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經》已經失傳,當代的考古學家用高科技,竟復原了這本書

2020-12-23 歷史店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專家們利用新科技在考古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我國古代失傳已久的《樂(yuè)經》,就被考古專家們用一項高科技復原了。究竟是什麼高科技呢?鮮有人知的《樂經》中又寫了什麼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只要一提到傳統文化,都會說「四書五經」。「四書」不必多說,小編主要給您說說其中的「五經」,即《詩經》、《禮記》、《尚書》、《春秋》、《周易》,殊不知還有一種說法是「六經」,即多了一本《樂經》,故此,應該是「四書六經」才對,但可惜《樂經》早已失傳。

考古專家們研究考證,認為《樂經》失傳有3種說法:第一,根本就不存在《樂經》,它只是古人的一種叫法;第二,《樂經》是某些經書的一部分,比如《大司樂》中有《樂經》;第三,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被燒掉了。對於以上三種說法,最令人信服的還是第三種,因此也讓很多專家和學者們沉迷其中,希望能找到關於《樂經》的一些線索,並將它復原出來。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能證明《樂經》存在的是《莊子·天下》,因為其中提到了《樂經》,還有郭店楚簡中也有記載,「觀諸《禮》《樂》則亦載矣」(《六德》),等等。或許您對《樂經》的內容也很好奇,但不過不難理解,《樂經》中講就是音律和樂理等內容,說白了就是一本古代的音樂研究和學習的教材,如果能掌握《樂經》中內容,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聲樂,將會帶來極大的作用。另外,專家們還能還原失傳的古聲樂,讓我們得以再聽見古人的絲竹之聲。

為了復原《樂經》,考古專家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收集並整理了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所有文獻資料,並將其錄入電腦轉成電子文檔,而這也是「中國古典數字工程」的一部分,即利用電子儲存的方式,保護古典文獻資料中的內容,打造「數字圖書館」。畢竟紙質文檔保存得再好也不過千百年的時間,但如果轉成電子數據就能永久保存,也算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禮物。

在做好了前期工作之後,專家們再利用大數據技術,從海量的古典文獻資料資料庫中,將與《樂經》有關的記載全部篩選出來,即「知識關聯檢索」,一種更加高級和智能的數據檢索方式,要是沒有計算機協助,僅憑人力估計要三五年的時間,而且還不一定全面,但有了計算機之後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然後,專家們對篩選出來的相關資料進行人工核查,看看是否確實和《樂經》有關,如果有關係就留下,沒關係就剔除,並將有關係的再進行匯總校對。

最後將校對完成的資料整理成冊,並加入注釋,便有了如今已經出版的《樂經集》,在問世之後也得到學界專家們的一致認可。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最大程度還原《樂經》的內容,因為古代的很多典籍都對《樂經》有記載,它們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專家們就將這些零散的內容,通過大數篩選出來編著成冊,而非自己的臆想和揣測,因此更加接近於真實。

在復原的《樂經集》中,可見《樂本》,《樂論》和《樂施》等樂理論述,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樂論》,還有很多有深刻哲理的話,比如「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在《樂施》中還提到了「樂」和「治國」,比如「舜作五弦之琴……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等等,都體現了禮樂的深刻內涵。

雖然《樂經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樂經》,但它已經是這兩千來最偉大的成就了。小編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考古專家們能找到真正的《樂經》,為我們揭開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我國現存六件「逆天」文物,技術早已失傳,高科技也無法復原
    中國歷經這幾千年的歲月,有許多古人的文化遺產,經過歷史的洗禮,猶存至今。而中國也是一個文物大國,許多外國人不惜跨越大洋,只為了來中國尋找那些價值連城的寶物。而中國現存的很多文物都可謂是價值連城,有六件寶物堪稱是逆天文物,其製作技術早已失傳,用現代的高科技也無法復原這六件逆天的文物。
  • 陳勝前:作為文化建設的考古學
    這似乎是說,考古學提供什麼,民眾就接受什麼。然而,回顧考古學史,我們可以看到,考古學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社會需要是考古學研究的基礎與動力。脫離了這一點,考古學就會可能迷失發展方向,可能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而不能自拔,就像清朝的樸學一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差距問題呢?長期以來,我們把考古學視為一門科學,至少是廣義上的。由此決定了考古學的目標,它就應該像科學一樣。
  • 論《樂經》是指曲譜而非文字典籍
    顯然,不能認定這些文字就是《樂經》。201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樂經集》,將古籍中論樂文字輯為一書。這個書名容易使讀者誤以為《樂經》是一部文字典籍,甚至誤以為《樂經》沒有失傳。《樂經》絕不是文字寫成的古籍,凡是認為《樂經》是文字典籍的觀點,都基本上可以判定為偏離了準星。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格林丹尼爾評價說, 「分期方案本身已經成為史前學上一個得到承認的標準, 這正像丹麥史前學家所提出的三期說方案。」1941年步日耶評價說, 「它 (分期方案) 的特點是清楚、簡單、極富有邏輯性, 最後一點太突出了, 以至於反而不可能是真實的。」
  • 「樓蘭美女」真人長啥樣,專家將其容貌復原,看看他有多美
    1980年,考古學專家在羅布泊北鐵板河發掘多處陵墓,一座墓裡邊什麼也沒有,另一座墓裡平躺著的便是之後震撼全球的「樓蘭美女」。當考古學專家開啟墓道時,真是難以相信,但見裡邊平躺著一名女人,宛如剛入睡的模樣。她戴著一頂氈帽,上邊插著二根雁翎,高鼻子、深眼窩,瓜子臉,慄子色的卷頭髮披散及肩,銅色的肌膚,美貌無比,有著獨特的異族特點。
  • 圖坦卡蒙肖像被「高科技」復原,看完肖像,讓人覺得有些「意外」
    作為3300年來唯一完好的法老陵墓,圖坦卡蒙陵墓研究價值很大,而且這座陵墓也是古埃及最繁華的陵墓,牆壁上都是純金的浮雕,棺材也是純金打造,王位則是純金雕制,鑲以各類珠寶,這簡直就是一個堆滿黃金飾品的墓室,除了這些寶貝,在陵墓中出土的文物超過了10000件,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那件黃金面具,純金打造的黃金面具鑲嵌有寶石和彩色玻璃,奢華質感自然無需多言,而且這件文物原本是蓋在圖坦卡蒙臉上的
  •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何《儀禮》需要做復原研究
    為了突出主要線索,避免枝蔓,宮室形制、服飾裁剪、禮器使用等諸多細節每每被省略,這對當時的讀者不會造成閱讀障礙。這一次轉換是《儀禮》成書的緣起,與孔壁中經一樣,旨在保存文化,希冀藉助文本形式傳於後世。2014年,我們提交的《〈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課題,確定將《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射禮》四篇作復原研究,被批准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講故事的人︱維舟:一個自學者的知識考古學之旅
    我們注重學界的前沿動態,關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最新進展。我們也同樣重視通俗歷史書寫與科普等「講故事的人」。在小說和當代史學興起之前,人類社會有著大量的說書人群體,從本雅明到莫言,都對「講故事的人」有過生動的描繪,這個群體承載了民間的記憶,傳承並演繹了一個個民族的史詩和神話。「講故事的人」這一群體在當下的中國也同樣重要,只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講的人和聽的人可以不用在同一個空間,講故事的形式也愈發多樣。
  • 竟被稱為「假牛奶」和「地溝油」? 復原乳急需正名!
    竟被稱為「假牛奶」和「地溝油」? 復原乳急需正名!復原乳是將乾燥的或者濃縮的乳製品與水按比例混合均勻後獲得的乳液。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復原乳不存在安全問題。復原乳與其他液態乳一樣,都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
  • 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
    原創 董琦 中國社會科學網考古學是研究歷史的,這是考古學者的明確目標。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是考古學者需要思考的。重建史前史在重建史前史方面,考古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以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為例。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與人類學系提供考古學是通過分析古代物質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其源頭可以上溯至歐洲的古物學和中國的金石學。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考古學的成熟,地質學中的地層學和生物學中的分類學被引入到考古學中,形成了考古地層學和器物分析的類型學,現代考古學從此開端。可以說,考古學與生俱來就與自然科學密不可分。
  • 日媒:日本將辦文物展 華人音樂家演奏復原唐朝古樂器
    許多珍貴文物將展現在觀眾眼前,而華人音樂家劉宏軍及其樂隊,也將在東京和奈良用復原正倉院的15種古樂器進行演出。《新唐書·禮樂志》曰:「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掐琵琶。」唐淮安靖王李壽墓壁畫中,有坐立部伎女樂人彈奏五弦琵琶的圖像,但是這種琵琶在中國早已不見蹤影,其彈奏方法和樂譜也早已失傳。
  • 象形文字的破譯與埃及考古學的誕生
    至此,不要說有人仍然用聖書體書寫文獻,就連能讀懂大眾體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據最新研究,曾經對希臘字母產生決定性影響的腓尼基字母是由原始西奈字母轉化來的,而原始西奈字母又是藉助來自埃及象形符號的24個字母構成的。象形文字—原始西奈字母—希臘字母,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不僅說明了文字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借鑑,而且證明了古埃及人未能獨立完成這一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一步,而是藉助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完成。
  • 為往聖繼絕學,觀古代高科技
    一文中我說到了人類文明的脆弱,天災人禍經常導致往聖絕學的失傳。經檢驗,證實顱骨是那個人活著的時候被打開的,並斷定切口周圍的骨頭有感染跡象,病人在開刀後大概只活了15天。自此,從俄國的西部到大西洋沿岸,都發現了人類施用環鑽術的證據。這些煩骨上的切口最多見的是圓形、橢圓形、菱形和四方形。更奇怪的是,1936年在巴勒斯坦發現的兩個開孔頭蓋骨,上面的切割方式竟與遠隔重洋、在秘魯所發現的那個完全一樣。
  •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青囊書》1、《青囊書》據說這本書在古代歷史中屬於最為頂尖的中醫藥學著作之一,他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神醫華佗。此書將華佗畢生心血和行醫經驗一一記載,只可惜《青囊書》已經失傳,唯一留下的只有《五禽戲》和《麻沸散》。2、《六韜》《六韜》也叫《太公兵法》,相傳這本書是先秦時期黃老道家古籍,是《封神榜》的主角姜太公所著。其內容博大精深,被世人傳的神乎其神,以致很多人都是這本書並非真實存在。
  • 薦書| 獨立、自強、當代女性最應該看得幾本書!
    但小編所欣賞的如懿卻已經有當代女性該有的樣子,決絕、獨斷、善良又聰慧。小編接下來想推薦的這幾本書也是當代女性最該讀的幾本,要明白為什麼活,該怎麼活。簡愛簡愛自幼父母雙亡,投靠冷酷的舅母,但舅母無情地拋棄了她。她在一所慈善學校做了六年的學生和兩年的教師。十八歲時,簡愛受聘到桑菲爾德府學當家庭教師,認識了主人羅切斯特。
  • 康玉生:耗時3年,做出失傳百年的「盤金毯」,價值3000萬
    宮毯象徵著皇權和地位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較快,越來越多的手工藝術品在逐漸失傳,比如地毯的織造。地毯不同於其他的手工藝品,它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地毯的興起源於皇宮,那時候的地毯象徵著極高的地位,只有皇室才配享有。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字看不懂
    其實《易經》並不是單單的一本書,它包括了《連山》、《歸藏》和《周易》3本易書,前2本不是失傳就是只剩殘本,目前我們所能學習到的完整的易經,只有《周易》。當然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西安經開八小被授予「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整本書閱讀實踐基地校」
    9月19日上午,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繼續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整本書教學研討活動舉行。西安經開第八小學被授予「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整本書閱讀實踐基地校」。活動中,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語文教研員、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吳琳老師圍繞《小學生整本書分級閱讀》這一主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講座,分享了整本書閱讀教學最新的科研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