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嗎」,這句國人打招呼時最常說的客套話,足以說明人們對吃的重視。
誰能不吃飯呢?只是現代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這才帶來了問題。
吃自助時要吃回成本才不虧;朋友聚會有酒有肉心情大好,最後肚皮圓滾滾;工作太忙吃得太急;壓力太大飲食不規律……「吃」出來的毛病一定要重視,那麼「吃飽」的尺度到底如何拿捏?
5種病是「吃飽了撐出來」的
肥胖常常是「吃撐出來」的。常常吃油膩食物,無節制地吃高蛋白質食物導致蛋白質和脂肪攝入超量。這些過量的營養不能被充分代謝而積聚起來,便會造成肥胖。
很多胃腸道疾病都也是多吃導致。吃得太多,吃到超過了自己胃腸道的負荷從而對胃腸道造成了損傷。由吃撐了所導致的胃腸道疾病經常發生,長時間吃撐後果往往就是胃腸道疾病找上門。
腎病也可能是吃太多成撐出來的。吃得多,消化產生的非蛋白氮就增加,腎臟需要把額外的非蛋白氮代謝,因此吃太多無形中就是增加了腎臟的負擔,時間一長腎病就來了。
有時候疲勞也可能是撐出來。吃進去的東西太多,要把這些吃進去的東西消化,需要耗費大量的氣血。多餘的食物要耗費額外的氣血對其進行消化,這會導致氣血對其他地方的供給下降,因此很多人會覺得吃完東西之後容易睏倦。
急性胰腺炎常常是吃太多導致。常常會看到一些報導,某某過量喝酒,導致胰臟水腫的事情。專家指出,吃太多會攝入過多的蛋白和脂肪,很容易誘發胰腺水腫,從而導致急性胰腺炎。
「吃七分飽」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避免吃撐?那就應該吃「吃七分飽」。那吃「七分飽」的標準是怎樣的?先來看看一組列舉:吃到六分飽:就是一種已經有點飽了,但還可以再吃一點又不會太飽的感覺。吃七分飽就是一種覺得已經吃飽了,再吃的話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吃到八分飽,就是覺得已經吃多了,感覺有點撐。而十分飽就是已經吃撐了。
從上面的列舉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實吃到七分飽是一種感覺,具體就是覺得已經吃飽了,可以再吃一點或者可以不吃的程度,在到達這個程度的時候再吃一點就會太飽。
那麼如何吃才避免不吃撐?
需要吃多少,可以根據自己的手掌來決定。
例如:肉類:應該一手掌心的大小為佳、魚:最好是手掌大小的、堅果:以放滿掌心為主、奶酪:兩個拇指拼起來的大小、主食:穀類+頭薯類或雜豆均為一個拳頭的大小、蔬菜:一個拳頭再加一捧、水果:一捧、蛋糕:兩根手指等。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顯示,每周吃用的魚類的量應該在280-525g,畜禽肉的吃用量應該在280-525g,而蛋類應在280-350g,。按這個標準來吃基本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不小心吃撐了,有什麼方法緩解?
如果不小心吃撐了,可以通過服用一些藥物來緩解。
西藥通常是一些助消化藥,例如吃一些胃酶合劑、胰酶、澱粉酶口服液或者多酶片等助消化藥。中藥方面可以選用大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或者四磨湯等。但要謹記的是這些藥物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用藥。
其實,我們身上的很多疾病常常都是吃出來的,每次吃飯的時候注意一點,把握好吃東西的時間和節奏,避免吃撐而引出各種疾病。
參考資料[1]孫光榮.城鎮化要注意解決消化不良問題[N].中國中醫藥報. 2014-11-28 (001)[2]季玉光.吃得過飽有四害[J].農家科技. 2007(11)[3]睡前不宜吃「夜宵」[J]. 新農業. 1990(1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