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何《儀禮》需要做復原研究

2020-12-18 中國小康網

作者:彭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教授)

學術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儀禮》區別於其他典籍的最大特點是鮮明的踐履性,因此,正確認識《儀禮》在成書與研究過程中的兩次「轉換」,是我們復原研究的邏輯起點。

門塾

從活態傳承到凝固態文本:周代禮樂文明的第一次轉換

周公制禮作樂,創建了以「德」為核心內涵、「鬱郁乎文哉」的中華禮樂文明。由《詩》《左傳》《國語》等文獻可知,冠、婚、喪、祭、饗、射、朝、聘等典禮儀式,已成為周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華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得以規範,文化認同由此漸成。

周人的典禮儀式原本屬於活態傳承,毋須訴諸文字。春秋季世,禮崩樂壞,《禮記·雜記下》載,恤由死後,有「周禮盡在魯」之譽的魯國,竟然無人知曉如何為之舉喪,不得已而派孺悲去請教孔子,並做了筆錄,「士喪禮」由此著於竹帛。孔子對此感到震驚,周禮或廢或僭,隨時有湮滅之可能,需要作搶救性保護。現存《儀禮》十七篇,便是由孔子及弟子將活態的典禮儀式轉換成凝固態文本的成果。為了突出主要線索,避免枝蔓,宮室形制、服飾裁剪、禮器使用等諸多細節每每被省略,這對當時的讀者不會造成閱讀障礙。這一次轉換是《儀禮》成書的緣起,與孔壁中經一樣,旨在保存文化,希冀藉助文本形式傳於後世。

將文本還原成活態的儀式:周代禮樂文明的第二次轉換

既然《儀禮》是由活態禮儀轉換而來,則後人研讀《儀禮》,再將文本形態還原成活態的典禮儀式,實現第二次轉換,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此方不負孔門師弟初衷。但是時移世易,社會生活方式不斷變遷,後人通讀《儀禮》已非易事,即使作為古文大家的韓愈,亦直言這部用先秦語彙書寫的《儀禮》「難讀」;周代盡人皆知的彝、簠、簋、觥、觶、斝、盉、匜等禮器,「行於今者蓋寡」;某些儀式社會上已「無所用」;然則此書為何絕對不能廢棄?因為「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於是」,周禮的精神蘊含其中,儒家文化的根荄在其內。

後世有學者試圖展現局部儀節而繪禮圖,宋楊復《儀禮圖》、清張惠言《儀禮圖》堪稱其中佼佼者。但毋庸諱言,兩千年來的《儀禮》研究,包括成果卓然的乾嘉學者在內,幾乎都沉溺於純文本研究,有失孔子存禮的初衷。

禮學家沈文倬一生浸潤於《儀禮》,是此道中最早的覺迷者,他批評清人禮圖「畫得太草率」,「比如宮室,只畫幾條或粗或細的線條,標明這是堂、這是房」。他進而說:「對於古代人生活情況的描述,光靠文字敘述是很難表達的,光靠『實物』的照相或圖片來表達,也是呆板而沒有聯繫的」;他斷然指出,《儀禮》研究「必須另闢蹊徑」。並認為《儀禮》之學屬於古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這「是歷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文本研究並非多餘,但「只有把研究的結果,用連續性的圖畫來表達,那麼房屋器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人的活動——入門升堂,坐立飲食,都歷歷如在目前了」。沈文倬有清醒的將文本回歸活態儀式的理念,故早在1951年便擬定了「《周代城市生活圖》編繪計劃」,將《儀禮》內容分為宮室、衣服、飲食、交通、冠昏、喪葬等十二門,計劃每門繪圖四十多幀,總共五百幀,希冀用連環畫的形式,將《儀禮》還原為活態的典禮儀式,因始終找不到能合作的繪圖者,只得抱憾作罷。其後,臺灣學者在李濟、孔德成先生主導下,對《儀禮·士昏禮》做了「實驗性復原」,拍成黑白影片,走出二次轉換的關鍵一步。可見兩岸前輩學者對《儀禮》研究終須走活態復原之路的認識完全一致。

復原研究面臨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數十年過去,《儀禮》文本研究與考古發掘的新成果不斷,亟待及時總結;多媒體技術的出現,遠超連環畫、黑白電影等表現手法,並廣泛運用於文化傳播;進一步推進《儀禮》研究第二次轉換的條件日益成熟。2014年,我們提交的《〈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課題,確定將《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射禮》四篇作復原研究,被批准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儀禮》的純文本研究與復原研究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前者有較大的選擇性,不懂或不感興趣的部分可以迴避,或者含糊表述;復原研究不然,必須全過程、全方位展開,任何細節都必須直觀展示,並給出學術說明,無一處可逃遁。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激發我們更深入研讀文獻,並儘可能吸收考古學、古器物學、古建學、服飾學等學科成果。實踐證明,若不做復原,文本的許多問題很難發現、許多是非無法判斷,令人真正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以下略舉數例。

一是在使用過程中發現謬誤。《士冠禮》中冠弁的形制,經、注、疏皆語焉不詳,宋人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從後世帽子的禦寒功用出發,繪作大圓筒形,由於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現,學界無人質疑。我們在復原時發現,如此形狀之冠,除非簪子從腦門中間穿過去,否則無法戴在頭上。《說文》:「冠,絭也,所以絭發。」段玉裁說冠的功用是「所以約束髮」,並無禦寒功用。再細讀《士冠禮》,知古人將髮髻挽好後,用冠將其罩住,用簪子橫貫固定。冠之大小,以罩住髮髻為限。我們由此發現聶氏大圓筒式之冠繆不可通,遂求得合理形制。

二是通過建築物的實景復原判定學術糾紛。如《儀禮》寢廟大門的左右內外皆有塾,人稱「一門四塾」,鄭玄稱之為堂,後世疏家遂附會出塾的形制如堂之說:塾內均有前堂、後室之分隔,張惠言《儀禮圖》據此作圖,學界均視為定式。甚至還有將四塾外側都添加木板牆、門、臺階的。然《儀禮》並無在門塾行禮的記載,故塾有堂室之說大可懷疑。我們發現陝西岐山鳳雛與鳳翔雲塘兩處周代建築基址的塾都很小,寬4米、深3米。我們按照實有尺寸復原後發現,如此狹小之地,絕無可能分隔為前堂、後室。

三是通過儀節復原判斷是非。周代士的院落之北,皆有高出地面的夯土臺基,上有「五架」屋頂覆蓋,鄭玄註:「正中曰棟,次曰楣,前曰庪。」正中的屋脊成為棟,棟南北兩坡依次為楣與庪,庪接近屋簷,楣在棟與庪之間。臺基之北有房與室,其南牆在後楣的正下方,房室以南、東西序之間的地方稱為「堂」,但經史對堂的確切範圍有分歧。賈公彥說「堂廉北至房室之壁」,廉是臺基南端的邊沿;鄭玄說「中以南謂之堂」,指中脊以南的部分;黃以周認為是指中以南至庪,不包括庪下至堂廉的部分。三位都是著名經師,卻各執一端,莫衷一是。我們通過復原研究,發現在許多儀節中,有司上堂遞物,走上最後一級臺階後立定,不再往前,即「盡階不升堂」,說明堂廉與庪下之間的地帶確實不屬於堂,足見黃以周精審過人,不愧為大師。這一地帶亦是樂工坐下演奏的地方,我們與古建專家溝通後,將這一地帶加寬為70釐米,俾便樂工與相者並行通過,與文意切合。

四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鄉射禮》的人物有七十餘位,角色各異,位置變動不居,做純文本研究不易把握。我們在深入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繪製了六百幀禮圖,再在地上用白線畫出宮室格局,真人反覆演練。以此為基礎,用軟體製作動圖,構擬三維空間,並將歷代禮家的注釋納入其中,建立全方位的資料庫,然後做「兵棋推演」,逐段與文獻對比,在宏觀與細節的統籌之中進行辨析、折中、裁斷,由此發現並糾正不少問題,創穫甚多。

《儀禮》復原的現代意義

《儀禮》是軸心時代的元典,所記成人禮、婚禮、喪禮、祭禮、射禮、外交禮等,舉世罕見,學術價值不容小覷。復原《儀禮》,使今人能目睹近三千年前的周代社會生活,其文化影響將日益彰顯。試以《鄉射禮》為例。國際奧委會下屬的「國際射箭聯合會」章程稱,世界最早的射箭比賽乃英國貴族在公元16世紀發明。而《鄉射禮》證明,至遲在公元前8世紀,中國人便已發明以修身進德為主旨的「文射」,不僅有嚴格的比賽規程,而且富於人文內涵,故日、韓稱之為「弓道」。國際射箭聯合會得知後,曾多次將我們拍攝的《鄉射禮》在賽場上播出,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

《儀禮》復原對解讀中國文化亦有重要作用。清末民初,滿清貴族端方收藏一套成組的周代青銅禮器,轟動一時,這套銅器後流入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闢有專室陳列。可惜大多數觀眾既不知其用處,更不知其價值,稍看兩眼即轉身離開。近年,館方從我們的《鄉射禮》片子中節選六分鐘,在展廳的環幕循環播放,觀眾看後恍然大悟:原來是近三千年前的周代禮器!

《儀禮》的兩次轉換,周代禮樂文明從「脫水」「保鮮」、到二十一世紀的「復活」,意義重大。由於復原,我們解決了不少疑問,也發現了許多前人未曾提出的難題,如《鄉射禮》豎立箭靶的東西支柱,左右斜插,上寬下窄,違反力學原理,如何固定?再如,報靶用的「旌」高達4.58米,重心過高,如何舉起後左右搖動?如此等等,時時撥動著我們探索的心弦,激發起更強烈的研究欲望。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儀禮》復原研究之路已經開通,多方積累的經驗正在匯聚,我們信心倍增,誓將「咬定青山不放鬆」,做出更多成果,形成全新局面。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15版)

相關焦點

  • 「262」藍湛:紙上得來終覺淺,下一句是什麼?
    大家都愛看靜室的可愛小日常,那就繼續來幾篇,看看羨羨如何給自己挖坑。故事乃瞎編,請勿上升到真人。魏無羨沒有想到,他給藍忘機看美人圖,會得到這樣一個結果。靜室就在藏書閣旁邊,每天晨起和睡前,都能聽到如泉水叮咚的琴聲,透過雕花木窗,依稀可見藍忘機俊美的身影。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疫情下東南亞電商賣家自救第13天
    昨天在夢裡就直接復盤,我們做這麼久才跑出一個臺灣帳號,其它臺灣帳號真的是一般中的一般。雖然臺灣競爭算比較激烈,但我認為比起其他站點應該還算好做。年底前我親自操作一個臺灣帳號做試驗,每天盯著產品做優化做廣告,然後連續5天後,每天就開始出單超過10單,一個月下來平均20單,最後幾天每天直接去到40單,要不是因為過年,這個帳號基本就跑出來了。
  • 紙上得來終覺淺 再生纖維造紙竟然有那麼多門道
    但怎樣能讓大家一直有紙可用,並且用得安心呢?除了培養節約用紙的良好習慣以外,使用環保紙品同樣有助於緩解日益增長的用紙需求和資源缺乏之間的矛盾。如何看一張紙是否「環保」?造紙原料纖維一般分為原生纖維和再生纖維兩種。說起「環保」,不得不提可循環使用的再生纖維。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端起臺子上的黃瓜盤,一晃眼看見了那映著太陽光的小水珠,一閃一閃的令我不寒而慄「完了完了,肯定又要濺油出來了」,我深呼吸了幾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黃瓜全扔入鍋中,然後抄起旁邊一個大碗,擋住我的頭,「快翻啊要糊了!」過了一會兒小A喊出這句話我才反應過來,於是我左手拿碗擋臉,右手合著蘭花指鏟菜,「這菜咋這麼重?」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讓黃瓜縮小了一點點。
  • 紙上得來終覺淺 —— 肯亞童愛項目實地考察周記
    和之前已經來過非洲的曉藝不同,我是第一次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出行前也總免不了幾分忐忑。不一樣的風土人情,較為落後的社會建設,還有許多令人膽戰心驚的疾病...這些就是我出行前對非洲的全部印象了。我們也會及時將我們的所見所聞在微信公眾號,Facebook已經Instgram上更新。希望大家也可以繼續關注,督促和監督肯亞童愛項目,讓我們一起,為這些孩子們的夢想和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 「紙上得來終覺淺,懇請老師劃重點!」高校考試該不該劃重點?
    日前,社交網絡上一個小視頻火了,某大學期末考試之前劃重點,同學們紛紛舉起手機拍下PPT,那架勢,就像在開新聞發布會。那麼,高校老師期末到底該不該給學生劃重點呢?學生對劃重點又是什麼態度?所以到了期末,就只有靠老師劃重點來「臨時抱佛腳」。徐同學坦言,劃重點對於自己來說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因為平時有時候也不太重視。」「有些科目是這樣,你考試過了拿到學分就可以,劃重點真的很方便的,不用費太多努力,就可以把這門考試過掉。」大學生羅同學說。
  • 灰色的果實:風見一姬明明可以自救,為何最後只讓天音一個人逃走
    而這條線也是爭議最大的,風見一姬這麼厲害的人為何找不到出路,結果卻只是讓天音一個人逃走?灰色的果實風見一姬並非神人雖然風見一姬有神童之稱,天資聰慧,但是她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一個只有十來歲的初中生而已。在這種絕境下,對於正常人來說能穩住心態就已經極為不錯了,何況還是一個小孩子?
  • 這位紮根上海的姑娘復原了2000年前的妝品!
    對於王一帆而言,在桌案上翻開古籍,在庭院裡製作妝品,是她從小最愛做的事情。「當時我們那個小縣城,想要一套完整的化妝品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卻可以通過手工來製作。」隨著一件件古代妝品的製作,王一帆從最初單純的愛美轉變為對古代妝品妝容背後文化的好奇,她暗暗決心復原古代妝品。
  • 梅花紙帳為何如此令人銷魂?
    在紙帳之內的四根帳柱上各掛一隻錫制的壁瓶、瓶中插上新折的梅枝,這樣就成了梅花紙帳。△ 類似的紗簾圍床設計看起來左邊這幅現代設計來的更加高大上用當今的眼光去看僅存下來梅花紙帳的設計圖稿,不僅今人難以感同身受,甚至感覺古人言語間有誇大其詞的意味。
  • 【丁鼎:《儀禮·喪服》的親屬稱謂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遺俗】
    需要注意的是,在去古未遠的先秦時期「姑」不稱母,「舅」不稱父;秦漢以降,才出現了以「姑母」、「舅父」來稱呼父之姊妹與母之兄弟的現象 。《釋名·釋親屬》曰:「母之姊妹曰姨,……《禮》謂之從母,為娣而來則從母列也,故雖不來,猶以此名之也。」
  • A4紙水分儀如何快速測定紙張含水量?
    A4紙水分儀原理A4紙水分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採用高溫熱解原理,利用環形滷素燈均勻快速加熱並乾燥樣品,通過對比加熱前後的質量變化,軟體通過內置公式水分含量=樣品加熱前後質量差/樣品加熱前質量*1OO%,自動計算出紙張的含水率,按切換鍵還可以得出紙張的固含量。
  • 古人結婚有六個儀式,「相親到洞房」步步有講究,為何彩禮卻不高
    女方若是同意,男方才會準備聘禮,這便是「採擇之禮」,相當於今天女人初次登門,準公婆給封些零花錢是一個道理。《儀禮·士昏禮》記載說「昏禮,下達採納,用雁」,雁即是飛鳥大雁。之所以用「大雁」作為納彩禮,源於「鴻雁傳書」的盼望之意,此後彩禮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錦衣玉帛等等,那都是後人的演變。
  • 營盤出土東漢男屍,1800年後樣貌復原依舊玉樹臨風
    我們可能需要根據兩個人的相貌,從側面了解一下。先說東漢末年的美男何晏,何晏是三國時期曹魏梟雄曹操的義子,長得比女子還要柔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評價何晏:「何郎猶在無恩澤,不似當初傅粉時。」 何晏不僅是個美男,而且還滿腹詩書,是個大才子。他一生編撰有《論語集解》、《老子道德經》等書籍,是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 有關得氣的誤解:從歷史回顧到實驗研究
    1    酸麻脹重的歷史溯源與許多中醫學基本術語一樣,得氣一詞源於《黃帝內經》,也稱「氣至」。《靈樞·九針十二原》中就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在《靈樞·小針解》和《素問·針解》中稱氣至之後要「慎守勿失」,《靈樞·終始》進一步解釋說「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 入睡困難、醒得太早、多夢覺淺、徹夜不眠,中醫教你如何調理
    很多人深受「睡不好覺」的折磨,有的是入睡困難,有的是時睡時醒,嚴重的則徹夜不眠。如何擁有一夜好眠?中醫專家解析失眠的常見原因,並為您奉上最貼心的安眠妙招。醒得太早王阿姨今年60歲了,身體還算健康,只有一個問題總是困擾著她,就是早上醒得特別早,每天四點來鍾就再也睡不著了,和老伴、兒女的作息完全不同步。平時還比較怕冷,經常手腳冰涼,小便清長,容易腹瀉。王阿姨這種情況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
  • 能睡好覺的人,都活得喜悅輕鬆
    她說等這個項目忙完了,可以休息半個月,一定一定要把缺的覺補回來。睡不好睡不夠的那種折磨人的體驗,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一覺睡到大天亮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奢侈。2013年,中國人均睡眠時間是8.8小時,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6.5小時。我們都睡得越來越少了,要麼忙得沒時間睡,要麼躺在床上睡不著。
  • 《劍網3》青鸞來儀屬性介紹 青鸞來儀掛件獲得方法
    這是劍網3同人嘉年華的獎勵,小編這裡帶來了劍網3青鸞來儀掛件獲得方法,感興趣的玩家們就來看看吧! 劍網3青鸞來儀掛件獲得方法 《劍網3》攜手半次元,於4月23日... 劍網3青鸞來儀掛件怎麼樣?如何獲取?
  • 晚明福州曹學佺石倉園平面復原及特徵研究
    利用文獻研究法及實地調查法,對曹學佺的詩集《石倉詩稿》及相關歷史文獻進行整理分析,並結合園址現狀地形的勘察,對石倉園進行考據和復原,嘗試還原石倉園全盛時期的面貌,並在此基礎上從營造歷程、布局構成、景物配置等方面對其造園特徵展開分析。
  • 白餐巾紙放美年達裡一攪紙變綠色、飲料綠色變淺 飲料色素超標了?
    用紙巾在美年達飲料中攪拌1分鐘左側為用餐巾紙攪拌後的飲料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張剛 攝□本報記者 張曉園  將橘色的飲料倒入玻璃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