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順:拜讀葉永烈

2020-12-21 我的臥虎灣

走近葉永烈,你會強烈地感到,他無愧一部厚重的書,博大精深,寓意深邃。他輝煌而傳奇的壯美人生,確實豐富多彩,耐人尋味。

(1)不是神童,確有神通。葉永烈自11歲萌發文學夢,並有「豆腐乾」似的作品問世。雖然他不承認自己是神童,但世上有哪一人能有如此的才智和榮光!單說科普作家一行,他就擅長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科學家傳記、科普創作理論,五花八門,花樣翻新。僅科普選集就達28卷,1400萬字。還寫長篇小說,紀實文學,中短文學,行走文學,再加遊記,出版作品達3500字,比魯迅全集多5倍。倘若沒有如此神通,誰敢與之比擬?

(2)美好憧憬,科學解析。葉永烈的簡歷告訴我們,他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的科學,屬自然科學的一種。它既是創造新物質的科學,又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葉永烈學有專攻的是化學,自然諳熟化學的神奇功效,尤其擅長運用化學知識,解析人類美好憧憬,所以,他大學尚未畢業,就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不僅如此,他還創造了兩個科普作品賺來2個億的神話,真可謂把化學的催化化合化解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3)得志低調,失意如常。《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發後,葉永烈早已聞名遐邇,但是,它卻默默無聞,低調做人。當同學們問此書的作者是不是他時,他卻故意搪塞說,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的是。然而,葉永烈在逆境中,他卻失落不失志,「咬定咬定青山不動搖」。下放農村3年,堅持每天給水稻寫日記,故稱「寫在稻葉上的詩「——《水稻日記》。鴻鵠之志,可見一斑。

(4)舊聞記者,躬耕不輟。在談到由科普創作轉型紀實文學時,葉永烈曾說:「科普作品難以表達我的思想,四十不惑更多考慮國家命運,時代呼喚。」從客觀上,他還經歷了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視的危機。在醫生的勸阻下,他選擇用電腦放大寫作,並藉助部分現代辦公手段繼續創作。然而,紀實文學和傳記作品多屬於非虛構文學,需要花大量時間採訪考證和嚴謹的資料篩查核實。於是,他「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既要調動自己的文學創作,記者採訪,還有電子技術、檔案管理才能,如火如荼地投入寫作之中。他正是憑著對文學創作甘之如飴的執著和轉危為機強大意志力,人們才驚奇地看到,在葉永烈視力不濟的20年,他的作品更加高產,佳作不斷湧現。

(5)放眼世界,寫攝並作。《葉永烈看世界》叢書,就充分運用了「四能」的功用。據史書記載,我國光緒年間有個名人叫黃遠生。他當過秀才、進士,曾留學美國,後來當了記者。他說,記者要使自己敏感起來應有「四能」:一曰腦能想,二曰腿能奔,三曰耳能聽,四曰手能寫。他解釋說,調查分析是能想,交遊肆應深知各方面情況所在,以時訪接是為能奔;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不溢不漏,是謂能寫。葉永烈的22卷看世界,就是這「四能」的生動寫照。

(6)冷凳熱坐,寂寞樂享。葉永烈曾自詡為「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後,火力慢慢上來,持續很長很長時間。他自11歲點起文學之火,一直燃燒到60多年後的今天……寫作雖然是一個非常寂寞的工作,這輩子,他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電腦前度過的,由於忙於寫作,經常顧不看電視、發微信是常事。雖然寂寞難耐,但是,當一個成功的作品問世時,他又是那樣的欣慰鼓舞——他就陶醉於這種寂寞過後的歡暢之中!

(7)護花使者,根留餘香。熟悉葉永烈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非常好的創作習慣,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他都分類保存。他長期從實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珍貴原始文獻。2014年,他把自己幾十年積累的創作檔案捐贈上海圖書館,並企盼在墓志銘上寫下:「我死後到上海圖書館找我」!護花使者的殷殷紅心,豈能不讓每個後來人為之動容,為之敬仰!

(作者系北京市海澱區田村路軍休所軍休幹部)

相關焦點

  • 《歷史的絕筆》丨葉永烈:用書信見證歷史
    文丨葉永烈我收藏的最早的信件,信封上寫著「葉永烈小朋友收」。那是1951年,11歲的我第一次向報社投稿,收到編輯的回信,說是採用我的小詩,將在下一期的副刊上發表。我曾拜讀過他的長篇小說《秋海棠》。他的長達三頁的回信中,不僅詳細回答了我關於1925年上海《福爾摩斯》報的相關問題,還歡迎我去他家訪問。他說他的家不大好找,特地自繪了一幅地圖,四縱四橫八條馬路都寫上路名,然後用箭頭指明他家的位置,其詳細不亞於今日的Google(谷歌)地圖。他在圖旁寫了一句話:「我年老力衰,很難走訪,您是小夥子,倘便道經過這裡時,歡迎下顧!」
  • 吳東峰:葉永烈的意義
    網際網路上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不停地刷屏:「當代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發稿時間是昨天。: 2020-05-16 12;34。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凡是有些文化的幾乎沒有不知道葉永烈先生大名的。
  • 紀念|葉永烈:燃點一九七八
    葉永烈從閣樓上弓著腰爬梯子下來,聲音已經遠了,窗戶插銷下面壓著一張信封。鄰居都是工人,來自周邊的大中華橡膠廠等工廠車間。葉老師葉老師,他們這樣恭稱著這條由拆遷戶私房組成的弄堂裡唯一的大學生。祖籍溫州的葉永烈和他的妻子,以及在這裡出生的兩個兒子,自自然然說著上海話,過著裡弄生活。在後來的日子裡,葉永烈去北京採訪過無數次,也環遊過全世界,但他只有回到上海才感到是回家。
  • 葉永烈先生走好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是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截至2018年1月已經出版逾3500萬字作品。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資料著名作品介紹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 葉永烈簡介有哪些代表作?
    澎湃新聞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澎湃新聞記者下午打通葉永烈家裡電話,是其兒子的友人接通的。她向記者證實葉先生於今天早上剛過世,「目前還比較忙亂,沒有什麼方便說的,謝謝。」
  • 趙婷: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然而,還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卻在葉永烈的細心收藏、記錄下,得以借書信留存。信紙泛黃,但記憶卻永不褪色。」葉永烈有個習慣:新作不斷,修訂也不斷。在患病之際,他還不忘對《絕筆》進行修改,更正了許多初版未發現的細節錯誤。遺憾的是,他未能看到《絕筆》最新修訂版與《絕響》的一同出版。
  • 作家葉永烈去世 成名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都寫過什麼書?
    [作家葉永烈去世]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15日在滬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生於1940年,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並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由葉永烈擔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1987年至2000年,葉永烈擔任上海作協專業作家。
  • 葉永烈的啟蒙貢獻——世俗百態1118
    【飛虎塗鴉】【葉永烈的啟蒙貢獻——世俗百態1118】昨天晚上,著名作家葉永烈病逝。葉永烈創造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奇蹟: 跨越科學與文學兩界,既是科幻作家,也是現代紀實作家。我讀小學時無書可看,《十萬個為什麼》成為我和許多中國人的科學啟蒙,那時不知道葉永烈是主要作者。1978年我讀初中時,津津有味地看了《小靈通漫遊未來》,對科學和未來生活充滿遐想,記住了作者葉永烈的名字。
  • 葉永烈:我屬於「煤球爐」式的作家
    以前,葉永烈一直是同輩人中的「年輕人」。從小到大,他都是班級裡年紀最小的一個。在文壇,葉永烈出道也很早,11歲,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9歲,寫出了第一本書,頭頂著「青年作家」的光環。隨著年月的流逝,葉永烈從年輕人變成了長者,人們對他的稱呼也從「小葉」、「老葉」、「葉老師」,再變成了「葉老」。
  • 科幻與紀實,回憶葉永烈的文學之路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曾與葉永烈有過深入交往的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作協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對葉永烈創作多有研究,特授權本報刊發他的文章《兩個葉永烈》。在中國的科幻史冊上,當會有葉永烈濃墨重彩的一章。然而人們注意到,在1984年之後,除了1986年出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續篇《小靈通再遊未來》,以及2000年新寫的《小靈通三遊未來》之外,葉永烈再沒有科幻新作問世了。與此同時,人們通過一部部昔日風雲人物的傳記,漸漸地又熟悉了馳騁在紀實文學領域的葉永烈。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
    原標題: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 昨日,上海市作家協會發布訃告,《小靈通漫遊未來》作者、著名作家葉永烈因病於5月15日上午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0歲。葉永烈堪稱一代人科幻夢的啟蒙者,那些曾讀過《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的讀者,紛紛在網上懷念追思他。
  • 葉永烈:一位「去神秘化」的「神秘」寫作者
    葉永烈就是這樣。2020年5月15日,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從十幾歲開始發表作品到生命的最後階段,這個執拗的溫州人一生出版了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有人懷疑葉永烈是不是有一個寫作班子?不然怎麼會像變戲法一樣,一度一個月拿出一本新書?殊不知,如此浩繁的著作,都是他一個字一個字寫(敲)出來的。
  • 紀念|王偉:葉永烈是開風氣之先的作家
    著名作家葉永烈。 視覺中國 資料圖2020年5月15日上午,著名作家葉永烈在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的創作領域眾多,作品豐富,其在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建樹。2018年,全國科普科幻教育大會在葉永烈家鄉溫州召開,當地的一所中學就把這部作品經過改編搬上了舞臺。從兒童科幻文學的角度來說,在王偉看來,葉永烈是繼劉緒源後上海兒童文學的又一大損失。「現在上海為兒童寫科幻科普類作品的作家還是不多的,而葉老師是很難超越的一個標準。」
  • 記者型作家葉永烈(圖)
    圖為葉永烈與本文作者1979年在天津日報大樓前合影我與葉永烈相識於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科普創作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其時,我採寫了《名家與新秀——訪高士其和葉永烈》。我們從此結緣。他性格敦厚、謙和,彼此視若同學兄弟。
  • 章玉政:我與葉永烈先生的交往
    我想起之前看過葉永烈先生的一本自傳裡提到,他曾擔任影片《載人航天》的編導,得到「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悉心指導和熱情幫助。如果要是能找到葉永烈,那麼,我遇到的採訪難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本來以為葉永烈這麼有名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結果先後打了電話到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都被告知:「葉先生已經多年不參加我們的活動了,沒有他的聯繫方式了。」
  • 往事|葉永烈與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這一幕,在上海作家葉永烈的報告文學《傅雷之死》中第一次得以還原。2016年澎湃新聞記者曾走進葉永烈家中,他為澎湃新聞記者打開了專門存放傅雷親友採訪資料的藍色箱子,裡面還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傅雷家書》,都是傅雷兒子傅敏所贈。在那個下午,他翻著這些檔案資料,再一次講述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 葉永烈給新聞記者留下哪些採寫乾貨?
    1.葉永烈與人物歷史傳記非科班出身,1984年後的葉永烈被稱為「舊聞記者」,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葉永烈曾經對自己的創作做過一次數字總結,其中紀實文學作品有1500萬字,包括了《1989:中國命運大轉折》、《星旗條下的中國人》等歷史傳記,《「四人幫」傳》、《鄧小平改變中國》、《走進錢學森》等人物傳記。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享年79歲
    {"title":"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享年79歲", "url":"https://www.cqcb.com/entertainment/2020-05-15/2399766.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eadline/2020-05
  • 葉永烈病逝 出版作品超3500萬字
    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  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