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葉永烈,你會強烈地感到,他無愧一部厚重的書,博大精深,寓意深邃。他輝煌而傳奇的壯美人生,確實豐富多彩,耐人尋味。
(1)不是神童,確有神通。葉永烈自11歲萌發文學夢,並有「豆腐乾」似的作品問世。雖然他不承認自己是神童,但世上有哪一人能有如此的才智和榮光!單說科普作家一行,他就擅長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科學家傳記、科普創作理論,五花八門,花樣翻新。僅科普選集就達28卷,1400萬字。還寫長篇小說,紀實文學,中短文學,行走文學,再加遊記,出版作品達3500字,比魯迅全集多5倍。倘若沒有如此神通,誰敢與之比擬?
(2)美好憧憬,科學解析。葉永烈的簡歷告訴我們,他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的科學,屬自然科學的一種。它既是創造新物質的科學,又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葉永烈學有專攻的是化學,自然諳熟化學的神奇功效,尤其擅長運用化學知識,解析人類美好憧憬,所以,他大學尚未畢業,就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不僅如此,他還創造了兩個科普作品賺來2個億的神話,真可謂把化學的催化化合化解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3)得志低調,失意如常。《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發後,葉永烈早已聞名遐邇,但是,它卻默默無聞,低調做人。當同學們問此書的作者是不是他時,他卻故意搪塞說,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的是。然而,葉永烈在逆境中,他卻失落不失志,「咬定咬定青山不動搖」。下放農村3年,堅持每天給水稻寫日記,故稱「寫在稻葉上的詩「——《水稻日記》。鴻鵠之志,可見一斑。
(4)舊聞記者,躬耕不輟。在談到由科普創作轉型紀實文學時,葉永烈曾說:「科普作品難以表達我的思想,四十不惑更多考慮國家命運,時代呼喚。」從客觀上,他還經歷了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視的危機。在醫生的勸阻下,他選擇用電腦放大寫作,並藉助部分現代辦公手段繼續創作。然而,紀實文學和傳記作品多屬於非虛構文學,需要花大量時間採訪考證和嚴謹的資料篩查核實。於是,他「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既要調動自己的文學創作,記者採訪,還有電子技術、檔案管理才能,如火如荼地投入寫作之中。他正是憑著對文學創作甘之如飴的執著和轉危為機強大意志力,人們才驚奇地看到,在葉永烈視力不濟的20年,他的作品更加高產,佳作不斷湧現。
(5)放眼世界,寫攝並作。《葉永烈看世界》叢書,就充分運用了「四能」的功用。據史書記載,我國光緒年間有個名人叫黃遠生。他當過秀才、進士,曾留學美國,後來當了記者。他說,記者要使自己敏感起來應有「四能」:一曰腦能想,二曰腿能奔,三曰耳能聽,四曰手能寫。他解釋說,調查分析是能想,交遊肆應深知各方面情況所在,以時訪接是為能奔;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不溢不漏,是謂能寫。葉永烈的22卷看世界,就是這「四能」的生動寫照。
(6)冷凳熱坐,寂寞樂享。葉永烈曾自詡為「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後,火力慢慢上來,持續很長很長時間。他自11歲點起文學之火,一直燃燒到60多年後的今天……寫作雖然是一個非常寂寞的工作,這輩子,他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電腦前度過的,由於忙於寫作,經常顧不看電視、發微信是常事。雖然寂寞難耐,但是,當一個成功的作品問世時,他又是那樣的欣慰鼓舞——他就陶醉於這種寂寞過後的歡暢之中!
(7)護花使者,根留餘香。熟悉葉永烈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非常好的創作習慣,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他都分類保存。他長期從實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珍貴原始文獻。2014年,他把自己幾十年積累的創作檔案捐贈上海圖書館,並企盼在墓志銘上寫下:「我死後到上海圖書館找我」!護花使者的殷殷紅心,豈能不讓每個後來人為之動容,為之敬仰!
(作者系北京市海澱區田村路軍休所軍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