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和愛因斯坦是怎麼看引力的?

2021-01-07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幾百年來的觀察已經證明了物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引力。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使用他的萬有引力定律量化了這一現象,並將其表述為:在宇宙之中,每一個物體都吸引著其他所有物體,並且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他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他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此,我們假設M和m是兩個物體的質量,r是它們之間的距離,G是引力常數,那麼就可以得出:

F = GMm/r^2 。

引力常數G(其值約為6.67x10^{-11} m^3/kg sec^2)可在實驗室中測量得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統一」,萬有引力定律既解釋了我們在地球上所能夠感受到的力(眾所周知的蘋果砸到牛頓),又解釋了導致行星以單一的法則繞太陽旋轉的力的存在。

圖解:萬有引力定律

實際上,引力是一種十分微弱的力量。比如說,兩個電子之間的電斥力就足以達到他們之間引力的10^40倍。但是,其實引力仍然是天文學中的主導力量,這主要出於兩個原因。首先,引力是一種遠距離的力,舉例而言,即使是強大的核相互作用隨著距離增加的衰退也遠快於引力平方反比定律。其次,引力的作用是增加的。由於行星和恆星接近於電中性,所以正負電荷之間所施加的力可以相互抵消。然而,在我們已知的範圍內,沒有東西有這樣的負質量,並且可以被引力所抵消。(有時你會感覺引力很強,但是別忘了地球時刻以 6x10^24 kg得力在拉著你)

在大多數情況下,牛頓的引力定律是十分精確的。然而,牛頓的理論還是有很強的局限性,不論是在實驗(水星軌道上的存在的微小異常)還是理論方面(和相對論的不兼容)。這些局限導致愛因斯坦修正了引力定律,即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在此簡稱GR),相對論大致把引力解釋為時空曲率的結果。

圖解: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示意圖

愛因斯坦的出發點是等效原理,不管質量和內部組成是否相同,兩個在同樣引力場中的物體,以同樣的初始速度開始後將會遵循完全相同的行進路線。這意味著引力理論實際上是一種路徑理論(嚴格地說,是時空中的路徑),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兩點間選擇了一條「首選」路線。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幾何,愛因斯坦也描述它「曾是」幾何—一個在引力作用下的物體在時空的彎曲中以「儘可能直線」的方式運動著。

圖解:等效效應由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公式描述

打個比方,你可以想像一下,有兩條船從赤道的不同點都向北方航行,儘管兩條船都不向對方形勢,但是就好像有種神秘的力量在拉扯著他們接近彼此,直到最終在北極相遇。我們當然知道在地球彎曲的表面上「最可能的直線」是一個圓圈。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中的物體在彎曲的時空中同樣以「最可能的直線」(專業的叫法為「測地線」)運動,而他們的曲率又被重量或者能量所決定。用約翰·惠勒的話說:「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圖解: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示意圖

儘管牛頓的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的概念來源完全不同,但是他們幾乎給出了完全相同的預測。僅在很少的情況下,觀察結果支持廣義相對論。三個支持廣義相對論的「經典測試」分別是,內行星軌道的異常(特別是水星),在太陽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和光譜線的引力紅移。在過去幾年中,研究者增加了更多的測試,其中包括引力時間的雷達滯後和雙脈衝星的系統運動。個多的測試也被計劃在未來進行,包括引力波天文臺的建設和計劃發射重力探測器B(Gravity Probe B),這是指一個使用敏感陀螺儀尋找「參考系拖拽」的衛星,這是一種在地球旋轉時「拖拽」周圍空間的相對論效益。

圖解:水星軌道近日點真實運動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Ada Zhu- einstei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牛頓與愛因斯坦關於引力觀點的異同
    牛頓的靜態引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引力學在時空曲率上並沒有實質區別。比如我們知道兩個學說在低速率和中等質量的結果上有重疊。那是因為牛頓本人也身處時空當中!並且因為力的概念在牛頓公式F=ma中是不必要的,比如你設m=1那麼你可得F=a。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
  • 解讀引力理論發展史: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
    牛頓認為地球也會落向太陽,但地球一開始就有一個初速度,在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偏離了原有的初速度方向而落向太陽,就和平拋運動一樣,不過由於地球初速度比較大,導致地球繞太陽一周都沒有落到太陽表面,於是地球就繞太陽旋轉了。結合克卜勒定律,牛頓認為兩個物體距離越遠,其吸引力越小,所以引力大小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因此牛頓的萬有引力為愛因斯坦的高層梯子奠定了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愛因斯坦的上層梯級就成了空中樓閣,虛無縹緲。傳說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樹上的蘋果砸到頭上砸出來的,這當然是閒扯,但現在愛因斯坦發現了梯子的上面幾級,就能夠爬到樹上把蘋果摘下來,解剖蘋果發現了更深層次的秘密。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自艾薩克牛頓從蘋果上發現引力以後,我們對於引力的理解在不斷地完善,並且至今仍是。每當在引力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現,我們都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圖解:被稱為牛頓蘋果樹後代的一顆蘋果樹,發現於劍橋大學的植物種植園。
  • 牛頓、愛因斯坦晚年為什麼投身於宗教?他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先說說牛頓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再來說愛因斯坦。 關於「牛頓」的謠言 牛頓出身於17世紀初的英國。我們知道,英國屬於西歐,在西歐還有許多其他的國家,比如:法國,德國(當時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如果我們再往前去追溯,我們就會發現,這片土地是原來的西羅馬帝國。
  • 牛頓和愛因斯坦已經說明,世人卻並不願接受
    花常開,只是換了一波又一波的花,花和人在那個時候,都不是絕對的。唯一不變的是流走的時間卻永遠存在。因此,人們總愛感嘆時間的寶貴,惋惜過去的逝去,珍惜未來的時光。但如果告訴別人時間只是一種錯覺,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呢?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早已說明,時間是一種幻覺,只是世界不願意接受真相。
  • 愛因斯坦犯下的3個錯誤:量子糾纏和引力透鏡,他也不是神
    愛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還是最頂尖的那一梯隊。BBC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在歐洲人的心中,愛因斯坦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馬克思,比牛頓還要高一位。這自然是對愛因斯坦的認可,誰都無法否認愛因斯坦對我們做出的貢獻。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愛因斯坦的故事,比如他小時候成績不好,是後來才展現出天賦的。
  • 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的動態理論》直接說愛因斯坦理論是錯誤的
    其實今天要講的是關於他的引力理論,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以來,在光線彎折和水星進動點的觀測實驗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基本宣告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是自洽的。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愛因斯坦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建立了可與光速相比擬的高速運動物體的規律,創立相對論。
  • 引力是如何產生的,人類能夠解釋引力嗎?
    牛頓——萬有引力: 牛頓的蘋果,這個虛假的故事告訴我們從生活中發現科學,雖然這個故事是假的,但是牛頓確實讓世界了解到無處不在的引力,而且牛頓還發現質量只影響引力的重要因素。 由於幾乎一切事物都存在質量,因此引力也被稱為——萬有引力,你我他,都有引力!
  • 【物理大師】牛頓VS愛因斯坦
    科學家們認為,愛因斯坦還有六項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能量量子化、自發發射和受激發射、德布羅意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因此,愛因斯坦應該獲得7次諾獎。牛頓的時代還沒有諾貝爾獎。科學家們認為,牛頓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有:三大運動定律、色譜、光的粒子性、熱力學定律、反射式望遠鏡、貨幣金本位標準。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廣義相對論表明,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彎曲,但為什麼不用時空彎曲徹底取代引力?
    驚世駭俗的時空彎曲,統領引力,制霸「高速強場」。可以說,只要人類還未離開地球,在日常的適用性上,牛頓萬有引力理論就優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像一把隨身攜帶的快刀,和一把每次出鞘都需要大量解封儀式的無鋒重劍,用來削蘋果,你選哪一個?場方程的計算太繁瑣,它雖能幫我們攻克知識認知的巨石,但日常應用難免太費事。目前,萬有引力的優勢在於應用,相對論的優勢在於概念與精準度。
  • 牛頓、愛因斯坦早已解釋,世人並不願接受真相
    愛因斯坦的說法或許難以理解,但舉一個淺顯的例子,就格外容易讓眾人明了。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總是存在穿越時空的故事,或是去往未來,或是回到過去,這樣的行為,便是在改變時間的運動和速度。 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曾經提及時間流逝的速度和事物的質量與引力是有著密切聯繫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強,周遭事物的流轉速度自然就越慢。
  • 牛頓和愛因斯坦誰的成就更高?馬斯克:「他倆真不是人」!
    在科學界有兩位掃地僧級別的頂級牛人,一位是牛頓,另一位是愛因斯坦!樹大招風,關於二都誰更牛的話題,經常被人們提起,有比較就有爭吵,普通人的觀點多數都不讓人信服,那麼在科技巨匠埃隆馬斯克的眼中,牛頓和愛因斯坦誰更牛呢?
  • 量子引力前傳——慣性力400年的探索之路
    這是一個可以將所有視角等同起來的空間和運動的理論。不同於牛頓判定運動的基礎——那個看不見的絕對空間——馬赫的基準是讓所有人都能看見的——那就是遍布於宇宙的物質。 在水桶實驗中,水受到慣性離心力,是由於它相對於整個宇宙中的物質轉動,這相當於水不動,全宇宙的物質相對於水反向轉動。全宇宙的物質都對水施加了「作用」,這一作用的表現就是離心力。
  • 早在100年前,牛頓和愛因斯坦就已看穿!
    早在100年前,牛頓和愛因斯坦就已看穿!我國的古代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樵夫上山去砍柴,看到兩個仙人在下棋,可當他看完下山之後,卻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百年之久。這就是時間流逝不同的道理。把這個概念換算到宇宙的運動之中,地球圍繞太陽一圈,地球其實已經過了三百多天,這就是我們地球上的時間概念。
  • 廣義相對論一直認為引力不是力,為啥我們教科書還要談引力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廣義相對論,這個理論最大的反常規觀點就是:引力不是一種力,這個觀點非常挑戰人類的直覺,所以到現在為止都有很多網友無法贊同這種觀點,但是引力為啥不是力,愛因斯坦是如何做出這一個論斷的,為啥我們的教科書還要談引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牛頓到底有多牛?看他如何想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你就知道了
    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看起來相當的簡潔,但其中有兩個相當關鍵的部分:萬有引力的大小和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第一部分我們還能夠理解,但第二部分F∝1/r,這個關係現在看來依然讓我們感到困惑,為什麼引力會和質量物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呢?牛頓當時是怎麼知道這種數學關係的?
  • 奠定愛因斯坦地位的方程!有時候自己挺佩服自己的,有勇氣看這個
    愛因斯坦場方程,被譽為最偉大十大物理方程第一位的方程:反正我是看了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說了什麼。可是,還要裝著看得懂的樣子,不然這文章沒法寫下去了。在了解這個方程之前,我們先搞清楚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