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詩填詞,究竟有沒有深刻的含義?我們來讀一首溫庭筠的《菩薩蠻》,表面是寫一個美女,寫美女的相思,寫美女的愛情,但在更深處,有沒有另一種更宏大的寄託呢?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小山」有3種說法,一說是一種眉形,一說是女子的髮髻,另一說是屏風,因為屏風是摺疊的,所以「小山重疊」;「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說這個美女早上起床,十分慵懶地梳洗、化妝,蛾眉是古代女性妝容的一種眉形,像飛蛾的兩個觸角,說這個女子起床畫眉,可她是懶懶地起來,慢慢地畫眉。然後「弄狀」,弄有欣賞、玩弄之意,張先詞說「雲破月來花弄影」,可以想像這位女子早上起來之後的狀態,是非常閒適的,她肯定不是打工人,否則急匆匆地去上班,生怕堵車遲到,哪裡還能懶起?
懶起、梳洗遲,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時間,才慢吞吞地梳洗好了,然後她又「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洗漱完了還要在頭上插一朵花,為什麼是照花前後鏡呢,因為對著鏡子只能看到前面,這時候就需要在頭後面再放一面鏡子來反照,看有沒有把花插好。
梳洗好,畫好眉,戴上花,還要換件衣服,「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新熨好的、繡著花的、絲羅制的短衣,上面繡的是金鷓鴣。鷓鴣和鴛鴦差不多,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代表愛情。她是在期待愛人出現。
清朝詞人張惠言在《詞選》中說,這首詩表達了溫庭筠「感士不遇」的情感,溫庭筠作為一個讀書人,滿腹才華,一腔熱情,他一生都在期待,卻永遠等不到君王的重用,就像這個等不到愛人的姑娘一樣,結果是寂寞孤寂的。
張惠言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和昨天說李商隱《無題》詩一樣,要弄清這首詞背後的深意,只需著眼「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兩句。屈原《離騷》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離騷》是一首抒情自述詩,表達的都是屈原自己的理想,屈原當然不會真的畫眉,他用蛾眉之美,來比喻自己的美好高潔,但卻引來了旁人的嫉妒,最終得不到重用,投江而亡。
在屈原之後,歷代文人都開始用「蛾眉」來表達自己的美好,漸漸地,「蛾眉」一詞就成了漢語中的一個符號,代表高潔的品質,或者美好的才能等,「畫眉」自然也就成了對這種美好的追求。
溫庭筠「懶起畫峨眉」,再往後的每一句詞,都是在寫這個女子的美,實際上是在寫自己的美好,但為什麼要突出一個「懶」字?詞中女子等不到愛人,溫庭筠也等不到欣賞自己的人,那我美給誰看呢,沒有人看,所以「懶起」。但心裡又實在希望那個人能突然出現,所以他又不得不一直美下去,這是一種非常矛盾且失落的心理。
溫庭筠確實是這樣一個人,他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後裔,又才能出眾,據說他作詩是叉手八次而成,故稱「溫八叉」,但他性格放浪,愛譏諷權貴,所以屢試不第,一生潦倒,還曾因給人當槍手而被貶。你想想,這樣一個放蕩不羈、才華橫溢的人,卻得不到重用,無處施展才華,只能整天填詞度日,我們說他在詞中有更深刻的寄託,否則他還能做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