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泳均
批量生產的一字眉、刷白牆式的面部底妝
隨著這類妝容盛行帶來的審美疲勞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感受到中國古風妝容妝品的魅力!
在上海,就有一位這樣的姑娘
90後「胭脂西施」王一帆
5年裡復原了35種古代妝品
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到了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審美!
隨著一件件古代妝品的製作,王一帆從最初單純的愛美轉變為對古代妝品妝容背後文化的好奇,她暗暗決心復原古代妝品。為此,她翻閱了大量古籍,並前往圖書館、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尋找到許多出土文物、古代壁畫、塑像的資料。「古代妝容最大的魅力在於其背後的審美和理念,當時的造物理念是因時制物的,原材料都是順應時令的變化。古人對於美的描寫,常常是抽象含蓄的,側重於整體氛圍的感覺。」
大學畢業後,王一帆跟隨丈夫來到了上海。法學專業的王一帆沒有選擇從事相關工作,而是按照自己的愛好,找了份古代妝品的研發工作。除了在古代妝品工廠學習、翻閱古籍,她還向上海戲劇學院一位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妝容配方的老師學習專業知識。隨著對古代妝品的進一步了解,王一帆辭去了工作,決定做古代妝品的復原。「古代妝品復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覺得難以平衡,所以就決定辭職。」
親自挑選只為找尋最正宗的原料如果說中國古代妝容研究和妝品復原前路漫漫,那麼尋找香料的路途更是充滿意想不到的艱辛。為了尋找材料,明明愛宅家的她會時常出遠門,前往香料的原產地。「雖然現在網上也可以購買,但是貨的質量很不確定。哪怕是合作過的商家,每批貨的質量也不一樣,這和中草藥生長時的天氣密切相關。但是原材料,對於復原古代妝品密切相關。」當問及為何要如此大費周折地實地挑選時,王一帆認真地解釋道。
青黛
石黛
銅黛
古代女性的妝檯上,一般會擺這幾樣基本的妝品:澡豆、胭脂、妝粉、眉黛、唇脂。王一帆作為「考據黨」,復原玫瑰澡豆時,具體參考了《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裡的方子。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古書中所記載的澡豆,使用的原料玫瑰花粉,都採用了極為少見的中華玫瑰。「現在大多數的玫瑰都是雜交型,為了買正宗的中華玫瑰,我特地趕到山東的一家莊園挑選採購。」王一帆笑著說道,玫瑰澡豆制出後,她忍不住放近鼻子使勁嗅了嗅,聞一聞古時太后身上的味道。
從左到右:澡豆、米粉、綿胭脂、石黛、唇脂
最複雜的一件古代妝品耗時2年90後的王一帆以中草藥植物、香料為原料,一雙纖纖細手將原料研磨、煮沸、發酵、過濾,讓 2000多年前的妝品漸現雛形。通過5年時間,王一帆共復原出35種古代妝品,如玫瑰膏子、綿胭脂、油胭脂、玉女桃花粉等。
玉簪粉
然而,古代妝品復原談何容易?先不談古籍中都是拗口難懂的文言文,古代妝品的做法往往只有原料和步驟,準確的計量詞卻很少。原材料克數、蒸煮溫度、發酵天數,這些只能憑藉反覆嘗試和推敲而得。在眾多古代妝品中,一個名為「甲煎」口脂的復原最為複雜,陸續研製了2年。
甲煎
繁瑣精細的步驟、不夠精確的古法以及多種配法,都使王一帆常常受挫。等最後一次甲煎復原成功後,王一帆意識到此前的失敗品已倒滿整整3個大快遞盒了。「煉製的時候一半埋在土中,肉眼看不到,溫度控制全憑經驗。而且用米糠燒制時,還不能出現明火,只能用米糠燃燒後灰燼的餘溫『烘培』。」王一帆笑著說道,那段時間被折騰得晚上都沒睡上完整的覺,雙眼一直盯著米糠,整個過程好比太上老君煉製仙丹。不僅如此,每隔40分鐘,就需要加一次米湯。
澡豆
正因為復原古代妝品需要平心靜氣,王一帆將工作室安置在奉賢四團鎮大橋村的一處民宅,遠離城市喧囂。庭院裡擺放著竹藤椅,周邊粉牆黛瓦、小橋流水,岸邊一支木船斜斜地停靠。「我們純粹是自己想落戶在這裡,古代妝品復原需要這種寧靜閒適的環境氣氛,而且當地政府也很支持我們。」
工作室
談及未來,王一帆坦言道
希望通過最原汁原味的原料
復原最接近當時的古代妝品
讓青年人從古代妝品中了解中國傳統審美
讓更多的青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