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火
肺火病因
肺實熱證多是因感受外邪,如六淫中的風、寒、暑、溼、燥均可化火(即五氣化火),也可因機體素來陽氣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憂、恐在一定條件下化火(即五志化火),火熱導致邪熱內盛於肺,肺失清肅而表現的肺經實熱證候。肺陰虛證多由久咳傷肺,肺陰受損;或因外感熱病傷及肺津;或其他勞損,致肺陰不足,失於清肅所表現的肺失清肅和陰虛內熱的症狀。
臨床表現
肺火無論實火還是虛火,均可出現乾咳少痰、口燥咽幹,但若火熱過盛,灼傷肺絡,肺實熱證還可見發熱、口渴、咳痰色黃、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尿黃、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等表現;而肺陰虛證則可伴見咽幹不適、夜間口乾明顯、痰少而黏、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肺陰不足的表現。
辨證施治
1、肺實熱證
(1)證候發熱,口渴,咳嗽,胸痛、咯黃痰或腥臭膿痰、咽喉紅腫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
(2)治則清熱宣肺。
(3)主方輕症可用桑菊飲加減、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湯加減。
2、肺陰虛證
(1)證候乾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幹,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2)治則養陰清肺。
(3)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預防
1、素體易上火之人,平時飲食宜清淡為主,多吃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抽菸喝酒,平時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
2、注意四時季節變化,根據氣候特點適當調整飲食結構,特別是在夏秋燥熱之季,勿嗜食辛辣煎炸肥膩之品,以免助生火熱之氣。儘量不要太晚休息,以免耗傷陰精,加重虛火上炎。
3、出現肺火的症狀時,如果症狀較輕,可適當選食梨、荸薺、枇杷等偏涼性的食物,或用菊花、金銀花、麥冬、羅漢果等甘寒生津之品泡水飲用,如果症狀較重,須到醫院就醫,對症治療。
胃火
概述
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變。胃火熾盛,可延足陽明胃經上炎,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飢、便秘等。 證名。胃火熾盛之證。證見煩熱、口渴、牙疼、牙齦腫爛、牙宣出血、頤腫、面赤等。《校注醫醇剩義·胃火》:「胃火熾盛,煩渴引飲,牙齦腐爛,或牙宣出血,面赤發熱,玉液煎主之。」《類證治裁·火症》:「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頤腫,清胃散」。
降低胃火的方法
隨時補充水分
常喝溫水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包括冷卻體內燥熱,促進表皮迴圈,還能衝刷口腔中的細菌菌落,抑制生長,比較不會口臭。即使常呆在冷氣房的人,水分蒸發較少,一天也要喝1300左右,流汗時更要多喝。上火時適合喝檸檬水,多吃柑橘類等酸味的水果。不喜歡水淡無味,也可多喝舒緩茶飲,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銀花等花草茶。
提高睡眠品質
睡不好會造成身體過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顛倒更是大忌。從事腦力工作的人,血液迴圈會集中在頭部,導致疲累卻睡不穩,這時可用足浴把火氣往下帶,讓人睡好。
其做法如下:先用溫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處近三陰交穴,男性到腳踝即可),再慢慢加熱水,泡到腳熱、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足浴對改善皮表迴圈很有幫助,泡一個星期就會發現愈來愈容易出汗,即使在冷氣房,皮膚也不會乾燥。
增加體表散熱
中暑時刮痧,可以促進微血管擴張,強迫散熱,減輕不適。
飲食清淡
高熱量食物會提供火氣,上火時不宜多吃水分低的食物,如油炸類、餅乾、花生等堅果,改以蔬菜、清湯等低熱量飲食為主。
五種食療法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一、喝蓮子湯去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二、吃豬肝可去肝火
表現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三、喝綠豆粥去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幹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切忌過量),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四、喝梨水去肺火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心火
基本解釋:
1.指內心激動、憤怒等反應激烈的情緒。
2.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幹﹑口燥﹑口舌生瘡等症。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
3.星名。即心宿。
詳細解釋
1、指內心激動、憤怒等反應激烈的情緒。
唐·白居易《感春》詩:「憂喜皆心火,榮枯是眼塵。」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長姐兒﹞登時心火上攻,急了個紅頭漲臉。」
葉紫《豐收》八:「他舉著血紅的眼睛,望了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
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幹、口燥、口舌生瘡等症。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心火」。
南朝·齊·褚澄 《褚氏遺書·平脈》:「女子尺脈常強,心火盛也。」
宋·蘇轍《龍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體中,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慾念不起,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骸;及其慾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府,輸寫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
3. 星名。即心宿。《晉書·孫惠傳》:「夫心火傾移,喪亂可必。」
中醫名詞
1、生理學名詞。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2、病證名。心熱火旺的病變。有虛火、實火之分。
3、推拿部位名。見心經條。
主要表現
心火就會心悸失眠、心煩。
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降火食方
吃蓮子湯去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西洋參泡水喝
西洋參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達到靜心凝神、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作用,可適用於失眠、煩躁、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狀。西洋參作為補氣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幹。西洋參有抗疲勞、抗氧化、抗應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對糖尿病患者還有調節血糖的作用。
肝火
病證
1、頭脹:主要症候常起於惱怒,頭脹且痛,昏沉悶熱,頭筋突起,口乾口苦,甚則兩耳失聰,舌苔薄黃,脈象弦或數。
2、肝火上炎:病證頭熱、頭痛。主要症候 頭熱、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脅痛口苦,舌紅苔薄,脈弦有力。
3、肝火亢盛:病證消瘦。主要症候形體消瘦、煩躁不安,性急易怒,頭暈目眩,脅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4、肝火上衝,病證舌血+刃,主要症候舌上出血,舌腫木硬,舌苔黃,舌邊紅絳,或起芒刺,並見頭中熱痡,煩熱,頭暈目眩,面紅目赤,口苦咽幹,耳鳴耳聾,脅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黃赤,大便乾燥,甚則昏厥,脈弦數。
5、肝火犯肺,病證咳嗽,主要症候症見咳嗽氣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敗絮難以咳出。咳時面紅並引及脅痛。咽喉乾燥,煩躁易怒。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幹,脈弦數。
6、肝火犯胃。病證:吐血。主要症候、吐血兼見心煩胸悶,善怒脅痛,口苦或口酸,多惡夢,或見唇青,或頻作呃逆,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7、肝火燔灼。病證胃痛:主要症候胃脘燒灼疼痛,痛勢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或兼見吐血、便血。煩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8、心肝火旺。病證經質粘稠。主要症候月經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質濃稠如膏,經色鮮紅,或紫紅,或紫黑,並見面紅目赤,心煩急躁,失眠多夢,胸脅脹痛,口苦而渴,或具經行發熱,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9、肝火偏亢。病證月經過多。主要症候月經提前而至,經量過多或兼經期延長,色鮮紅或紫黑,質濃稠,有瘀塊,面赤心煩,急躁易怒,胸悶乳脹,頭暈頭痛,夜寐多夢,口苦口乾,食欲不振,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10、心肝火旺。病證經前不寐。主要症候經前失眠,甚至通宵不寐,心煩易怒,口苦咽幹,頭痛頭暈,乳頭痛癢,月經先期,量多色黯。舌尖紅刺,苔薄黃,脈弦滑。
其它病症
病證耳聾
主要症候耳聾耳鳴,突然發作,甚至全聾,耳鳴如鍾,或如風雷聲,或如潮水聲,伴有耳脹痛、耳閉,口苦咽幹,面紅目赤,大便燥,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火上逆:病證 耳衄
主要症候血從耳中突然流出,量較多,耳部疼痛,心煩易怒,或胸協脹滿,口苦,目赤,頭痛,小便實,脈弦數有力,舌質紅。
肝火犯肺:病證鼻衄
主要症候由情緒激動誘發,鼻出血量多,血色鮮紅,並經常反覆發作,頭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幹,胸脅苦滿,目赤,小便黃,舌質紅,脈弦數。
肝火上炎:病證白睛溢血
主要症候頭痛目脹、面紅眩暈、口苦耳鳴、胸脅刺痛、煩躁易怒、尿黃、脈弦數、舌紅苔黃。多見於高血壓患者。
肝火犯胃:病證頭目脹痛
主要症候 頭痛偏甚,目珠脹痛,甚則頭痛如劈,目脹欲脫,瞳神散大,視力驟降,煩躁易怒,口渴欲飲,嘔吐頻作,舌紅苔黃,脈弦滑。
肝火上逆:病證暴盲
主要症候煩躁易怒,驟然一眼或雙眼盲而不見,目珠疼痛,頭暈且痛,面紅目赤,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預防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非常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澆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的火氣。睡眠不夠或是睡眠質量不好,也會造成肝火上升。經常熬夜會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於是只好加班加點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這無疑加重了肝臟本身的負擔。
要預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夠、心情放鬆,一些簡單的藥材或食物也有助於清火,比如藥療方面,肝太熱者可用金菊花、溪黃草、夏枯草、白芍等平肝息火的藥材合煎飲服,亦或者中草藥茶飲保健,如黃連、黃芩等。肝火的預防辦法關鍵在於制怒,同時要注意休息,防止過度疲勞,因為身體勞累,就會使人情緒不穩而易怒。平時要少食辛辣、海腥、過膩過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蝦、肥肉、烏梅等,以免火上澆油。
治療方劑
左金丸
出處《丹溪心法》
來由唐容川云:「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血證論》)吳鶴皋云:「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於右而行氣於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於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本方加白芍藥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於洩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組成本方由薑黃連、吳茱萸二味藥物組成,用於用於肝經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噯氣口乾,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症。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咯血方
出處《丹溪心法》
來由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藥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組成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藥物組成
用於用於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等症。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清空膏
出處 《蘭室秘藏》
來由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於風溼熱上攻於頭,長期不愈者。頭風,指頭痛經久不愈,時發時止者。方隅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醫林繩墨》)「清空」,這裡指頭部,頭為諸陽經之會,清空之府。本方作用於「清空」部位,專治頭風。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藥末,茶水調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衝下,故稱「清空膏」。
組成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藥組成
用於用於風溼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愈者。有清瀉肝火,祛風止痛之功。
痛瀉要方
出處《醫方考》
來由肝脾不和之腹痛洩瀉,稱為「痛瀉」。吳琨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宜,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醫方考》)本方藥僅四味,白朮苦燥溼,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溼;陳皮辛能利氣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氣和中,補中寓疏,標本兼顧,能瀉肝木而補脾土,調氣機以止痛瀉,洵為治療痛瀉的重要方劑,故命名曰「痛瀉要方」。
組成本方由白朮、芍藥、陳皮、防風四味藥物組成
用於 用於肝鬱脾虛所致之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止,舌苔薄白,脈弦而緩等症。有疏肝補脾之功。
瀉青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來由肝主東方,屬木色青,「瀉青」,即瀉肝也。《刪補名醫方論》云:「肝木主春,乃陽生發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不可傷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瀉肝火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鬱火,寓升於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瀉肝而不傷肝氣,升散而不助火勢,相得而益彰,故為瀉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瀉(肝火)一散(肝風)一補(肝血),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組成本方由當歸、龍腦、川芎、生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組成蜜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
用於 用於肝火鬱結所致之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臥,尿赤便秘,脈洪實者。有清瀉肝火之功。
去肝火的食物
1、清肝火的水果
荸薺:其性微寒,果汁豐富,凡熱病後餘熱未淨的心煩口渴、口舌生瘡、便幹尿黃等有肝火者都非常適宜食用。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熱外,其特點是能清潤肺系,對於肺熱咳嗽吐黃痰,咽幹而痛等有肝火者極適宜。
2、清肝火的蔬菜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熱潤肺滋肝功效,對熱病後餘熱未清,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諸症均有療效。
苦瓜:性大涼,味苦,瀉六經實火,是一味苦寒清熱食品。
蓮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搗汁,功效是清熱生津、滋肝潤肺,若與梨汁和勻同服其效更佳。
茭白:性寒涼適合心經有熱、心煩口渴、便幹尿黃症狀者食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萵筍:性微寒質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點為清熱、順氣、化痰。適合肝肺有熱者食用。
茄子:性寒涼,可以清熱解毒,食用時不要用油燒的方法烹飪,可以採用蒸茄子的方法。
芹菜:性寒涼,能去肝火解肺胃鬱熱,肝火旺者常食有益。
白菜:性微寒,有清熱除煩,利二便的作用。
3、有肝火者多喝些綠豆湯或綠豆稀飯,綠豆性寒味甘,能清涼解毒,清熱解煩,對脾氣暴躁、心煩意亂者最為適宜。
4.菊花粥秋季霜降前,將菊花採摘去蒂,烘乾或蒸後曬乾,或陰乾,然後磨粉備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將成時,調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5、芹菜粥新鮮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鍋內,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應現煮現吃,不宜久放。
去肝火的食療
一、喝蓮子湯去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二、喝綠豆粥去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幹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三、喝梨水去肝火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去肝火的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
龍膽瀉肝丸具有清肝膽,利溼熱的功效,一般用於頭暈頭痛,眼睛發紅,耳鳴耳聾,口苦,小便發黃等症狀。
2、黃連上清片
黃連上清片有黃連,大黃,梔子,連翹,甘草等多種成分,也具有去肝火的功效,常用於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耳痛耳鳴等症狀。
3、舒肝散
舒肝散可疏肝理氣,散鬱調經,也是去肝火的中成藥之一,用於口苦口乾,頭暈目眩,兩肋疼痛,月經不調,心煩意亂等症狀。
腎火
腎火簡介
腎火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或疼痛。傍晚口乾、煩熱、失眠、盜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脛骨痛、足跟痛及遺精等,舌紅無苔。平時可以用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飲。
手足心熱是腎火
其實,上火也有真假之分,即中醫說的實火與虛火,五臟之火也有虛實之分。一般症狀重,來勢猛的就是實火;症狀輕時間長,並伴有手心腳心煩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
虛火是表面有火,但其實內在的能量並不足,因此不能實實在在地燒起來。這一點在腎火上有明顯的體現。前面我說過,腎對應五行中的水,是水髒,對應的季節是冬季,這也是腎火多虛火的一個原因。
中醫診病的過程中,腎火多為陰虛火旺的虛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疼尤其夜間疼得厲害但牙齦不腫,或有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還有尿路感染,腰膝酸軟等症狀都是腎陰虛的表現。
腎陰虛的原理可以用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家中有木塞的暖水瓶,正常的保溫的暖水瓶的瓶塞一定是溼潤的,出了問題的不保溫的暖水瓶的瓶塞一定非常乾燥。因為暖水瓶不保溫了,水的溫度下降,熱氣蒸騰不上去,所以瓶塞就十分乾燥。
瓶塞的乾燥,相當於人體表面的熱燥,人體是一個陰陽平衡的整體,如果陰陽失調,便會不適。雖然瓶塞乾燥,但其實內在的熱量卻在虛耗,因此暖瓶裡的溫度在一點點流失。
治療
腎臟一般不言火旺,一般都是因虛而導致火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相火旺動.主要症狀表現為面赤顴紅,小便黃如出茶,遺精,性慾妄動,或骨蒸潮熱.腎陰虛就是在症狀上主要表現為: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面部顴紅,口乾舌燥,盜汗遺精,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的症狀,這個時候最適合服用我們所熟悉的.
1、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先將赤小豆煮開,再下粳米共煮為粥,服時加少許紅糖,每日兩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2、燈芯草6克,柿餅2個,水300毫升。將水煮剩100毫升,加白砂糖適量,溫服,柿餅可吃,每日兩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熱利尿之功效。
降火滋陰食療法
上火,意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一般認為「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實火指陽熱亢盛實熱證。以肝膽、胃腸實火為多見。症見高熱,頭痛,目赤,渴喜冷飲,煩躁,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幹或起芒刺,脈數實,甚或吐血、鼻出血等。虛火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
而常見的上火症狀則有心火、肝火、胃火、肝火、腎火5種。5種上火症狀都各不相同,要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降火。主要的解決方法為去火,可服用滋陰、清熱、解毒消腫的食物。今天就為大家帶來幾種滅火的好食療,讓大家降溫清熱又滋陰!
上火症狀的降火滋陰食療法之一
指肝炎亢盛的病理現象。由於肝失疏洩,氣鬱化火或肝熱素盛所致。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症。
降火妙方:
枸杞菊花茶
【原料】枸杞、菊花
【製法】枸杞先煮30分鐘,加入菊花後再煮3分鐘
【功效】適用於頭暈腦脹、眼赤目乾,經常用腦者。
上火症狀的降火滋陰食療法之二
表現為乾咳無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
降火妙方:
(1)絲瓜豆腐魚頭湯
【製作】絲瓜洗淨、打理角邊、切段;魚頭洗淨、切開;豆腐用清水略洗;魚頭和生薑放入煲裡,加入適量滾水,旺火煲20分鐘,放入豆腐和絲瓜,再用文火煲15-20分鐘,加入調味品。
【功效】清熱去火,養陰生津,潔膚除斑,通經絡,去痰喘咳嗽。
(2)牛蒡排骨湯
【製法】牛蒡去皮後在鹽水裡浸泡5分鐘;排骨飛水後,再衝去浮沫;牛蒡、胡蘿蔔切段加水和一小塊姜,加到排骨裡大火煮滾後保持10分鐘,改小火煲1個半小時;喝湯的時候加適量鹽。
【功效】牛蒡有去淤、處鬱及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適用於長期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但牛蒡是很強的鹼性食物,患接觸性皮炎或溼疹的人最好少食用。
上火症狀的降火滋陰食療法之三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或疼痛。傍晚口乾、煩熱、失眠、盜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脛骨痛、足跟痛及遺精等,舌紅無苔。
降火妙方:
豬腰湯
【原料】豬腰、枸杞子、山萸肉。
【製法】豬腰2隻,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功效】去腎火、去煩躁、補腎益精、補益腎陰的功效。
上火症狀的降火滋陰食療法之四
胃火熾盛,可延足陽明胃經上炎,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飢、便秘等。證名。胃火熾盛之證。證見煩熱、口渴、牙疼、牙齦腫爛、牙宣出血、頤腫、面赤等。
降火妙方:
(1)蘆根生薑粥
【製法】將鮮蘆根洗淨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生薑,略煮即可。
【功效】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
(2)五汁飲
【製法】梨100克去核切塊,荸薺100克去皮,藕100克去皮切塊,鮮生地、鮮麥冬少許,榨汁飲用。
【功效】清胃健脾、清熱祛暑、生津止渴。
上火症狀的降火滋陰食療法之五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幹、口燥、口舌生瘡等症。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心火」。
降火妙方:
(1)黃芪蒸雞
【製作】1.雞宰殺後去毛、剁爪、去內臟、洗淨;黃芪洗淨切成6~7釐米長段,每段再對剖成兩半,放入雞腹內;將雞放盤內,加調料,清湯,用棉紙封口,上籠蒸1~2小時熟爛,出籠即可食用。
【功效】補養心氣、滋腎益脾。
【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毒瘡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2)蓮子湯
【製作】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功效】去心火,具補脾止瀉、益腎澀清、養心安神之功效。
內容來源於網絡
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如果您感覺這篇文章觸動了你,同時對您的朋友可能也會有所幫助,請分享給他們喔!關注微信公眾號:yizhen_yangsheng 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回復wq,觀看往期熱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