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男女性別比為1:1?
事實上,自然孕育的新生兒出生男女性別比例(M/F)並非恰好1:1,而是男性稍高,M/F≈0.51/49。
這個比例是如何形成的呢?
懷孕性別比,出生性別比
坊間傳言的出生性別比還高於0.51,一般說是106:100,即0.53/0.47 。
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據說,是因為最初受精卵的染色體性別比還要更高,達到120:100;由於懷孕期間男性胚胎和胎兒更容易丟失、流產,到出生時比例才降低到106:100 。
這是真的嗎?
按照遺傳學理論,胎兒性別是由父母性染色體的連鎖分配形成的,自然狀態下應該是1:1,
為什麼會出現120:100的如此高比例呢?
後來的研究發現,這個說法其實錯誤的。
錯誤的原因在於,不論是教科書還是科學文獻上這些說法一直是一種以訛傳訛,根本沒有可信的證據作為依據,尤其缺乏早期胚胎的性別比數據。
直到2015年,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多家權威機構聯合對包括14萬個3到6天的胚胎,絨毛膜絨毛取樣和羊膜穿刺獲得的90萬個胎兒篩查數據,以及3000萬流產和活產新生兒性別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可信的證據顯示,受孕早期胚胎染色體性別比其實恰好是0.5 。
出生性別比升高是由於懷孕期間女性胎兒總體上更容易丟失、流產所致。
但是,不同孕期,兩性胚胎、胎兒丟失比例不盡相同。
具體來說,
在受孕後第一周,由於男性胚胎染色體異常比例高而丟失率高,性別比例呈現一個相對較低的「起點」;然後,直到至少第10到15周期間,女性丟失率高於男性;到20周左右大致穩定下來;但在28到35周期間,又出現緩慢下降(男性胎兒流行率稍高)。可見,在懷孕最早期和晚期,男性胚胎胎兒丟失率高;中間一段時間女性胎兒丟失率明顯更高。
總體上,懷孕期間女性總死亡率超過男性。
最終結果,雖然懷孕胚胎性別比恰好是0.5,出生性別比例又出現輕微升高升高。
這一發現一舉顛覆了一直以來有關懷孕期間男性胎兒死亡流產率更高的傳言。
懷孕性別比為什麼恰好是理論上的0.5?
上述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受孕時胚胎性別比例並沒有偏倚,出生性別比的升高是由於懷孕期間女性胎兒總死亡率高導致。
懷孕性別比為什麼沒有偏倚,恰好是理論上的0.5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
因為,健康男性一次性交可排出2到3億精子,而可供受孕的卵子卻往往只有1個。
2~3億精子競爭上崗,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具有隨機性的隨機事件之一。
這樣,自然受孕胚胎性別比例恰好是理論上的0.5,自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就如同,你如果連續投擲2到3億次硬幣,統計下來字與麥的機率自然都是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