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殲-9到殲-20的50年,以及the next……10年?

2020-12-21 騰訊網

【上期內容A:「坦克兩項-2021」可能的變數中,會有主炮全程運動射擊嗎?】

【上期內容B:槍代炮+炮代炮+彈代彈:少花錢還要多打炮,各國炮手各顯神通】

▲在主題大會上發表講話的老所長成志明和現任所長趙民,背景板上是611所建所以來研製的七個主要型號:殲-9、殲-7Ⅲ、殲-10、「梟龍」、「翼龍」、無偵-8和殲-20

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所舉行了建所50周年主題儀式。儘管報導中的圖片不是特別清楚,不過上述七個外形各具特點的機型還是很有識別度的。作為在601所起步研製,又是611所「建所之基」的型號,殲-9雖然在經歷「三上三下」的命運波折、以及用戶五次大規模修改技戰術指標的「瞎指揮」之後,最終於1980年徹底終止;但關於它對當時初創時期的611所人才培養的帶動作用,一直有著正面評價。

▲沒有當初從「摸透」米格-21基礎上開始的嘗試,也就沒有現在的「自由王國」;殲-9身上,也有著611所第一代人寄託的深厚情懷

所以在這次隆重的慶祝儀式上,殲-9自然也有著屬於它的一席之地。說起來在殲-20公開之前,611所宣傳殲-9時,要麼選擇的是1975-1980年期間的兩側進氣鴨式布局方案,也就是下馬前的最後方案;要麼選擇1970年11月(當時611所還叫601分所)的機腹進氣「雙二五」方案——畢竟這個方案外形上與後來的殲-10更相似,能更好地體現出611所「鴨翼魂」的傳承。

▲上圖為1970年11月進行風洞實驗的「雙二五」方案模型,下圖為與殲-10模型共同展示的殲-9最終方案模型

現在既然已經是殲-20的時代了,那麼選擇把當年「雙二五」因「指標保守」被用戶否決後,再次上馬的「雙二六指標」殲-9——Ⅵ-Ⅱ方案拿出來,與同為雙垂尾鴨式布局兩側進氣雙大推重型殲擊機的殲-20,組成611所迄今半個世紀歷史的一頭一尾,就更是一種對前輩們當年奮鬥青春的致敬了。

▲上面這幾張殲-9方案系列的圖,都要感謝@彩虹熊_白瑋 老師的資料和復原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正經投入研製的三型殲擊機中,使用渦噴-7甲的殲-8和使用渦噴-6乙的殲-12,雖說命運不同,但至少都裝著這兩款基於現有發動機的改進型上了天。而同樣歷經十餘年奮戰的殲-9,雖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大折騰在內,最終沒能造出實機的理由可謂千千萬,但國產第一代軍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也是被「三上四下五轉移」所累)那種「你說他不行,臺架數據高;你說他行了,你敢裝機嗎」的狀態,確實得把大鍋背好。

▲也就是航發領域往細了掰扯看的人少,不然要是圍繞渦扇-6撕起來,那效果怕是不比運-10差哪去

渦扇-6的是是非非先放下不論,對於611所來說,殲-9漫長而慘痛的教訓,使得大家對「中國心」的低預期,已經成為了一塊難除的「心病」。畢竟就連技術難度相比渦扇-6還有所「回滾」、基於現成蘇制發動機研仿改進的渦噴-13,都能讓殲-7Ⅲ的交付往後耽擱了一年;你要說讓渦扇-10能趕上殲-10的試飛定型節點,那真是拍碎胸脯也不敢信。

其實說到頭來,甭管是渦扇-11與教-8這種類似殲-10和「梟龍」的單發飛機案例(當然教-8還佔個「便宜」,不是戰鬥值班飛機,性能損失點能湊合,也敢花工夫去多磨合),還是渦扇-9與「飛豹」、渦扇-10與殲-11B這些雙發案例,說到跟國產渦扇發動機的糾葛,誰家還沒點故事呢?

▲在我們看來,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10B/TVC的精彩表演,已經是611所為中國航發打出的絕妙廣告了

而在新興的無人機領域,由於現有型號的動力選擇並不像高性能戰鬥機那麼挑剔,這就使得包括611所在內的國內各廠所都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競爭也更為激烈。比如面對航天系統「彩虹」系列的強勢競爭,「翼龍」系列的自用型號攻擊-1雖然贏得了我軍第一款察打一體無人機的身份,但賺得的利潤著實「不多」。

▲當然,考慮到「翼龍」系列畢竟還有可觀的外銷收入,以及攻擊-1/2作為空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的「示範效應」——乃至放在全軍無人作戰平臺發展的大趨勢下,這個「不多」怎麼理解就見仁見智了

有失,那也有得。雖然空軍當初提出「飛得快、偵得上、回得來」如此接地氣需求的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需求時,航天系統同樣提出了競爭方案,但無偵-8這種使用火箭發動機(除了部分靶機/靶彈之外,這在國內無人機領域此前並不算多見)的「跨界」產品,在依靠更「現成」的技術手段贏得競標、並實現「短平快」列裝的同時,還沒怎麼耽誤賺錢——而且在構建為「撒手鐧」服務的戰場情報體系這一「剛需」的牽引下,這錢也給得心甘情願。

▲立足於無人機成本低的優勢,「能拔膿就是好膏藥」式的實用主義,在成功的無人機型號中多有體現

不過在「聚焦航空主業、擔當強軍首責」面前,眼下的幾款無人機只是「配菜」,而要把殲-20這道「主菜」做好,更強勁的「心臟」還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殲-20已經走到了列裝作戰部隊、投入戰備值班這一步,但渦扇-15與殲-20這樁「明媒正娶的婚事」,在國產戰機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仍然是接下來必須邁出的一步。

▲無論如何,當殲-20從內到外都符合第四代戰鬥機標準時,帶給人們的底氣自然是更足的;讓殲-20補上看上去最大的那塊短板,也是一個各種意義上的happy ending

要說「完全擺脫仿製的機體」+「目標國產發動機到位」這事兒,雖然當初殲-10的1004號原型機和殲-10B的1035號原型機都測試過不同技術狀態的「太行」,但當配裝國產發動機的兩架殲-10B試裝備部隊時,更新一代的殲-20都已經試飛多年了,使得這份本該讓人十分感動的「破鏡重圓」,總讓人覺得最多是「雖遲但到」。所以雖說殲-20之後的下一代戰鬥機現在是還沒啥動靜,但大家顯然還是希望渦扇-15與殲-20能「加快進度」,避免重演上一代的「晚婚晚育」。

▲要是矯情一點,甚至可以說啊,這時候的殲-10不是當年的那個殲-10,「太行」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太行」了

同為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新機配新發」,渦扇-20裝上「胖妞」,距離運-20原型機20001號2013年1月26日首飛已經過去了七年多;而從2011年1月11日2001號「718工程驗證機」首飛算起,渦扇-15與殲-20的「愛情長跑」的確又要長得多。這也難怪在運-20喜迎「20+20」之後,又平添了不少「何時能看到殲-20『完全體』的呼聲」。

▲當然如果非要槓「上了機炮才算完全體」,乃至「上了XXX才算完全體」,那這個願望清單就列不完了——我還能說沒上倆人不算完全體呢

雖然兩型發動機核心機技術起點不同、研發故事都有各自的不平坦,為運輸類飛機換發和為殲擊機換發的技術難度也明顯不同,加上兩型飛機在「換發分步走」的複雜程度上還有層級之分,直接比較節點周期的參考價值並不大;但對於普通關注者來說,這種比較仍能讓人直觀感受到先進戰鬥機動力系統的研發難度。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飛機」代表著的內涵正從傳統的氣動、結構和材料等領域,不斷向設備、飛控和武器等領域拓展,但「一代飛機、一代動力」仍然是不變的道理

現階段的國產新機研製,已經不用擔心像殲-9那般命途多舛,即使在動力領域,也至少有足以「兜底」的型號為之先期試飛配套;但主客觀條件相比半個世紀前的這類改善,還遠沒到能讓人安心躺在功勞簿上的地步。特別是當這一次要輪到中國在這場不請自來的「新冷戰」中,去和美國空軍下一代戰機項目NGAD(美軍高官宣稱其驗證機已經試飛)別苗頭,而非「摸著石頭過河」時,壓力也是空前的。

▲就像當初各種查論文那樣,對下一代戰鬥機的蛛絲馬跡,軍迷們也在不停搜集著

在合理的環境培養與制度激勵下,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當代中國航空人,他們挑戰未來的智慧與鬥志,已經在一些方面嶄露頭角。而通過涵蓋各領域多型號的重大專項任務,國內在項目管理能力上積累的經驗也越來越多——而眼下正在攻克的「經驗關卡」中,最神秘也是被人討論最多的,應該就是下一代轟炸機了。

▲關於B-21這一代轟炸機,除了本職工作之外,美國航空界一些人認為,其研發過程還要擔負部分為下一代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戰術飛機驗證的使命;雖然中國在大型機領域的積累相比美國仍很薄弱,但也應有一定的前瞻意識

無論是藉助下一代轟炸機技術,以及其他平臺的技術驗證,「一步到位」研發下一代戰鬥機;還是在現有四代機(美俄稱五代機)基礎上「半代疊半代」式的技術進化;乃至激進的「快進到無人空戰」;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空中作戰平臺,都將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前二十年的發展態勢。也許就像見證了無數技術奇蹟的冷戰時代那樣,我們正在面對的這個時代註定也要見證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即使那是冷酷的美。

▲最後還是要說回現實,無論是轟炸機還是戰鬥機還是什麼,讓下一代國產戰機更早「新機配新發」,更早與潛在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底氣,歸根結底仍然要靠航發人撐起......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

相關焦點

  • 印度想買的:俄制米格-35,蘇-57,相比於殲-10、殲-20有什麼不同
    我國空軍主力戰鬥機型殲-10各個機型總數應該超過了500架殲10而且殲-11/殲-16各個機型總和應該也同樣超過了500架,另外還有進口的俄制蘇-30MKK和蘇-35也有差不多100架,總體來說我們中國第四代戰鬥機總數超過1200架。
  • 中國空軍的幕後英雄——殲-9戰鬥機!
    說到我國空軍裝備,大家關注最多的應該還是殲-20戰鬥機,畢竟殲-20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五代隱形戰鬥機。 其實不僅僅是國內的軍迷和網友對殲-20關注有加,就連歐美俄羅斯這樣的國際頂尖軍事強國,對於殲-20戰要貤是頗為關注的。
  • 中國空軍「三劍客」殲20、殲16、殲10C,如何配合打滿全場
    而在主戰裝備上,以空軍航空兵在2016年前後列裝的殲-20、殲-16、殲-10C這三種「新質作戰裝備」為代表,空軍戰術航空兵部隊正式進入了「三代半」時代,形成了空中「三劍客」。當然,咱們之前也提過,這並不意味著殲-20不具備作為一種縱深遮斷機型使用的潛力,但以殲-20的基本性能以及中國空軍目前的空中戰役體系來考量,殲-20在這「三劍客」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種強大的制空戰鬥機。
  • 殲20隻是一小步:中國航空已飛上雲巔,未來10年實現超越
    人生沒有幾個10年,能夠有幸生活在殲20的時代,是一種榮幸,一款戰機也沒有幾個10年,新時代,新科技日新月異,戰機的新陳更換也是變得更快,誕生於上個世紀中葉的三代機逐漸地退出歷史舞臺,四代機也早就過了輝煌時刻,五代機則是最耀眼的明星。而六代機或許在下個10年就要來了,這是科技變化使然,無法改變。
  • 殲20戰機獲國際設計金獎!世界十大戰機排第二,10年後能超過500
    殲20是2011年首飛,2016年預生產型交付部隊領先試用,先後裝備了某試訓基地和某飛訓基地。這次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頒布的專利獎外觀設計金獎,是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所採用的「升力體邊條翼鴨式布局」。
  • 只有殲20能夠戰勝F35?美國懷疑殲10戰鬥力,伊朗的舉措說明一切
    伊朗遭聯合國實施武器禁運長達13年之久,這期間伊朗逐漸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伊朗在這13年裡,研發出了小型戰艦,無人機以及彈道飛彈等武器裝備。這些武器基本上能滿足伊朗軍隊的需求,但是在國防核心力量的武器裝備上,尤其是一些高難度的武器,伊朗沒有辦法自己研發,只能從別國購買。目前來看,伊朗空軍駕駛的戰機還是美國上個世紀研發的,名為F-14「雄貓」戰鬥機。
  • 為啥不派更先進的殲-16去巴基斯坦,而是殲-10戰鬥機?
    這已是2011年開始「雄鷹」軍演訓練後,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第9次聯合軍演了。據報本次中國空軍派出了殲-10C以及殲-11BS戰鬥機,此外還有大家比較熟悉,最近出鏡離線地圖比較高的運-20運輸機也一同前往。看到這裡,有網友覺得,中國為啥只派殲-10戰鬥機出國,而不派我們更先進的殲-16,或者是殲-20戰鬥機呢?
  • 中國把蘇27用退役了,已有首架殲10退役,殲7、殲8還「賴著不走」?
    中國空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便十分迅速,90年代初,我國空軍進口了第一批蘇-27戰機,殲-7、殲-8機隊也開始擁有相當大的規模。而在2006年又正式公布了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殲-10戰機的存在,隨後的幾年間又公布了國產五代機:殲-20。如今的中國空軍不可往日而語,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現代化、實力最為強大的空軍之一。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但是這種兩極爭霸的局面早就已經過去,各國的軍事裝備也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上,中國是發展速度最快,短短幾十年就提升了很多個檔次。冷戰局面結束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受到打擊,反而是一直在進步,但是北約好像沒有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上面,甚至俄羅斯最新型戰機服役之前,還是用極具貶義色彩的詞彙去稱呼它,居然稱呼其為「重罪犯」。這一看就知道北約方面又在使壞。
  • 殲-20到底用了什麼發動機?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殲-20是個謎。殲-20的外形已經不是謎了,但即使殲-20已經在珠海和沙場閱兵上公開飛行,中國軍方對殲-20的關鍵參數、關鍵系統依然守口如瓶。在眾多的謎中,殲-20最大的謎之一無疑是殲-20的發動機。除了殲-20使用兩臺發動機,到現在為止,所有其他信息都是推測。
  • 巴鐵採購殲10CE?「雙龍」統治南亞上空,續寫殲-6和殲-7的傳奇
    巴基斯坦要買殲-10CE戰機,至少印度媒體是這麼報導的。雖然,印度媒體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一直讓人懷疑,但是巴基斯坦對於殲-10CE的需求無可爭議的。因為,殲-10CE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有著其他戰機無法比擬的優勢。
  • 西方將中國殲10命名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兇猛霸氣側
    「螢火蟲」就是北約給我國超強戰機殲-10的代號,這個代號過於「乖巧」,明顯是在貶低這款戰機。我國自主研發的殲10系列戰機,幾款性能都十分優越,任何一款戰機在世界上都是排得上號的,殺傷力都不容小覷。殲-10戰機,我國的代號是「猛龍」,所以北約給的代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自然北約給殲10的代號為「螢火蟲」,這個定位與實際相差懸殊。
  • 服役42年,殲-6究竟擊落了多少敵機?
    作為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工齡」最長的主力殲擊機,殲六自1964年6月裝備部隊,到2006年8月整建制退役,在42年的戰鬥生涯中戰功赫赫。關於中國軍隊殲六的具體戰績,網絡上流行著「擊落敵機20餘架,自身無一損傷」的說法。這一說法是否準確呢?
  • 回憶殺,殲-20首飛10周年!最新畫面曝光,帶來哪3個期待?
    今天,是2021年1月11日,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殲-20型戰鬥機首架技術驗證機(即所謂的「718工程驗證機」)首飛10周年紀念日,2011年1月11日中午,殲-20型戰鬥機2001號技術驗證機在成都某機場一飛沖天,飛行18分鐘後成功降落。
  • 殲20淘汰殲10腹部進氣設計:側偏18度,單側進氣道徹底隱形
    在611涉及到殲20的公開論文和專著中,有兩個人的著作是不可繞過的。一篇是殲10總師宋文驄老先生的論文,指明了殲20的核心氣動外形設計思路;一本是桑建華副總設計師的專著,指明了殲20的隱身設計思路。 把這兩篇公開的論文和專著聯繫起來仔細閱讀,611在殲10時代之後,對於下一代戰機的研究是如何發展的,其技術脈絡便已經展示的非常清晰了。
  • 有殲20戰鬥機保駕護航,運20才走得遠,殲20個頭雖小但意義更大!
    我國軍用航空「20家族」中的四大高手已經有3個亮相,即殲-20戰鬥機、運-20運輸機和直-20直升機,只有最神秘的轟-20還尚未露面。其中,殲-20和運-20是最先開始裝備部隊的,那麼就這二者而言,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 北約將中國殲10命名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兇猛霸氣
    去年10月,我國舉行了70周年國慶大閱兵,各式新型武器的現身可謂是羨煞旁人,我國的軍事實力自建國後就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實現了大飛躍,我國的軍事武器不再需要從外國進口,而是中國自己研製並批量產出,甚至已經發展到可以出口的地步。其中戰機尤為特別,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出口軍事武器。
  • 1996年空軍的艱難記憶,殲-8II屈指可數,中距彈僅20枚
    1996年空軍的艱難記憶,殲-8II屈指可數,中距彈僅20枚上世紀90年代,世界列強普遍具備了目視範圍之外的作戰能力,機型也被先進的三代機所取代。但對於海峽兩岸的空中力量,在不考慮外部幹預的情況下,我們仍在原地踏步。
  • 今年將裝備多少架殲20?媒體說了大實話!到底多少架殲20才夠用?
    蘇-57戰機原名T-50,雖然比殲20早首飛一年,但是讓人尷尬的是,這款戰機至今依然沒能交付,著實讓人意外!雖然說在今年年底或交付,但是在交付之前卻來個硬生生墜機,這讓俄羅斯非常尷尬,不出意外的話,這款戰機的交付將會在明年年初執行!反觀殲20,進度顯然比蘇-57要快得多,而且早已交付空軍,完全可以實行作戰任務,而且早已開始量產!
  • 中國殲10的北約代號為螢火蟲,那殲20呢?兇猛霸氣
    實際上,同樣是最受中國軍事迷熱捧的戰機,殲-20的誕生就十分的引人注目。若從美軍的角度來看待這款戰機,我們可以發現殲20是中國第一架讓美軍產生危機感的戰鬥機,對於中國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器,可以起到控制地區戰略平衡的作用,它的實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西方人的眼中,究竟什麼樣的代號才能同殲20相匹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