上任物理諾獎奎洛茲:天體物理還能拿更多的諾獎 2020-10-07 13: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文科生學不好物理?德布羅意:我靠一篇畢業論文就拿到了諾貝爾獎
    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可謂是科學界的一場盛宴,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泡利和居裡夫人等等,一系列光耀人類科學史的巨匠在此雲集。總人數不過29人,就有17人是諾貝爾獎得主,可見這次會議的含金量有多高了。而在17位諾獎得主中,德布羅意是唯一一個靠畢業論文就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傳奇人物。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十)——範德華博士論文解物態
    最後, 一位荷蘭物理教師在博士論文中完美解答了這些問題,並由此獲得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論文中的公式則他的名字命名。 自學成才考博士 1873年2月,荷蘭萊頓市春寒料峭,街邊花兒已含苞待放。在城東哈佛商學院的一處實驗室裡,物理教師範德華專心致志地做著關於氧氣的實驗。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6]。2001年,SNO得到中微子振蕩的結果。一年後獲得KamLAND的證實。 而梶田隆章的獲獎工作是超級神岡NDE獲得的大氣中微子中,兩種中微子數目之比,以及由此推論的中微子振蕩。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對中微子實驗物理做出了重大貢獻,神岡和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實驗都源自他的想法和努力。他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其中梶田隆章因超級神岡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而分享2015年物理諾獎。
  • 這位神經科學家獲得2019年《自然》傑出導師獎
    2019年《自然》傑出導師獎(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被授予兩名來自印度的科學家,他們把自己的學生置於競爭和發表論文之上。兩位科學家緊緊心系學生的利益、思想和成就,深受學生愛戴。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山東就曾有這樣一個男孩,名叫薛其坤,他經歷了考研3次讀博7年,才最終有結果,至今發表物理相關論文330多篇,如今又有新突破。就在今年的2月,薛其坤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成為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的獲得者。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在那之後,一心想拿下諾貝爾獎的哈勃,又等了22年,但令人扼腕的是,他在1953年9月下旬的一天,因腦血栓發作猝然離世。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
  • 其論文合作夥伴剛獲今年諾貝爾物理獎
    2016年人類首次探測到黑洞合併發出的引力波。2019年人類首次拍攝到遙遠黑洞的照片,這一切也加速了物理諾獎授予黑洞研究的步伐。霍金是彭羅斯論文的重要合作夥伴,如果霍金活著,大概率也能拿諾獎。2015年人類首次探測到黑洞合併發出的引力波。2019年人類首次拍攝到遙遠黑洞的照片,這一切也加速了物理諾獎授予黑洞研究的步伐。
  • 又一位諾獎得主撤稿!Science 主編都發聲了
    ·阿諾德(Frances Arnold)在無法重複出實驗結果後,宣布撤回自己於2019年5月發表在《科學》( Science )上的論文「Site-selective enzymatic C H amidation for synthesis of diverse lactams」。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他還將並將矛頭指向了武漢病毒所的 P4 實驗室,認為新冠病毒是實驗室中被人為造出,最終病毒意外洩漏導致了後來在人群中廣泛傳播。事實上這並不是新觀點。1 月份的一篇預印本網站 BioRxiv 論文就提出,新冠病毒中特有的基因片段和 HIV 很像,這不像是自然的結果,該論文作者是來自印度理工學院德裡分校的研究人員。目前這篇論文已被作者撤回。
  • 諾獎獎金為何119年還沒發完?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錢?
    這是你與/寧錄/的第 5 次相遇諾貝爾獎,被譽為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每年的10月份,諾獎的評選結果都是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最近,2020年各學科的諾獎評選結果也在陸陸續續的公布。相比於2019年,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這相當於759餘萬元。
  • 霍金「老搭檔」摘得諾獎桂冠 《盜夢空間》的無盡樓梯就是他的...
    從學生年代,彭羅斯就在科學領域嶄露頭角,1955年,他以更明確的形式給出了與穆爾等價的廣義逆矩陣定義,自此,廣義逆矩陣的研究進入了歷史新階段,並在數理統計、系統理論、優化計算和控制論等多領域中都發揮重要作用。1957年,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彭羅斯又先後推出了扭量理論、時空幾何、宇宙審查和自旋網絡理論。
  • 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很多朋友是因為兩件事認識楊振寧的,第一是宇稱不守恆,不僅打破了諾獎頒發的時間記錄,也是打破了中國諾獎第一,第二肯定是楊振寧回國娶了比他小54歲的翁帆!一直到現在,大家仍然津津樂道!不過他們結婚已經16年,相信比很多人的婚姻壽命都要久了,各種謠言不攻自破。
  • 諾獎得主:「醒來發現在火星!」
    雖然寫這本書時,距離杜德娜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還有幾年時間,但杜德娜的工作已得到極大的認可,2013年那年,她已成為《自然》《科學》雜誌頭條的「常客」。杜德娜1966年出生,父親是大學教授,有較好的家庭環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約在12歲時,她讀了吉姆·沃森的《雙螺旋》,「我第一次感到命運會把我送到相似的路上」。1982年,她剛上大學,參與了平生第一次的實驗——到生物系一位教授的實驗室裡,和其他學生一塊兒探索一株真菌如何感染了木瓜。他們居然還揭示出了真菌的一個重要特徵,「我第一次感受到科學發現的狂喜」,親身經歷後,她的求知慾更強烈了。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巧合的是,北京時間 10 月 18 日,塞門扎正在參加中國的一場科學家峰會。
  • 愛因斯坦相對論影響很大,為何沒獲得過諾獎?難道是名過其實?
    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象徵著最高的榮譽,愛因斯坦也是諾獎得主,但是讓他得獎的並不是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很多人對於這一點都很疑惑,為什麼影響重大成就很高的相對論卻沒有獲得諾獎?
  • 彭羅斯為什麼獲諾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剖析
    Gullstrand 長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委員,反對愛因斯坦獲獎。1921年,他是愛因斯坦作為諾獎候選人的主要評審人,認為狹義相對論的效應在誤差範圍內,而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水星近日點進動是否與測量一致還是未知。結果1921年沒有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