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來臨,各種各類的網紅零食又成了暢銷產品。市面上除了螺螄粉、檸檬雞爪、冰紅茶、鴨脖等網紅零食外,近兩年相繼冒出了多個網紅品牌,備受年輕消費者的追捧。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新國潮零食品牌「阿閩仔」的蛋黃酥,正是其中的代表。
一個品牌一座城,中國市場上曾經有十大蛋黃酥廠,廣西軒媽、福建友臣、杭州知味觀、上海沈大成、雲南嘉華、蘇州稻香村、良品鋪子、阿閩仔等品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阿閩仔的蛋黃酥,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記憶,給備受「飢餓」煎熬的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飽腹感。
那你知道,蛋黃酥是怎麼演變出來的嗎?
其實,提起蛋黃酥,就不得不提起酥皮了,土耳其有種名叫SuBrei的古老點心,可能就是漢語「酥皮」的音譯。
這種點心製作過程不難,於小麥麵團中裹入油脂,經過反覆摺疊
形成數百層麵皮-油脂-麵皮的分層,在加熱的時候,麵皮中的水分受高溫汽化,形成了層次分明又香酥可口的酥皮。
這種點心,基本指向了酥皮最早的發源地:中亞7世紀,阿拔斯王朝時期,酥皮就已初具雛形。
在佔據了中東、北非和西亞大部之後,751年,阿拉伯人在怛羅斯戰役中戰勝強大的唐帝國,因此獲得了相當範圍的耕地,也打通了通往南亞次大陸:印度的大門
從此,原產自中亞的小麥粉,遇上了黃油、糖漿、堅果、奶酪、肉桂這些輔材和香料、沙特的椰棗酥、伊朗的波斯酥、摩洛哥的三角酥、希臘的妃樂酥都在那個時期誕生。
13世紀,奧斯曼帝國繼承了阿拉伯世界的衣缽,並開始對基督教世界的東歐、南歐進行入侵,酥皮也被帶到了這些地方。義大利的羊角可頌、千層酥,法國的拿破崙酥、酥皮湯、酥盒,英國的派皮都是在那之後幾百年漸次形成。
再之後,歐洲崛起,大航海的殖民浪潮來臨,酥皮被歐洲人帶到了全世界。
美洲人在英式派皮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代表美國精神的美國派,日本人在法式黃油杏仁酥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日式洋果子。那不勒斯甜品:Sfogliatella。
搭配卡士達醬和新鮮漿果的拿破崙酥,而酥點傳到了中國最早接受殖民文化的澳門、香港、臺灣等地後,則發展出了蛋撻酥、蘿蔔酥、叉燒酥、皮蛋酥、鳳梨酥,以及蛋黃酥,無一例外的,它們融合了中國傳統食材的精華---鹹蛋。
中國人製作鹹蛋的歷史已經有千年了,最早在南北朝,就有江南人以鹽水浸鴨蛋以保存的記載。
北宋時,江蘇高郵人秦觀,以家鄉的鹹鴨蛋饋贈師友,這是中國飲食譜系中少有的醃製食物成為文人情趣的例子。
清朝的袁枚更是在他的《隨園食單》裡,記錄了官場應酬的宴席中,以切開的鹹鴨蛋當成小菜饗客的模樣。
在風雲激變的1949,大量江南人來到了一水之隔的臺灣,在製作鹹鴨蛋之類的鄉愁時,也融合了早就來到這裡的酥皮,創製出了名副其實的中式點心代表作---蛋黃酥。
要說最有名最好吃的蛋黃酥, 就是阿閩仔紫薯蛋黃酥了,它的歷史距今已有300多年,一年就能賣出3億!
無論誰吃過阿閩仔紫蘇蛋黃酥,都少不得豎起大拇指,誇上一句:好吃。
那麼這麼好吃的紫薯蛋黃酥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首先,製作蛋黃,就是要挑選一個好的海鴨蛋。在廣西北部灣的海邊,在這個天然的海邊牧場裡,散養天然海鴨就在這裡生活著。與海浪為伴,以海鮮為食,以海灘為家。
開闊的海灘上,海鴨自由地奔跑、戲水,並以海裡的魚、蝦、海草等高蛋白天然飼料為食物。個個肥美健壯,產出的鴨蛋更是黃晶紅糯香,蛋清濃稠清香。
聽海邊的漁民說,一個海鴨一天能吃掉1-2斤的海魚蝦蟹等天然餌料,一個海鴨蛋等於1-2斤海鮮的精華,所以海鴨蛋自帶濃鬱鮮香,比海鮮更鮮!
為了更順滑的蛋黃酥口感,成型的蛋黃再配上日式雪媚娘、紐西蘭進口的安佳黃油、紫薯等食材。
通過足足20道工序,全程堅持傳統手工製作。捏、擀、揉、按,每一步都充滿了手作美食的溫度。
烤制出來的蛋黃酥色鮮味美,口感細膩,鮮香醇厚、吃上一口,回味無窮。
難怪在微博、小紅書上,有那麼多小夥伴都為它瘋狂打call!
連200多萬的中華美食官方大V,都強烈推薦過。
而且製作蛋黃酥的無菌車間,沒有混亂和煙火氣,一屋的整潔明亮,乾淨得像實驗室!
烘焙師們也都帶上口罩、穿好手套,衛生安全做得非常到位,食品檢測報告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由於是手工製作,沒有多餘添加劑,烘焙師都是等我們下了單,立馬新鮮製作,保證我們拿到的都是最新日期,保質期只有30天,一定要儘快食用哦!
它的價格不貴,原價12個39.9元,現在優惠價12個29.9元,也就一頓飯的錢,就能吃上美味又好吃的紫薯蛋黃酥!
這筆帳,怎麼算都很划算哦~
點擊這裡pick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