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2020-12-21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劉 垠

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21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南極冰蓋變化」專題顯示,融化多分布於南極冰蓋邊緣及南極半島地區,並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繼續增加,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

專題報告還顯示,2005年以來,南極冰架年均崩解面積3411.4平方公裡,年均崩解質量為7711億噸。冰架底部融化加劇、冰蓋表面融化加速和海冰減少使得崩解呈現明顯加劇趨勢,大氣和海洋的增暖是其主要驅動因素。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被視為南極生態系統指示物種的企鵝還好嗎?通過對2000年、2014年和2018年三期的帝企鵝監測發現,帝企鵝棲息地主要分布於南極固定冰上,且棲息地數量相對穩定。由於海冰和食物量的增加,阿德利企鵝數量顯著增加,棲息地呈現向高海拔地區擴展趨勢。

據介紹,《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3大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報告指出,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年—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但2020年區域性極端氣候和農業災害多發,對全球糧油作物產量有一定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玉米和小麥增產,大豆和水稻產量基本持平。報告預計,全球糧食市場總體穩定,但全球新冠疫情給糧食供應鏈帶來影響,區域性糧食安全存在不確定性。

「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是2013年城鄉建設專題的拓展和延伸。研究顯示,21世紀以來全球城市持續擴展並呈現加速態勢,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亞洲和北美洲是全球城市擴展的重點區域。與低收入國家相比,高收入國家城市土地面積增長速度顯著高於城市人口增長速度。

與此同時,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覆蓋組分結構有所優化,全球城市不透水面積佔比由64.02%下降到60%,城市綠地空間面積佔比由27.36%上升到33.01%。

相關焦點

  • 監測報告顯示本世紀以來南極近五分之一冰蓋表面發生融化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溫競華)南極大陸上長年積雪形成的冰層叫做冰蓋,南極冰蓋表面融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因子。科技部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裡,約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該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其中「南極冰蓋變化」是今年首次拓展的專題方向。
  • AI科學新聞|南極冰蓋20年融化19% 企鵝棲息地狀況如何?
    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南極冰蓋融化是否加劇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11月27日,國家遙感中心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近1/5已融化,預測未來冰蓋表面融化還將繼續增加,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而除了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之外,另一些潛在的影響還少為人知。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速度超乎想像
    格陵蘭冰蓋是僅次於南極的第二大冰蓋,面積約1,833,900平方公裡。如果格陵蘭冰原的上冰蓋完全融化,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約7米。根據先前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到2100年,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格陵蘭冰蓋地融化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10釐米左右。專家表示,格陵蘭冰川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2005年至2017年的全球海平面年均上升約3.5毫米,其中每年約0.76毫米都與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相關。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全球城市面積20...
    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南極冰蓋融化顯著監測南極冰蓋為何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超出想像
    格陵蘭冰原僅次於南極的第二大冰蓋,面積約1,833,900平方公裡。如果格陵蘭冰原的上冰蓋完全融化,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約7米。據外媒報導,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和挪威奧斯陸大學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到2100年,格陵蘭冰蓋融化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比之前預估的高出60%。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超預期:到2100年或令海平面漲18釐米
    格陵蘭島冰蓋可能融化得比氣候專家此前的預測還要快。比利時列日大學和挪威奧斯陸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用上最新的氣候模型後,格陵蘭島冰蓋在2100年的融化程度將比此前的預期增加60%,導致海平面上升18釐米。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
    最新的報告顯示,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衛星搭載的傳感器,類似於照相機,不僅能看到可見光,還能看到微波、紅外光等,在衛星圍繞地球轉的時候,它們可以隨時隨地對地球表面進行成像、拍照,獲取地面的水、植物、土地、大氣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狀況。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所拍的「照片」,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 氣候變暖,導致南極融化
    12.9萬年前發生在南極的事情會再度發生嗎?原理2020-03-01全球性的氣溫上升和海水變暖,正在導致南極洲——這個全世界最冷的地方之一日漸融化。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末次間冰期,西南極洲冰蓋的大規模融化成為了導致海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當時,嚴重的冰川流失使得海平面上升了3米多。而且更令研究人員心憂的是,這一切是在海洋溫度上升幅度不到2℃的情況下就發生了。
  • 前沿數學|南極冰蓋能夠每天后退50米
    這些冰脊是在冰蓋開始漂浮的地方形成的,是由於冰擠壓海床上的沉積物造成的,這些沉積物隨著潮汐的移動而上下移動。這些地貌的圖像以前所未有的亞米解析度拍攝,是由一臺在海床上方約60米的水下機器人(AUV)拍攝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格陵蘭島5860億噸冰蓋融化!這意味著什麼?
    格陵蘭島5860億噸冰蓋融化!這意味著什麼?足以淹沒。。。據美聯社報導,近日,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19年,丹麥所轄的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2019年,格陵蘭島有5860億噸的冰蓋融化,這一體量的水位足以沒過美國面積第三大的州——加利福尼亞州1.25米,為有相關記錄以來最大值,此前的紀錄為2012年的5110億噸。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 降雪已跟不上融冰速度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 降雪已跟不上融冰速度時間:2020-08-25 00: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 降雪已跟不上融冰速度 據法新社哥本哈根8月17日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發表的一份聲明說:格陵蘭島的冰川已經越過某種意義上的臨界點
  • 冰蓋融化創紀錄 這意味著80年後...
    冰蓋融化創紀錄 這意味著80年後...研究報告作者 英戈•薩斯根:融冰量創紀錄的原因之一是,北極圈現在的溫度對於冰蓋來說太暖了,因此我們每年都損失著大量的冰蓋,我們正在經歷冰蓋量的大幅下降。專家表示,格陵蘭島冰蓋融化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如果氣候變暖保持當前速率,格陵蘭島冰蓋將在2100年左右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10釐米。
  • 南極為什麼比北極冷?
    答: 1 地表性質 南極地區由南極大陸和附近島嶼構成,大陸內部受海洋影響較小。南極絕大部分被大陸冰蓋覆蓋,冰蓋厚度大,終年不化。 北極地區是陸地包圍海洋,冬季冰面積比南極地區冰蓋面積小。
  • 南極末日冰川已岌岌可危,地球巨變多米諾骨牌或倒下第一塊!
    上周《冰凍圈 》雜誌兩篇論文指出,溫暖的海水可能正在從底部偷偷蠶食南極「末日冰川」——思韋茨冰川的底部腹地。 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篇論文發現,思韋茨冰川及相鄰的松島冰川分裂的速度比以前認為的更快。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北極地區面積近2100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的5%,其中約800萬平方千米是陸地,其餘為海洋。冬季海洋水面大部分結成冰,稱為海冰,平均厚3米,故稱北冰洋。▲ 北極海冰變化,1987-2015。圖/NASA北極的陸冰多集中在格陵蘭島上,總冰量不及南極的1/10;北冰洋南部的邊緣地帶在夏季融冰後形成的水域,可通過海峽和海溝與大西洋和太平洋相通。北極的冰與南極不同。南極的冰主要是大陸上覆蓋著的陸地冰蓋。北極的冰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陸地冰蓋;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則是漂浮在北冰洋洋面上的海冰。
  • 南極冰原正以每天50米的速度消退
    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原以每天減少50米的速度消退,在過去五年裡,南極洲威德爾海區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約1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0個江蘇省的面積。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1970年代末開始的海冰範圍和天氣分析的衛星記錄,發現2016-2017年南極夏季的「浮冰」(被稱為波利尼婭冰)中間出現了一片開闊的水域。研究發現,2016年12月,威德爾海出現了一系列強烈的非季節性風暴,並將暖空氣引向南極,融化了大量海冰。海冰的融化了減少太陽的反射,海水吸收大量太陽的熱量後,形成了一個異常的溫暖區域,從而導致夏天的海冰大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