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 (記者操秀英)科技部6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報告建議,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今年的報告選定「『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和「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兩個專題開展監測分析。「『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專題報告主要利用2014年國內外衛星遙感數據,系統地生成了監測區域包含土地覆蓋、植被生長狀態、農情、海洋環境等在內的31個生態環境方面的遙感專題數據產品。

  根據上述數據產品,專題報告就陸域7大區域、6個經濟走廊及26個重要節點城市的生態環境基本特徵,以及12個海區、13個近海海域和25個港口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取得了系列監測結果。相關成果可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規劃方案制定提供現勢性和基礎性的生態環境信息,還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評估的基準。為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報告還在區域、廊道與節點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出了相關建議。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主要基於多源遙感與氣象數據,對2015年度全球65個農業生態區的氣象條件、全球7個農業主產區及中國7個農業分區糧油作物種植與脅迫狀況、全球糧食產量與供應形勢進行了遙感監測和分析,並對2016年全球糧油生產形勢進行了展望。報告顯示,受單產下降和種植結構調整雙重影響,中國夏糧產量預計下降至12177萬噸,降幅為2.9%。

  目前,2015年度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同步公開發布,並提供網絡在線服務,在國家遙感中心門戶網站、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和中國搜索門戶網站可查閱。

(責編:馬麗、趙竹青)

推薦閱讀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

相關焦點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工作。自啟動這項工作以來,在保持繼承性和強調發展性的原則基礎上,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3大類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了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用衛星看到的全球生態是什麼樣的呢?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6日訊(記者佘惠敏)科技部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報告由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多個相關研究機構編寫。  我國2017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今天上午在科技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報告由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多個相關研究機構編寫。
  • 我國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呂騫 趙竹青)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27日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了相關的遙感監測與分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記者了解到,該系列報告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舉措之一。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9年度報告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9年度報告發布會現場。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22日下午在北京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9年度報告,其聚焦「全球森林覆蓋狀況及變化」「全球土地退化態勢」「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及影響」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推出4個專題報告。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2020年11月27日,《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發布會上,王琦安主任介紹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的相關情況並與有關專家一同回答了媒體提問。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全球城市面積20...
    全球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公眾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衛星遙感觀測地球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
    本報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趙永新)科技部近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分「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2020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發布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科技部近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分「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了遙感監測與分析。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
    央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全球化問題,圍繞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三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與科學分析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時間:2020-11-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環境狀況與主要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開始,中國就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2015年3月28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就明確提出要「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 關注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環境狀況與主要問題
    2015年3月28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就明確提出要「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情況看,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已有不少國家意識到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與枯竭資源為代價。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c) 綜合監測階段指綜合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觀測方式提取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用地性質、生態功能、人類幹擾活動和生態修復治理等。   d) 質量控制階段指採用樣本抽查、實地核查、地統計學等方法對綜合監測數據開展質量控制和精度驗證,生成質控數據。   e) 工作成果包括監測數據、監測圖表和監測報告。
  • 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
    7年來,中國在加強自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積極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道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合力不斷凝聚,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註入新動力。
  • 昌吉:加強大霧遙感監測 做好預報服務
    11月30日夜間至12月1日夜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沿天山一帶出現了入冬以來首場大霧天氣,昌吉州氣象臺於11月30日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阜康市氣象臺於12月1日發布大霧橙色預警信號。
  • 監測報告顯示本世紀以來南極近五分之一冰蓋表面發生融化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溫競華)南極大陸上長年積雪形成的冰層叫做冰蓋,南極冰蓋表面融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因子。科技部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裡,約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該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其中「南極冰蓋變化」是今年首次拓展的專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