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職稱制度改革加速!專家呼籲這麼改

2020-12-13 網易新聞

關於醫護職稱評定,一直是行業痛點和焦點,這次徵求意見稿在響應行業呼籲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調整,而在具體舉措及改革方向上,多位業內人士向《看醫界》表示認同。

作者|小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近日,人社部和國家衛健委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醫護職稱評定,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痛點和焦點話題,此次徵求意見稿在響應行業呼籲上做出了極大的調整,而在具體舉措及改革方向上,多位業內人士向《看醫界》表示認同。

晉到主治即可,不必搞高級職稱!

在知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看來,職稱也並非沒有價值,「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這一階段比較關鍵,對醫學生從學校出來到獨立行醫這個階段的考核和晉升是有必要的。」張強說。

對於上述觀點,知名心臟專家胡大一教授也表示認同。在一篇《讓更多的醫生安心看病》的文章中,胡大一教授曾建議:「職稱評審要有區分,當醫生不應該重SCI而是要重臨床,醫生晉升到主治醫生就行了,別再搞副正主任醫師了。」

《看醫界》專欄作者、陝西省山陽縣衛健局副局長徐毓才也建議,減少職稱層級,將原本五級改為兩級。

一是執業準入級。比如依據《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以及以後的《藥師法》對相關從業者實施全國統一的執業考試,獲得相應資格才能從事本專業技術服務工作。

二是技術水平級。如在醫生取得醫師職稱幹滿一定年限後,由執業機構自主評價其是否具備獨立執業帶領團隊的能力,再授予「主診醫師」資格,在醫療機構裡實行主診醫師負責制。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膽石病專科主任胡海教授也向《看醫界》表示,自己非常認同醫師兩級職稱這一改革建議,「我覺得不要搞得太複雜,醫師資格是必要的,住院醫生拿到醫師資質後,和美國醫生晉升體系一樣,成為主診醫師就可以了。」胡海如是說。

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曾說過,只有在中國,醫生之間、醫院之間才有等級之分。而在國外,以美國為例,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中心教授、美國華裔心臟協會主席範大立介紹,美國的醫生並沒有中國的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之分,每一名申請獲得美國各個州政府頒發的執業執照的醫生即為attending,即主治醫生,但含義與中國的主治醫師完全不同。

據介紹,在美國,供職於教學醫院的執業醫生只佔全國醫生總人數(約160萬人)的7%-9%,只有他們才涉及教授或副教授的評定,其餘90%以上的醫生都是地位平等的attending,即一名純粹的醫生,只需做臨床診療工作,沒有任何科研或教學任務。

張強醫生認為,不少醫生從主治到正副高的晉升上存在不少問題,有的主治醫生水平實際上並不比正副高差,但囿於目前職稱晉升體系的不完善,卻遲遲難以晉升。

胡海教授也表示,不同醫院的水平不一樣,「就像瑞金、中山醫院等知名醫院的一些主治醫生,可能比一般醫院的副主任醫生,甚至主任醫生、教授水平還高。」

建議實行專科醫生持證上崗制

「我建議從現在的醫生畢業後教育入手進行改革」,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生鮮振宇向《看醫界》表示。

鮮振宇認為,目前國內醫生畢業後教育有住院醫生規培和專科培訓,但沒有落到實處,不夠嚴格,培訓結束後的醫生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我們的規培足夠嚴格,那麼專科培訓結束之後的醫生應該是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了。但目前專科培訓結束之後,有的仍然是個打醬油的。」

鮮振宇還建議,實行專科醫生持證上崗制度。由醫師協會的相應專業組負責對專科培訓結束的醫生進行系統考核,既包括理論考試,也包括具體手術操作的考試,確保該醫生在拿到專科醫生執照之後能夠獨立、安全地對病人實施治療。

「在醫院層面也可以把關,只有拿到相應的資質之後,醫生才能做某個具體的手術。」鮮振宇表示,反觀目前的職稱評價系統,都是在發了SCI、拿了國自然之後就自動升職稱,但這個評價指標跟醫生的臨床能力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對此,胡海也表示:「在職稱晉升方面,只要把住院醫生規範化培養搞好就OK了。通過這一嚴格考試,醫生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到了醫院層面,有科研,有教學,有臨床,讓醫院依據用人標準去選擇。每個人的特長不一樣,有人善於做實驗,有人善於做臨床,有人善於做管理,充分地通過市場機制來激活。」

職稱制度終將退出歷史舞臺!

「立即廢除職稱制度爭議比較大,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只以專科資質來規範、限制醫生的手術範圍,而不是職稱級別,職稱制度就會慢慢式微,會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鮮振宇醫生預判道。

而張強醫生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表示,目前醫療改革很多方面在往好的方面走。以職稱制度改革為例,目前的評價體系對醫生能力的發揮,助長行業不正之風,以及限制人才流動等方面都是限制。而且很多行業都已經取消了職稱評定,醫療行業會很慢,但終將往這一方向走。

「從這次徵求意見稿來看,職稱制度改革是一次試探性預熱,未來終將會退出歷史舞臺。」張強醫生篤定。(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醫護職稱改革來了!專家建議將五級改為兩級
    來源|看醫界 作者|徐毓才 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來了!醫改專家、《看醫界》專欄作者徐毓才建議:減少醫護職稱層級,將原本五級改為兩級。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誌。
  • 衛生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業內的呼聲,都有體現。
    來源於看醫界,健康報等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研究起草的《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現就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 職稱制度進行改革 外語考試不再作為考核硬要求
    職稱制度進行改革 外語考試不再作為考核硬要求 原標題:   徐駿繪(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持續推進職稱制度改革,並提出對職稱外語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體育總局關於深化體育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現就深化體育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非公立機構與公立機構的體育專業人員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3.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建立完善體育專業人員自主申報、業內專家公正評價、單位擇優使用、職能部門監督指導的社會化職稱評審機制,滿足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體育社會組織以及其他類型體育專業人員職稱評價需求。4.加強職稱評審監督。完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准備案制度,明確界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專業、體育項目和人員範圍。
  • 《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現就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積極發揮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在職稱評審和評價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3.加強全過程監督。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實行職稱評審迴避制度。健全職稱評審委員會、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工作程序和評審規則,嚴肅評審紀律,明確工作人員和評審專家責任。實行職稱評審公開、公示制度,落實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
  • 醫護職稱改革要來了!國家兩部委發布重磅文件~(附:全文)
    醫療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醫士、醫師、主治(主管)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藥學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藥士、藥師、主管藥師、副主任藥師、主任藥師;護理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技術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技士、技師、主管技師、副主任技師、主任技師。2.促進衛生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
  • 評職稱不唯學歷、論文 上海職稱制度新政策或惠及270多萬人才
    新華社上海5月22日電(記者 周蕊)一線產業工人也能成為高級工程師,網絡文學業未來將引入職稱評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申報職稱有了「直通車」……上海最新出臺的職稱制度改革政策,讓職稱評定不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課題,預計將惠及27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才。
  •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來了,擬合理增加中高級崗位比例
    12 月 1 日,人社部官網下發最新通知,由人社部和國家衛健委共同研究起草的《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發布。
  • 中央發文,地方續力,基層醫護職稱評審有新變化|SCI論文|意見...
    記者:王營來源:健康縣域傳媒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其實早在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中,該《意見》已經是需要研究制定的15份文件之一。這份「遲發」了一年的《意見》對基層醫護職稱評定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哪些針對性的改進,《健康縣域傳媒》做了簡要梳理。
  • 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 實行分類評價避免人才...
    圖片來源:攝圖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在不斷深化。9月17日,記者從人社部了解到,人社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並公開徵求意見。《指導意見》強調,實行分類評價。
  • 農民也能評職稱!濟南67名農村專業能手獲中級職稱
    發布會上,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壯,圍繞「『溫暖人社』託起美好生活」,介紹「十三五」時期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工作。王壯介紹,「十三五」期間,濟南堅持以激發乾事活力為目標,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為抓手,建立完善更加科學規範、更具動力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 事關所有醫護,兩會醫療領域八大熱點提案!
    《關於改進臨床醫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度的提案》。02  建議為醫護人員購買醫療責任保險————————————————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研究所所長張琳呼籲,要加快完善我國醫護人員醫療養老保障體系,為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美「逆行者」提供支持保障。
  • 為了發論文評職稱,這些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唯論文的考評制度,客觀上成了助推騙局的土壤。全國政協委員張澍建議廢除SCI論文作為臨床醫生考評的一票否決指標,他說:百姓最關心誰是優秀的臨床醫生,而不是看哪個醫生發表SCI論文數量多就去找誰看病。兩年時間,1000多位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了600多萬。
  • 盯上中國遊客錢包 英航老闆呼籲政府改革籤證制度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23日報導,近日,針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訪華遊說中國政府與企業對英投資而展開的一系列努力,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的母公司:國際航空集團(IAG)的執行長威利·沃爾什(Willie Walsh)警告稱,英國若想增加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和中國遊客,那麼英國政府必須將籤證系統進行一次「徹底改革
  • ...中國外文局人事部有關負責人就印發《關於深化翻譯專業人員職稱...
    答:第一,黨中央、國務院對翻譯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全面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指出了明確方向,要求在3至5年內完成各系列職稱制度改革。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必要研究制定《指導意見》,對深化翻譯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進行統籌部署和謀劃。
  • 3000測繪人實名公開信呼籲註冊測繪師制度不應取消
    據麥街微信號消息,3000測繪人實名發表公開信,強烈呼籲將註冊測繪師資格繼續保留。同時公開信後附了3000多個人的手寫籤名。此時,作為行業兩個準入之一的註冊測繪師執業制度難道一無所用嗎?在資質等級不需要再大改的基礎上,實行註冊測繪師執業制度,要求註冊測繪師承擔測繪產品質量責任,嚴格把好質量關,就可以把註冊測繪師當做資質管理的一個事中、事後監管配套制度共同發揮行業管理作用。運用好註冊測繪師這個工具,進可攻,退可守,即做到了「放」,還做到了「管」,又大大減輕了行業管理壓力,豈不兩全其美?
  • 專家呼籲把N95口罩留給醫護人員 普通人需要戴N95口罩嗎
    由於防護服僅剩6件,醫護人員只能用膠片、文件袋自製護目鏡!醫院已開通接受捐贈通道,接受渠道正規、資質齊全的下列防護物資:防護服、隔離衣、防衝擊眼罩、防護面罩、N95口罩。  發布會上,湖北省經信廳廳長王祺揚進一步呼籲社會各界捐贈,王祺揚表示,定向捐贈的物資已經按照捐贈人的意願,直接送達接收單位或者地區,非定向捐贈物資,已由各地疫情防控指揮部根據防控需求統籌分配。  王祺揚:「當前,我省醫用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最為緊缺,我們深感自責,也通過新聞媒體呼籲社會各界繼續捐贈。」
  • 若監理工程師考試改革後取消中級職稱報考條件,是利還是弊?
    而註冊監理工程師考試的報考條件卻略有不同,註冊監理工程師考試除了需要滿足學歷要求外,還需要滿足中級職稱滿三年的條件。監理工程師考試一直以來對於監理工程師報考條件改革的輿論不絕於耳,重點則在於是否取消中級職稱滿三年的報考條件。
  • 下放職稱評審權 讓人才穿上「合腳鞋」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並列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工作任務。職稱是衡量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標尺。我國職稱制度始建於改革開放之初,30多年來,在凝聚、激勵專業技術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社會普遍認可,展現出很強的生命力。
  • 轉板制度有望兩個月內落地!專家:今年新三板改革有兩大看點,7月或...
    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業界多位專家、學者,均認為新三板改革大年的各項措施力度空前,超出預期,期間有驚喜也有遺憾;展望2021年,專家們認為今年改革的核心在於改善精選層流動性和保障轉板制度的順利落地,提升新三板的投資價值:精選層轉板機制等多項改革措施最快有望在近兩三個月內出臺,未來引入包括QFII、社保資金、社保等長期資金入市,進一步降門檻等重大改革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