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著裝打扮亦是十分講究,所謂「女兒悅己者容」嘛。今天我們以詩詞為印證,來說一說唐代女子的化妝步驟。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時世妝》詩,它詳細描繪了中唐元和時期最流行的裝扮: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
我們便由這首詩說開。
一、底妝:施鉛粉
今天我們化妝,首先要抹隔離霜、防曬霜,塗粉底,古代女子化妝品沒有那麼多,第一部就是施鉛粉。鉛粉也被稱為「鉛白」,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它的質地是白色粉末。
唐朝詩人韋元甫的《木蘭歌》也有:「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這首詩寫的是花木蘭洗去面上妝容,準備替父從軍。唐代薛能在《吳姬·其九》詩中說:「冠剪黃綃帔紫羅,薄施鉛粉畫青娥。」女子們不光施鉛粉,還要畫眉毛。
唐末五代時的毛文錫在《巫山一段雲·雨霽巫山上》也寫到了鉛粉:「薄薄施鉛粉,盈盈掛綺羅。菖蒲花役夢魂多,年代屬元和。」從這首詩看來,中唐元和時期應該是比較流行薄塗鉛粉的。今天我們化妝,也講究自然,太厚重的底妝會給人一種假白的感覺。依據白居易《時世妝》所說,「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可能有的女子為了追求自然的效果,甚至連鉛粉都不塗。
二、抹胭脂
《時世妝》裡說「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斜紅不暈赭面狀」。今天我們化妝會抹腮紅,古代女子也會抹腮紅,往往是用朱紅色的胭脂。但是元和時期,腮紅已經滿足不了唐代女孩子的需求了,她們流行塗赭面,面部會用赭紅色進行比較大面積的暈染。
「赭面」來源於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吐蕃人將一種名為「堆加」的護膚品塗抹在臉上,出現赭紅色妝容。製作「堆加」的原料很豐富,包括茶葉、蜂蜜、紅糖、酥油、五靈脂等,再加入牛奶或奶渣水浸泡調製而成的。我們可以參看青海德令哈夏塔圖發現的吐蕃時期墓葬的棺板畫,上面的人物都是赭面,這種習俗在當時應該是不分年齡、性別、尊卑的全民性習俗。《舊唐書.卷一九六.吐蕃傳上》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文成公主嫁至吐蕃,不喜歡赭面,當時松贊幹布還下令吐蕃全國暫且取消赭面風俗。
(上圖為青海德令哈夏塔圖發現吐蕃時期墓葬的棺板畫赭面人物)
而中唐元和時期,赭面風俗卻悄然傳入中原,成為了一種時尚,女孩子們爭相模仿。所以白居易才說,「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赭面其實並不是中原的傳統習俗。
三、畫黛眉
畫眉是化妝的重要部分,唐代,畫眉幾乎成為化妝的代名詞。女孩子對畫眉非常講究,「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
不同時期流行的眉形也不一樣,天寶年間流行細眉,「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而中唐元和年間則是「雙眉畫作八字低」,女孩子們把眉毛畫成了「八」字,樣子看上去非常愁苦。
大概到了貞元末年,開始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狀像桂葉或飛蛾的翅膀。元稹有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有所教》)李賀詩中也說到了當時的「蛾眉」:「新桂如蛾眉,秋風吹小綠」(《房中思》)。我們在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裡也能看到這種短而闊的眉毛。
四、貼花鈿、染鵝黃
花鈿,也叫花子,常見的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最多,通常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貼在臉上。花鈿的形狀除了有像梅花的,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雜五行書》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此,壽陽公主的妝容被稱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壽陽妝」,貼花鈿開始流行起來。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女子們的花鈿是綠色的。
除了花鈿,女孩子們還會在眉間點額黃。額黃也稱「鵝黃」、「鴉黃」、「約黃」、「貼黃」,「花黃」,以黃色顏料染畫或粘貼於額間而得名。點額黃的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唐代也很流行。唐代詩人裴虔餘的詩「半額微黃金縷衣,玉搔頭嫋鳳雙飛」(《柳枝詞詠篙水濺妓衣》),晚唐溫庭筠的詞「撲蕊添黃子」(《南歌子·撲蕊添黃子》)、「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均描繪了女子的額黃。「撲蕊添黃子」寫的就是女子拈取花蕊來妝點染眉上的額黃。
五、點面靨
面靨也叫「妝靨」,是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女孩子們在頰邊畫兩彎新月,再在嘴角酒窩間加二小點胭脂。通常是用胭脂進行點染,也有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
在盛唐以前,面靨的形狀一般點成黃豆般的兩顆圓點。盛唐以後,面靨的範圍有所擴大,式樣也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有的會在原來面靨的周圍,飾以各種花卉,俗稱「花靨」。
六、描斜紅
元稹《有所教》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女孩子們不僅流行畫短眉,還要描斜紅。我們看白居易詩裡也說,「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女子們梳著堆疊的髮髻,臉上還畫著斜紅。斜紅往往用胭脂暈染,形狀就像一彎月亮,或是像一道傷痕,畫在太陽穴附近的位置,看上去仿佛斑斑血跡,樣貌也是怪嚇人的。
七、塗唇脂
當然,斜紅還不算真正嚇人的,真正嚇人的還有烏黑的唇膏。白居易《時世妝》裡的「烏膏注唇唇似泥」,說的就是當時女孩子們流行塗烏黑色的唇脂,塗上之後嘴巴就好像是吃了泥巴一樣,黑不溜秋的,「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仿佛一副悲傷啼哭的樣子,原來的容顏都看不到了。
白居易的《時世妝》讓我們看到了非常富有個性的元和時期女子的妝容,也讓人不得不感嘆,那時候的女子真是時尚又前衛啊。
我是夏陽晢煜,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漢服小姐姐,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繼續關注哦,我將繼續帶你品讀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