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詞人。他精通音律,他的詩詞注重文採,他也被尊為「花間派」的鼻祖。他所寫的詩詞優美婉轉,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看到晚唐時美女的裝扮。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依然是溫庭筠的幾首《菩薩蠻》詞。「菩薩蠻」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後來變成了詞牌名。據《唐才子傳》記載:「時宣宗喜歌《菩薩蠻》,綯假其新撰進之,戒令勿洩,而遽言於人。」晚唐時,唐宣宗很喜歡歌唱《菩薩蠻》,於是令狐綯借溫庭筠的新作進獻給宣宗,還告誡溫庭筠不要把這個秘密洩露出去,可是溫庭筠轉頭就把這事告訴給了別人。溫庭筠還多次譏諷令狐綯的短處,所以後來令狐綯逐漸疏遠了溫庭筠,也不向朝廷引薦溫庭筠,故而溫庭筠累試不第。
現存溫庭筠筆下的以《菩薩蠻》為詞牌的詞作共有15首(其中一首存疑),這些作品大都是傷懷望歸之作,其中以《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最為著名,這首詞昨天已經介紹過了,所以我們再挑選一些其他的《菩薩蠻》詞來賞析。
唐代女子在化妝上還是比較講究的,每個階段的時尚潮流也不同。在溫庭筠筆下,我們能夠看到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女子們的妝容打扮。
一、剪人勝、戴玉釵
溫庭筠在《菩薩蠻·水精簾裡頗黎枕》中寫到了農曆正月初七女子戴人勝的習俗:
水精簾裡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這首詞寫的是一個閨中女子,她睡在水晶簾裡面的頗黎枕(玻璃枕)上,屋子裡暖暖的,香爐裡還燒著香,她蓋的錦被繡著鴛鴦圖案,恐怕是一場春夢剛醒。詞的第一幕聚焦的是室內的場景,而第二幕則轉向了戶外。正是初春時節,江邊的柳樹已經長出了新芽,輕輕拂動的柳枝就像團團輕煙,大雁從只留殘月的夜空下緩緩飛過。
接著,我們發現鏡頭一轉,詞人的視線又回到了屋裡,寫到這位女子穿著淺淡藕合色的絲綢羅衣,纖纖細手握著剪刀,參參差差地剪出人勝,佩戴在頭上。人勝是什麼呢?《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花勝。古代有風俗,在人日(農曆正月初七日)這一天,人們會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在屏風上或者戴在頭髮上,以討取吉利。這個習俗是從晉朝開始出現的,直到宋代都還有這種風俗。
最後,溫庭筠寫到了這位女子頭飾,紅花簪在她烏黑的頭髮上,兩縷青絲半遮半掩地搭落在紅潤的臉龐兩邊,她戴的玉釵在春風中輕輕地搖曳擺動。今天很多女孩子做髮型喜歡用可愛的皮筋、夾子、頭花等等,而古代女子同樣也愛美,她們也有她們的扮靚方式。
二、點額黃、戴翠釵
除了用常見的髮釵做頭飾,唐代女子化妝時還會點鵝黃。我們看《木蘭辭》裡說「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在臉上貼上花鈿、花黃一類的飾物,「花黃」也叫「鵝黃」、「額黃」、「鴉黃」、「約黃」等。再看溫庭筠的《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
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詞裡寫的是一個昨晚沒有卸妝的女子,她昨天的殘妝還在臉上,眉上額間的蕊黃只留下依稀的殘跡,迷濛的紗窗又將她的笑容隱去。她與心愛的人相逢於牡丹花開的晚春時節,但是情人剛剛來又匆匆別離,這短暫的溫情就像悄悄逝去的春日。
夏陽覺得,溫庭筠把這個初睡醒的女子寫得太美了,試想看看,你昨天晚上跟朋友去嗨了一晚,回到家倒頭就睡了,妝都沒有卸,臉也沒洗,第二天的皮膚那得多糙啊!可溫庭筠不這麼想,他覺得這略帶殘妝的女子很美,仿佛隔著窗紗都能看到她的笑靨,那可得是一個什麼樣的神仙女子,至少她皮膚的底子應該不差吧,又或者,溫庭筠是個直男,近視眼?但是從他寫的詞來看,他對女性的化妝護膚應該還是比較熟悉的,甚至連她們使用的髮飾都描寫得繪聲繪色。
這位女子頭上戴的是有金色釵腳的翠玉髮釵,釵上還有一對蝴蝶,仿佛在翩翩起舞。銀色的月光灑下大地,灑到院子裡的枝頭上,枝頭上開滿了花朵。可是,有誰能知道她的心事呢?釵上蝴蝶成雙,而她自己卻形單影隻。寫到最後,溫庭筠又把目光落到了屋外的景物上,明月、花枝構成了另一幅迷離的景象,與開篇的「宿妝隱笑紗窗隔」形成了對照。兩個迷離的場景,營造了整首詩朦朧的氛圍,也渲染了這位女子對戀人濃濃的相思。
從這首詞裡,我們能夠看到當時流行的點鵝黃裝扮,而釵子則是古代女子的常見髮飾,釵子的材質和樣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貼翠鈿
除了鵝黃,古代女子還會在臉上貼花鈿。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最多,通常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貼在臉上。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雜五行書》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此,壽陽公主的妝容被稱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壽陽妝」,貼花鈿開始流行起來。花鈿的形狀除了有像梅花的,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貼花鈿在唐代是十分盛行的,宮中女子更加求新求奇,宋代陶谷《潸異錄》記載:「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這裡說的就是用蜻蜓翅膀來做花鈿。
在溫庭筠的《菩薩蠻·牡丹花謝鶯聲歇》裡也提到了花鈿,他寫的是「翠鈿」: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幹,燕飛春又殘。
暮春時節,牡丹花謝了,夜鶯也停止了歌聲,月光灑在種滿綠楊的庭院。一位女子思念著她的心上人,難以入夢,背著窗的是昏暗的一盞孤燈。她戴著華麗的頭飾,花鈿是用金翠珠寶製成的,低垂地貼在臉頰上。在門窗緊閉的閨閣裡,她的心中滿是孤寂。想到心上人離自己非常遙遠,她又止不住地流下傷心的淚水,看著燕子飛來,銜走了春光。
溫庭筠的詩讀起來總是有一種淡淡的傷感,在這首詞裡,思婦戴的翠鈿是花鈿的一種,是將金翠珠寶製成花朵形狀的小飾品,還有一種的翠鈿是由各種翠鳥羽毛製成,整體花鈿呈青綠色。翠鈿在前代的一些詩歌中也曾被詩人提及,如《西洲曲》中的「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白居易《長恨歌》的「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總之,翠鈿是一種非常清新別致的飾品。
四、小結
溫庭筠在這三首《菩薩蠻》詞裡記錄了晚唐女子的妝容與髮飾,我們看到,當時的女子們會在臉上貼人勝、鵝黃、花鈿等等,還會在頭上戴紅花、戴各式各樣的釵子,她們都是閨中苦苦相思的少婦,渴望著有朝一日能跟心上人重逢。溫庭筠的詞讓我們穿越時空,了解到了真實的大唐。
我是夏陽晢煜,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漢服小姐姐,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繼續關注我哦,我將繼續帶你品讀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