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09:41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武義站 記者 劉夢菡
尋他山之石,攻發展之玉。11月19日—20日,由武義縣委書記姚激揚帶隊的武義縣黨政代表團40餘人先後來到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考察學習三個兄弟縣市在美麗鄉村建設、工業經濟發展、城鄉規劃建設、深化改革、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先進理念、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武義縣領導帥朝暉等參加考察。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四套班子有關領導分別陪同考察。
兩天時間,馬不停蹄考察三個市20餘個點位,甚至用上了晚上時間。行程安排如此緊湊,集中式的頭腦風暴衝擊下,考察幹部又有怎麼樣的收穫?代表團成員紛紛表示,一路走一路看,看到兄弟縣市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所呈現的新變化、新成就、新態勢,大家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力。原本縱向比比,感覺武義發展勢頭還不錯,一年比一年好,但現在橫向直觀感受兄弟縣市的奮進勢頭,我們看到了差距與不足,也有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都感覺「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
鄉村的「甜味」: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鄉村振興的事業也很甜
走進冬日的義烏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陳望道故裡的歷史積澱讓它有著移步異景的紅色元素,加上白牆瓦黛的農家別院、乾淨整齊的村容村貌,這裡是村強民富的和美鄉村,實踐著鄉村振興的美麗夢想。如今在分水塘村,仍然流傳著陳望道誤把墨汁當成紅糖的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挖掘紅色資源來弘揚紅色文化,賦予了分水塘村新的發展「甜味」。而在佛堂鎮坑口村,這裡的居民則感受著另外一種「甜蜜」。「每名村民拿出3平方米宅基地由村集體集中做統籌規劃,對宅基地資格權進行村內部有償調劑,村莊有收益,村民得實惠。」原先貧窮破舊的老村子,藉助農村土地改革的東方,通過實施「多規合一」和全域土地整治,村民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追求正在成為現實。
義烏的鄉村述說著甜蜜,東陽的新農村建設則更值得武義學習借鑑。上盧農房集聚區建設,針對東陽16個鄉鎮、1000多個自然村的4.8萬餘戶農戶安置缺口問題,引導拆遷農民上高樓安置,在城區規劃區(上盧)、中心鎮、高鐵新城等區位優勢明顯地塊進行農房集聚區建設,既盤活了土地,又節約了資源。南市街道大聯村,在共享田園理念引領下,美麗鄉村達到全域美麗,農業用地真正得到充分運用,產業植入得到有效融合,鄉村成為了發展的新亮點。南馬鎮花園村作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典範和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範例,圍繞產業興旺目標做強布局,創新村莊治理模式,目前正朝著「世界名村、世界強村」邁進。
「這些鄉村建設背後,蘊含著怎樣的土地運用智慧、制度創新設計?」帶著這個問題,考察團邊走邊看、邊聽邊問,並結合武義「下山脫貧3.0」「小縣大城」等戰略深入思考探討。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學習義烏、東陽等地經驗做法,努力做好鄉村振興謀劃文章,將武義鄉村建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助力高質量發展。
城市的「精細」:
繡花功夫建城市,特色聚集興城鎮
作為義烏最早的規模化住宅區之一,孝子祠建成於1995年,房屋結構為空心板,社區內集中了所有老舊小區問題,區塊多處工業用地影響區塊價值發揮。在加快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義烏秉持著「邊改造邊提升、邊拆遷邊建設」「小步快走、滾動開發」原則推進有機更新,同時利用騰退空間,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招引現代服務業項目。考察團將義烏做法與之前武義城中村改造項目作對比,詳細詢問城市規劃和精細設計,認真思考借鑑義烏做法背後的長期謀劃遠見。
東陽是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文化和影視名城」。如何發展城市與城鎮,東陽秉持著特色發展的理念,把各種人文優勢與發展資源聚集。在東陽,經濟開發區木雕小鎮融「產、城、人、文」於一體,建成工業木雕紅木產業創新研發基地、跨界融合平臺、信息傳承交流中心,打造獨具東陽特色本土特色的歷史文化產業標杆;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發達,當前夢外灘拍攝基地傳神再現了老上海風貌,為橫店鎮又打造了一大影視旅遊熱門IP,影視產業園則規劃以高科技攝影棚為核心,集現代戲拍攝、後期製作、配套服務於一體,助推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為了進一步開發東陽江兩岸經濟,東陽市還沿著江岸設計燈光風景帶,扮靚城市的同時,還帶來了遊覽東陽江的人氣與流量。
考察團成員表示,做好城市規劃發展和美麗城鎮建設,是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對比義烏、東陽等地,武義的特色優勢在哪裡?溫泉是一張金名片,溫泉小鎮該怎麼建?牛頭山是個還不錯的IP,如何創5A讓它更熱一點?熟溪河是否能夠參照東陽江也用起來,拓展新產業項目?這些都值得思考,都值得下步去謀劃。
產業的「興盛」:
企業培育孵化是根基,引領做大做強是關鍵
縱觀整個考察行程,無論是在義烏市蘇溪鎮考察的華燦光電、天合光能兩家企業,在東陽市考察的江北企業培育中心和電商培育平臺,在永康市考察的浙商回歸園、會展中心精品館、五金產業總部中心、徵途網絡技術公司,無不閃耀著「創新」這一元素,緊跟著「前沿」這一熱點。如果說義烏市蘇溪鎮的光能光電產業讓考察團嘆為觀止,東陽市江北企業培育中心的模式讓考察團學有所得,那麼永康市的五金製造發展和轉型升級更容易讓武義縣黨政代表團對標自我,因為永武兩地工業的相似性極高。
永康是「中國五金之都」,擁有五金生產企業上萬家,區域創業創新活力強勁。永康國際會展中心名品精品展示館,被譽為「永不閉幕的五金博覽會」。在這裡,從日常生活中的保溫杯、小家電、健身器材、各色大門,到出行用的自行車、電動休閒車、汽車,以及生產作業用的拖拉機、收割機等,應有盡有。而在不遠處的五金產業總部中心,永康市還謀劃了配套齊全、服務高效、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招引留住人才。同時,在參觀徵途網絡技術公司時,新興而成熟的網絡直播模式展現在考察團眼前,讓大家直觀感受到了直播時代的公司銷售模式。
「永康成功的關鍵在於轉變發展思路、創新方式方法。」考察中,代表團也提出,武義與永康有著差不多規模的工業用地,產值效益卻是天差地別。學習永康,就要學它的產業政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畝均效益,爭取再造一個武義工業。也要學學永康、東陽對小微企業的培育模式,打造創新創業孵化園,進一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
政務的「創新」:
給企業提供集成便利 讓群眾享受貼心服務
群眾辦事進一扇門的要求背後,是政府服務做集成改革。東陽市總部中心,採取政府牽頭、企業參與、集資聯建模式,分別招商入駐行政服務區塊、融創中心區塊、其他辦公區塊、商業配套區塊。其中,行政服務中心進駐33個部門,窗口數約150個,可辦理政務服務事項達1107項,除不宜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辦事事項外,已實現其餘政務服務事項100%全進駐,讓群眾到政府辦事「只進一扇門」。「新中心的啟用,讓群眾到政府辦事『只進一扇門』。」工作人員介紹時表示,不光是新的窗口入駐,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便民服務事項也在這次的「升級」範圍內,水、電、氣、網絡、金融等公共服務企事業單位也在這次搬遷中入駐,實現東陽市民跑腿的最少化。
群眾辦事便利是政府服務一大責任,解決群眾矛盾也是一大責任。「案子怎麼少的?」幾乎每個來到永康法院龍山法庭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與全省法院案件量普遍爆發式增長相反,龍山法庭自2013年恢復設立後,收案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龍山經驗」能夠管用,最大的優勢就是發揮了黨委的龍頭核心作用,通過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頂層設計,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戰鬥堡壘;最核心的內容是,以法院裁決為後盾,法庭功能前移,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來化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矛盾、問題;最強勁的動力是,把群眾動員起來,讓他們成為糾紛化解的主力軍。考察團說,「龍山經驗值得學習解決。武義也有享譽全國的後陳經驗,下步怎麼樣繼續發展,龍山經驗的探索可以學習借鑑。」
從義烏到東陽再到永康,考察團一路走一路看,三個兄弟縣市的好經驗、好做法,讓代表團成員深有感觸。他山之石,如何轉化為發展之玉?考察團表示,將認真「複習」與「回顧」,學習弘揚三地敢為人先、拼爭搶創的奮鬥精神,找準武義借鑑先進地區的切入點,把取到的「真經」融入具體工作中,展示建設重要窗口的武義幹部擔當。
160600929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