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全球化問題,圍繞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三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與科學分析。
衛星遙感監測究竟是如何開展的?最新的報告顯示,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
衛星搭載的傳感器,類似於照相機,不僅能看到可見光,還能看到微波、紅外光等,在衛星圍繞地球轉的時候,它們可以隨時隨地對地球表面進行成像、拍照,獲取地面的水、植物、土地、大氣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狀況。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所拍的「照片」,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年度報告工作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南極冰蓋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介紹,「南極冰蓋變化」專題基於多源遙感數據,分析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分布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其之間的關聯性。「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持續增加,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會變得顯著。由於海冰和食物量增加,阿德利企鵝數量顯著增加,同時受地形及海岸線變化等影響,阿德利企鵝棲息地開始向高海拔地區擴展。」王琦安說。
冰蓋是南極大陸上堆積的積雪形成的冰,在重力作用下流到海上的部分叫冰架,冰架是南極整個冰蓋消失最快最明顯的區域。南極冰架年崩解量於2016年至2017年達到最大,為18326億噸。「南極冰蓋變化」專題報告編委會執行主任、武漢大學王澤民教授解釋,全球升溫對冰架有影響但無直接關係,而冰架崩解加速會引起海平面上升。他說:「即使全球不升溫,冰架也是這樣一個自然消減的過程,我們的報告裡顯示,不管是頻次和崩解量都有加快、加大的趨勢。間接說,全球升溫引起冰架崩解加快,如果冰蓋加速往海上流就會間接影響海平面變化,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在全球升溫的大背景下,冰架崩解加速必然會引起海平面上升。」
全球環境變化、冰蓋融化和冰架崩解的大背景下,對於企鵝的影響也非常顯著,既有消極也有積極。王澤民介紹,南極變暖導致很多冰退縮以後,依賴海冰生存的帝企鵝環境會萎縮,而生存在近岸巖石上的阿德利企鵝,目前的生存環境更大。他說:「我們發現,在羅斯海區域恩克斯堡島的阿德利企鵝的數量在增長,這也跟全球升溫有一定的關係,使得這個地方的葉綠素以及海冰數量等增長,提供了更豐富的食物,使得阿德利企鵝的數量明顯增長,並且由於海平面上升使得海岸線回退,阿德利企鵝的生存空間不得不向高海拔進行遷移。企鵝的腿很短,行動很笨拙,從而增加了到海裡捕食的難度。如果全球繼續升溫,到一定限度,反而會使得企鵝的數量有所下降。」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預估了2020年全球糧食供應形勢和進出口形勢,評估了新冠肺炎疫情、沙漠蝗蟲、湄公河下遊乾旱、長江中下遊洪澇災害等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王琦安介紹,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但2020年區域性極端氣候和農業災害多發,對全球糧油作物產量有一定影響。
「預計2020年全球玉米和小麥增產,大豆和水稻產量基本持平。2020年中國玉米、小麥、大豆預計同比增產,因8月以來農業氣象條件改善,水稻減產形勢有較大緩解,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預計同比增加。從市場供應形勢來看,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主要出口國供應量均呈增加態勢,預計全球糧食市場總體穩定。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給糧食供應鏈帶來影響,區域性糧食安全存在不確定性。」王琦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