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古妝:從白居易《時世妝》說起,唐代女子怎樣化妝?

2021-01-17 夏陽晢煜

我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著裝打扮亦是十分講究,所謂「女兒悅己者容」嘛。今天我們以詩詞為印證,來說一說唐代女子的化妝步驟。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時世妝》詩,它詳細描繪了中唐元和時期最流行的裝扮: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

我們便由這首詩說開。

一、底妝:施鉛粉

今天我們化妝,首先要抹隔離霜、防曬霜,塗粉底,古代女子化妝品沒有那麼多,第一部就是施鉛粉。鉛粉也被稱為「鉛白」,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它的質地是白色粉末。

唐朝詩人韋元甫的《木蘭歌》也有:「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這首詩寫的是花木蘭洗去面上妝容,準備替父從軍。唐代薛能在《吳姬·其九》詩中說:「冠剪黃綃帔紫羅,薄施鉛粉畫青娥。」女子們不光施鉛粉,還要畫眉毛。

唐末五代時的毛文錫在《巫山一段雲·雨霽巫山上》也寫到了鉛粉:「薄薄施鉛粉,盈盈掛綺羅。菖蒲花役夢魂多,年代屬元和。」從這首詩看來,中唐元和時期應該是比較流行薄塗鉛粉的。今天我們化妝,也講究自然,太厚重的底妝會給人一種假白的感覺。依據白居易《時世妝》所說,「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可能有的女子為了追求自然的效果,甚至連鉛粉都不塗。

二、抹胭脂

《時世妝》裡說「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斜紅不暈赭面狀」。今天我們化妝會抹腮紅,古代女子也會抹腮紅,往往是用朱紅色的胭脂。但是元和時期,腮紅已經滿足不了唐代女孩子的需求了,她們流行塗赭面,面部會用赭紅色進行比較大面積的暈染。

「赭面」來源於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吐蕃人將一種名為「堆加」的護膚品塗抹在臉上,出現赭紅色妝容。製作「堆加」的原料很豐富,包括茶葉、蜂蜜、紅糖、酥油、五靈脂等,再加入牛奶或奶渣水浸泡調製而成的。我們可以參看青海德令哈夏塔圖發現的吐蕃時期墓葬的棺板畫,上面的人物都是赭面,這種習俗在當時應該是不分年齡、性別、尊卑的全民性習俗。《舊唐書.卷一九六.吐蕃傳上》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文成公主嫁至吐蕃,不喜歡赭面,當時松贊幹布還下令吐蕃全國暫且取消赭面風俗。

赭面人物

(上圖為青海德令哈夏塔圖發現吐蕃時期墓葬的棺板畫赭面人物)

而中唐元和時期,赭面風俗卻悄然傳入中原,成為了一種時尚,女孩子們爭相模仿。所以白居易才說,「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赭面其實並不是中原的傳統習俗。

三、畫黛眉

畫眉是化妝的重要部分,唐代,畫眉幾乎成為化妝的代名詞。女孩子對畫眉非常講究,「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

不同時期流行的眉形也不一樣,天寶年間流行細眉,「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而中唐元和年間則是「雙眉畫作八字低」,女孩子們把眉毛畫成了「八」字,樣子看上去非常愁苦。

大概到了貞元末年,開始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狀像桂葉或飛蛾的翅膀。元稹有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有所教》)李賀詩中也說到了當時的「蛾眉」:「新桂如蛾眉,秋風吹小綠」(《房中思》)。我們在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裡也能看到這種短而闊的眉毛。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四、貼花鈿、染鵝黃

花鈿,也叫花子,常見的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最多,通常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貼在臉上。花鈿的形狀除了有像梅花的,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雜五行書》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此,壽陽公主的妝容被稱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壽陽妝」,貼花鈿開始流行起來。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女子們的花鈿是綠色的。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除了花鈿,女孩子們還會在眉間點額黃。額黃也稱「鵝黃」、「鴉黃」、「約黃」、「貼黃」,「花黃」,以黃色顏料染畫或粘貼於額間而得名。點額黃的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唐代也很流行。唐代詩人裴虔餘的詩「半額微黃金縷衣,玉搔頭嫋鳳雙飛」(《柳枝詞詠篙水濺妓衣》),晚唐溫庭筠的詞「撲蕊添黃子」(《南歌子·撲蕊添黃子》)、「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均描繪了女子的額黃。「撲蕊添黃子」寫的就是女子拈取花蕊來妝點染眉上的額黃。

五、點面靨

面靨也叫「妝靨」,是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女孩子們在頰邊畫兩彎新月,再在嘴角酒窩間加二小點胭脂。通常是用胭脂進行點染,也有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

在盛唐以前,面靨的形狀一般點成黃豆般的兩顆圓點。盛唐以後,面靨的範圍有所擴大,式樣也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有的會在原來面靨的周圍,飾以各種花卉,俗稱「花靨」。

六、描斜紅

元稹《有所教》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女孩子們不僅流行畫短眉,還要描斜紅。我們看白居易詩裡也說,「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女子們梳著堆疊的髮髻,臉上還畫著斜紅。斜紅往往用胭脂暈染,形狀就像一彎月亮,或是像一道傷痕,畫在太陽穴附近的位置,看上去仿佛斑斑血跡,樣貌也是怪嚇人的。

河南安陽趙逸公墓(公元829年)壁畫

七、塗唇脂

當然,斜紅還不算真正嚇人的,真正嚇人的還有烏黑的唇膏。白居易《時世妝》裡的「烏膏注唇唇似泥」,說的就是當時女孩子們流行塗烏黑色的唇脂,塗上之後嘴巴就好像是吃了泥巴一樣,黑不溜秋的,「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仿佛一副悲傷啼哭的樣子,原來的容顏都看不到了。

白居易的《時世妝》讓我們看到了非常富有個性的元和時期女子的妝容,也讓人不得不感嘆,那時候的女子真是時尚又前衛啊。

我是夏陽晢煜,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漢服小姐姐,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繼續關注哦,我將繼續帶你品讀古詩詞。

相關焦點

  • 詩話古妝:唐代女子化妝看重什麼?今天不能理解的時尚
    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著裝打扮亦是十分講究,所謂「女兒悅己者容」嘛。今天我們以詩歌為印證,來說一說唐代女子的妝容。與現在化妝的側重點不同,我們今天化妝,更注重眼妝,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妝能夠提升面部的整體觀感,而在唐代,人們更加注重的是眉毛。眉毛畫得好不好看,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顯得尤其重要。
  • 雲想衣裳花想容:唐代女子妝容圖鑑,現在都不敢這麼畫
    引言自古以來有著「女為悅己者容」的說法,現在的小姐姐出門總會畫上精緻的妝容美美的出門,古代的女子同現在相比可是絲毫不遜色。就拿唐代女子來看就有著屬於她們自己時代妝容,可謂是別出心裁。雖然對皮膚會有一定的損害,但依然抵擋不住女子對美的追求。唐代女子喜歡用鉛粉從額頭一直敷到脖頸,使膚白如雪,以此為美,「洗盡鉛華」就是這麼來的。除了鉛粉,也有一些其它的妝粉,例如在粉中加入香料,還有在妝粉中加入落葵子,使皮膚更加白皙。
  • 中唐時期女子的妝容是怎樣的?很多人覺得「醜」,但我覺得很美
    眾所周知,古人的審美和現代人的出入還是很大的,比如唐代喜好的是以豐腴為美,現代人則更喜歡身材纖細的女孩子。除了女子的身材之外,古人對妝容的偏好與我們更是完全不同。元和時世妝在當時那個年代可謂是廣受歡迎,白居易還為其寫了一首同名詩《時世妝》。
  • 從峨眉到短粗眉,從紅唇到烏膏唇,唐朝前後期女子妝容的變化
    【唐時風物】上次「風俗」欄目更新,我們談到了唐代女子上妝的七大步驟,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沒有印象的話請回看初盛唐時期,細長眉尤其盛行,白居易<上陽白髮人>道: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 古代女子美妝趣談:唐代女性的妝容之美,盡在文人「妝詩」中
    李白的粉絲白居易,在描繪唐代美女的時候,也寫下了「天生麗質難自棄」,這句詩其實也暗合了李白的詩意。相比較於封建歷史中的其他朝代而言,唐代不僅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科技方面較為突出。而且在寬鬆的統治環境中,人們的思想也非常開放。尤其是唐代女性不僅可以拋頭露面,甚至在遇到婚姻不幸時,可以主動提出解除婚姻關係。
  • 唐代女性的妝飾與審美
    而審美觀和時尚又反過來使得女性刻意追求這種美,至少不必因為「楚王好細腰」而餓飯,這就更助長了女子健康、英武、豐碩美的傾向。與審美觀密切相關的服飾與化妝,是女性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有關唐代女性服飾、化妝的論著很多。唐代女裝無論貴賤大體上都是由衫、裙、帔三大件構成。
  • 唐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溫庭筠的《菩薩蠻》描寫唐代女子起床照鏡時的嬌慵姿態:「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女子起床時已是日上三竿,照照鏡子,發現自己蓬頭亂髮,於是她一番梳頭洗臉,又照鏡子,哎呀,那個儀容不整的女子形象一點點消失了。於是她慢吞吞,意遲遲地畫蛾眉、撲香腮,最後再在頭上簪上鮮花。
  • 《花木蘭》上映,抹額黃、貼花鈿,唐代女子化妝有哪些步驟?
    隨著《花木蘭》的上映,電影中花木蘭大膽而炫彩的面部妝容著實令我驚異,本著學習的心態,便特地去了解了一番唐代女子化妝的知識,特將其化妝步驟與流程記錄下來,以供大家參考~鉛粉是唐代女子面部打底的基本品,一般都會裝在特定的粉盒之中,有圓形、四六邊形等形狀並繪製有梅花、桃花等不同花紋。鉛粉不僅能夠提亮整個面部的白皙程度,還能夠粉飾面部其他短處,為後續的化妝步驟奠定了基礎。
  • RACHEL QU--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
    除了華服,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一個唐代女子出門前足足要完成七個步驟的妝扮。時代的潮流與國運興衰盡在一個女子的梳妝檯前。  當時的唇妝種類也異常豐富,僅晚唐三十多年時間裡,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而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櫻桃小口」是白居易家蓄養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櫻桃樊素口」之稱。
  • 到底誰是第一個化妝的人呢?化妝的起源由來又在哪?
    同時,男性化妝開始出現,不過不似女子化妝那般繁複齊全而已,主要的化妝技法就是,用木粉敷面,用紅粉塗面。不過漢時男星化妝屬實,但是會被列入佞幸一類,或冠以誣衊之詞,說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為禮教所推崇。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年時世妝"。到了中唐,天寶至元和年間,八字眉重新流行,和烏唇、椎髻形成了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晚唐的眉妝繼承了濃和闊的特點,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葉眉」以及血暈汝、柳眉等時尚眉樣。
  • 細數唐朝各時期驚豔妝容,領略唐女子的解放審美風
    我們經常在小紅書、微博等交流平臺上看到各種關於化妝的教程,清純系、甜美風、高冷霸氣……各式妝容數不勝數。其中韓式、日式妝容更是得到一眾女孩的青睞,紛紛效仿者絡繹不絕。師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撥紅泥」,描繪的就是女子香汗淋漓時,洗臉的水都會被染紅的場景。詩句中雖不無誇張,但也足已看出唐代女子對紅妝的狂熱。
  • 詞話古妝:讀溫庭筠《菩薩蠻》詞,看看晚唐女子的化妝、造型
    唐代女子在化妝上還是比較講究的,每個階段的時尚潮流也不同。在溫庭筠筆下,我們能夠看到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女子們的妝容打扮。二、點額黃、戴翠釵除了用常見的髮釵做頭飾,唐代女子化妝時還會點鵝黃。我們看《木蘭辭》裡說「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在臉上貼上花鈿、花黃一類的飾物,「花黃」也叫「鵝黃」、「額黃」、「鴉黃」、「約黃」等。
  • 中國古代女性化妝及發展歷程
    至於宋玉賦中的巫山神女,漢樂府民歌《陌上桑》所述的羅浮等等,這些被古人由衷讚嘆的美貌女子,正是古人心目中美女的範本,是男性追求的目標。但天姿秀美如斯輩者究屬罕少。多數的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來增益風採,博取異性的好感。而她們自己也在妝點中獲得某種心理滿足。鉛粉,是古代女性化妝妝的基本材料。
  • 亮寶樓文博 | 唐代的男裝女子
    儘管歷史上女效男裝的行為不乏其例,但大多出於隱藏女性身份的目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唯獨唐代,女著男裝不但是一種上行下效的通例,女子甚至可以自由搭配,將男裝變成其展示女性魅力的華服。唐人詩歌中多有相關描述,白居易《柘枝姬》:「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一作鈿)雪面回。」即頭戴裝飾金鈴的胡帽。
  • 古代女子都是怎麼化妝的:需要七大步,最後效果不比現代人差
    古代女子都是怎麼化妝的古語說,女為悅己者容。所以說,從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古代的女子很早就開始化妝了。雖然說古代人的化妝品沒有現代人這麼多種多樣,但是古代女子化妝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歷史上化妝最出名的朝代就是唐朝了,當時的女子出門遊玩或者有正式活動,臉上化一套濃豔的妝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那這麼華麗的妝容,古人是怎麼一步步化出來的呢?
  • 看過唐代小姐姐的打扮,才知道什麼叫高級美
    唐朝女子的化妝式樣極其豐富,不同時期流行的妝容也各不相同。從初唐到晚唐近300年間,妝容時尚又是如何變遷的呢?初唐·貞觀朝這一時期妝容整體風格尚輕巧纖麗。女子膚色以傅粉潔白為美,又可在雙頰飾以紅妝。當時詩文《遊仙窟》形容女子妝容為:「紅顏雜綠黛,無處不相宜。豔色浮妝粉,含香亂口脂。鬢欺蟬鬢非成鬢,眉笑蛾眉不是眉。」「口上珊瑚耐拾取,頰裡芙蓉堪摘得。」「靨疑織女留星去,眉似姮娥送月來」。
  •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3]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畫像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 唐代女子「袒胸露乳」有場合
    不論是從電視劇《武媚娘傳奇》裡,還是從那些唐代的仕女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女性日常穿著的低胸裝和抹胸裝都是非常飄逸寬鬆的,追求的是吳帶當風的飄逸感,崇尚身體的自由發展,充滿活力,這也符合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標準。但唐朝的女裝真的如此的大膽開放嗎?
  • 今年二月二,人說鳳抬頭,所以,去唐代看看流行風……
    寶髻 寶髻是指將發編盤成元寶樣的髮式,通常會用簪釵、珠玉、鮮花加以點綴,一派珠光寶氣,受上層婦女喜愛。唐朝與回鶻族交往密切,這種髮髻也受到了唐代中土女性的歡迎。其制式為在頭上扎一個髻,可分為單股或多股。髮髻如卷頭大小,再用紅絹系定與頭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