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愛情喜劇片《怦然心動》悄然登場,導演羅伯·萊納創造這部影片的手法很純粹,劇情單一不做作,以初戀為切入點從頭到尾只講訴了兩位主角的愛情故事,並且以男女主各自長輩的不同家庭教育觀念給以引導與教誨,從而讓孩子們明白除了用看到的外表去了解一個人以外還要用心去感知一個人的內心,因為」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一、在你沒有完全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不要對他/她帶有任何偏見
朱莉從第一眼見到布萊斯是便被他深邃透亮的藍色雙眼所迷住,從遇見的那一瞬間,她—怦然心動,而朱莉最大的願望也是希望能和布萊斯接吻,她一直等待堅信不疑,這一等就是小學到高中。然而這本該絢麗綻放的怦然心動花朵卻隨著布萊斯的行為舉止慢慢凋零。
布萊斯對朱莉的靠近與示好感到無奈、厭煩與絕望,想躲卻又躲不開。朱莉堅信三件事:一是她和布萊斯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接吻、二是她養的雞下的蛋是最乾淨的、三是樹是聖潔的;然而布萊斯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把養雞和坐在樹上當成樂趣,也不願意去了解。所以在當朱莉的梧桐樹即將被砍伐,而朱莉懇求布萊斯幫幫她留下梧桐樹時,布萊斯選擇了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
在朱莉把自己養的雞下的蛋送給布萊斯時,布萊斯選擇將雞蛋扔掉;這一系列的行為在被朱莉知道之後朱莉不經反思自己對布萊斯的喜愛真的還是當初那樣的堅定不移嗎?然而這時父親對朱莉說:」你很喜歡他,那他人怎麼樣呢?「我想朱莉的父親是想告訴朱莉看待某一個人不能單一的去看某一方面,而應從性格、人品、道德、三觀和為人處世等多方面了解以後,將這些特質總和在一起,這個人才是我們了解的完整的一個人。
而當朱莉想清楚自己的內心決定不再對布萊斯示好時,布萊斯開始漸漸不習慣沒有了朱莉身影的生活,朱莉不再熱情,對待他的態度越來越冷淡,看到外公和朱莉相談甚歡他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感到憤怒,直到外公告訴他:」有些人就像彩虹般絢麗奪目。「他開始漸漸意識到這個女孩對於他來說是特殊的。外公與布萊斯的對話片段成為全片的經典片段之一,雖然布萊斯似懂非懂,但我想外公想表達的是有些人金玉其表而敗絮其中,無趣而膚淺。當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你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雲而已。
布萊斯外公和朱莉父親的引導讓兩個孩子的慢慢找到了自我,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導演通過兩個孩子之間純潔的愛情而引發出在你沒有完全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不要對他/她帶有任何偏見的人生哲理。
二、父母對待孩子的定位決定了家庭內部的和諧
影片中朱莉家與布萊斯家相隔一條街的距離,而朱莉和布萊斯卻受到了各自父母相隔甚遠的影響。
布萊斯的父親目空一切,不尊重布萊斯的祖父,對家裡的孩子要求絕對的服從,影片中在布萊斯父親與女兒爭吵時因為女兒的不服從而無法冷靜,無法有理有據的說服女兒時,不得已打了女兒一巴掌來結束爭吵;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我思維的個體,在於他們的相處過程中應該更多的是溝通與互相理解,而不應該永遠只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們的思想、觀點以及感受,而影片中另外一個鏡頭是布萊斯的父親在為對朱莉一家完全了解的情況下常常在家人的面前對朱莉一家輕易作出各種各樣的言論,在一旁的孩子們也不敢進行反駁甚至多數時候還認同父親的觀點,儘管這些言論都與事實不符,可這樣的舉動不僅對當事人不公平不尊重,同時也將影響正在觀摩你行為的孩子的思維與三觀,以至於當父母遇到孩子叛逆時無法進行正確的引導。
而朱莉一家則是另外一種情況。朱莉的母親因為朱莉想要修正家裡院子的原因而抱怨朱莉父親過於善良,兩人無法克制的當著孩子大吵一架後卻輪流去向朱莉道歉,告訴孩子父母之間的愛意與無奈,這樣的舉動讓孩子開始慢慢理解父母的無奈,但同時又不會破壞家庭的溫暖。朱莉的父母把家裡的每一個孩子都當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呵護他們尊重他們理解他們,所以當朱莉兩個哥哥暫時不想去讀書想先進行音樂事業時,朱莉的父母選擇了支持孩子的夢想。
《怦然心動》用最溫柔純粹的手法書寫了最細膩的情感,兩個孩子從相識、暗戀、矛盾、吃醋、挽回到重新認識,達到真正找到自我,這過程中身邊的家人給以他們正確的指導與教育,讓兩個孩子最終自己摸索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心靈得以成長。
在影片的最後片尾曲《Let it be me》緩緩響起,歌詞映照主人公的內心,說出了那些影片中最終沒有說出口的話,朱莉說她和布萊斯這麼多年好像從來沒有好好聊過,我想最後兩人眼神相對的那一瞬間已抵過千言萬語。影片向我們表達了一段心理的完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用心不抱有偏見地去了解一個人,慢慢構建起自己的人生觀念,懂得明辨是非,懂得尋找自我,懂得體會「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