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可以喝酒吃肉?看看道教「五葷三厭四不食」的禁忌就知道了

2020-12-16 騰訊網

名為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誠誦經,燒香散花,然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

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在世人眼中,道士作為出家人應當是粗茶淡飯,青燈幾盞,過著遠離塵囂的閒雲野鶴生活。喝酒吃肉似乎是有悖於道教戒律的,同為出家人的和尚是嚴禁喝酒吃肉的,那麼古代道士可以喝酒吃肉嗎?

其實在道教的發展初期是不禁酒的,許多仙真也是以喝酒聞名,比如呂洞賓祖師在證道之前,整日迷醉於長安酒肆,得到鍾離權的點化後證道成真;藍採和在酒樓飲酒放歌時,仙鶴從天而降,接引他飛升成仙。隨著全真派的創立,飲酒逐漸被禁止,全真派的《初真戒律》中,初真五戒就有戒酒的戒律,「五戒」即: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王重陽祖師在創立全真道之初就規定:「凡人修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相較於全真派的戒律森嚴,道教另一大派系正一道的戒律則是較為寬鬆。正一派的道士可以不忌葷腥,也不需出家修行,還能結婚生子。不過無論是全真派還是正一的道士,都要遵守「五葷三厭四不食」的禁忌。

在古代文化裡,「葷」指的是具有刺激性氣味的香草類植物,《說文解字》有云:「葷,臭菜也」。那麼「五葷」是哪些植物呢?《本草綱目》記載:「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

道教之所以不吃「五葷」乃是由於它們都具有刺激性的氣味,道士在修行時,吐納服氣如果吐出帶有刺激性的氣味濁氣,是不利於修行的。另外道士在上香供神、誦經時如果吃了五葷之物,呼出的濁氣也是對神明的不敬,所以道士不可以服用「五葷」之物。

著名高道孫思邈所著的《孫真人衛生歌》裡寫道:「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戒律裡的「三厭」指的是三種動物,即大雁、狗和烏魚。而張道陵在創立道教時,也有「四不食」的戒律,即牛、狗、大雁和烏魚這四種動物。孫真人的「三厭」和張天師的「四不食」合在一起規定了牛、狗、大雁和烏魚這四種動物對於道教徒來說是不可以食用的。

烏魚在民間又被稱為「孝魚」,據說母魚在產卵以後,身體就會變得虛弱,尤其是眼睛,幾乎處於失眼的狀態,看不清水裡面的食物。這個時候幼魚便會遊到母魚嘴裡充,讓母烏魚食之充飢,這體現了中華文化裡的孝道精神;大雁屬於群居的鳥類,一般是一隻雌雁配一隻雄雁,向來都是從一而終的。如果其中一隻死去,剩下的孤雁至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這是堅貞不渝的象徵。

俗話說「狗不嫌家貧」,《玉篇·犬部》稱:「狗,家畜,以吠守。」狗自古以來都是忠誠的象徵,是人類看家護院的不二之選。牛在古代的農耕社會裡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力,朝廷也是禁止宰殺耕牛的。唐玄宗時期就有《禁屠殺馬牛驢詔》:「馬牛驢皆能任重致遠,濟人使用,先有處分,不令宰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說:「殺業至重,牛有功於稼穡,殺之業尤重」。牛的性情溫順,任勞任怨,道教勸善之書《牛圖經》有記載:「勸人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 春夏秋冬齊用力,四時辛苦未曾休……勸君食味將牛戒,無牛亦有好珍饈, 人從是處行方便,無量陰功萬古流。」

點這裡,道法自然▼

相關焦點

  • 道教之「五葷」指哪些食物?為什麼禁食「五葷」?有一樣我們天天見!
    大家都知道,道教在飲食方面比較講究,有蠻多禁忌戒律,如「五葷三厭」。那麼,五葷三厭是哪五葷,哪三厭呢?今天小道就來給大家講講五葷。提到「葷」,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肉食。在這裡,葷並不是指肉食,肉食道教稱為腥。在古代葷僅僅表示某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所以也稱五辛。《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葷,臭菜也」。
  • 五葷三厭既八戒
    重塑了我,我的記憶消失了,我慢慢的開始不記得那些人事物。 故事便是這樣開始/邊聽邊看/她走了,相戀一年零七十二天的那個女人,我在她常去的咖啡廳,酒吧,圖書館,暗室都尋不著。她消失了,消失的無影無蹤。其實一個城市是很大的,就算只鄰著一條街,要找一個人也是很難的。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在道教的文化之中,他們的日常飲食與修煉有著密切的關係,吃與不吃都要合乎教義、戒律和養生之要。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
  • 還在說喝酒吃肉都是假道士?帶你看看道長們是怎麼邊喝酒邊修仙的!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道教戒律繁多,道士都是不喝酒不吃肉的,凡是喝酒吃肉的都是「假道士」,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道教文化所導致的誤解。今天咱們就來談一談,道士到底能不能喝酒?傳說被全真道奉為祖師的呂洞賓在唐末、五代之際,少習舉業,兩舉進士不第(一說唐文宗開成二年即837年始成進士,一說唐懿宗威通三年即862年六十四歲時始成進士)。後遊長安,在酒肆中遇鍾離權祖師,經過「十試」,得授長生久視之術而成仙。金代道士王重陽是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 道教小知識:道教的禁忌有哪些?遇到修行之人記住這四點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已在我國紮根數千年,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道教在民間也有一定數量的信眾,道教的神職人員也會與民眾保持一定的交流。然而,道教並非百無禁忌,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道教的禁忌。一、稱呼不可隨意1.
  • 燒香拜神時,道教的這八個禁忌需要記住,不可以去冒犯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一個崇尚清靜無為的宗教,但是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道教認為要想證道成真,除了自身的修行以外,還要有戒律的約束才可以。在遊覽道觀的同時,這些道教的禁忌需要大家的注意。一、道觀的門檻不能踩在進入道觀之前,我們會發現道觀的門檻都建造得很高,我們在邁進去的時候是不可以踩踏的。門檻在古代是一種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如《禮記》中提到「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閥」。
  • 五葷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吃五葷?
    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疑。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
  • 僧人究竟能不能喝酒吃肉
    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此五戒早在反映早期佛教面貌的四部《阿含經》中便有記載,對佛教徒而言,五戒須「盡形壽」奉持,即終身不飲酒,無有例外。《四分律》卷16對於飲酒的認定細節和相關處罰有明確的規定。飲酒,不論直接飲用還是煮過或調和其他食物飲、食,獲波逸提(單墮罪,觸犯者須懺悔自責,方能免墮惡趣)。
  • 誰說道士不可以結婚?嫁給道士好處多到爆(附道教婚禮流程)
    婚禮是人一生中四件大事「生婚產喪」其中之一。生就是人的出生,婚就是結婚,產就是生育傳承,喪就是百年歸去。這四件事基本貫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道士到底可不可以結婚?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道教是如何看待婚姻這件事的?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陰陽五行等為基礎理論。對於婚姻的看法,道教(主要指正一道,下同)是不反對結婚成家的,這與陰陽理論有很大關係。我們通過對道教陰陽平衡理論的解讀就不難看出道教對婚姻是持肯定態度的。
  • 飲食禁忌
    (圖片來自網絡)1.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貪戀美味。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於四海之外。」這幾乎成為後人對神仙的一致印象,其形象要點在於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並且可以自由飛行。
  • 為何同是吃齋修行,和尚多白胖高大,道士卻枯瘦如松?共四點原因
    引言眾所周知,道教是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道士也就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在《太霄琅書經》中是這樣定義道士的:「人行大道,號曰道士。」所以古代貧苦人家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許多人便去當和尚了。至少這種情況也說明了,當和尚是一條可以活下去的出路。
  • 道教常識:道士戴的帽子叫什麼?你知道都有哪幾種嗎?
    「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道士以修行為主,並以追求長生久視為修道的目標。幾千年以來,由於玄之又玄的道教思想理論,再加上修道者們大多都選擇避世修行,這就造成了普通人對道士這一群體所知甚少。
  • 從道士的衣服顏色中,看道教的顏色文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到道觀還是在外面遇的道士,他們的服裝顏色都是青色,但是在做道觀中做法事的時候,卻是黃色或其它的顏色,很多讀都會認為這是因為活動的場所不一樣,故而所穿的服裝顏色也不一樣。其實,在道士群體中,他們非常崇尚青色。因為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生命的顏色。
  • 何謂道士
    道士之稱始於漢,當時時指稱的範圍較廣,除「正一盟威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稱為道士。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際,全真道等大興,制定了道士不蓄妻、不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派道士和在家的正一派道士兩足鼎立。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道教認為若不受師,道則不降;而傳道度人,須擇出身名門、資性淳良之人。
  • 24歲出軌,34歲出名,51歲出家,吃肉喝酒,98歲活成全民女神!
    1/出家人和出家人也不一樣在中國有認知裡,「一入佛門,四大皆空」。所以,《西遊記》中好吃懶做、貪財好色的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後,唐僧就給他賜了個新名字——「八戒」。佛家所謂的八戒,即指「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 淺述唐代道教飲食養生
    道教認為;「上古之人,飲血茹毛,純一受氣,所食無滋味之爽,臟腑無煙火之毒,各遂其性,患害不生。」 上古之人生食自然食品,不生疾患。但到了後世,「神農始教,擴植五穀;鑽火變腥,以有營為,能冒寒暑,故生疾病」。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食為性命之基,但飲食不當,五味不調,食又為疾病之源,這是值得注意的。
  • 走近道教:神像面前供奉水果和鮮花都有什麼禁忌?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的宮觀是道士們修行和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同時也供奉著許多不同的神像,由於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因此各地的宮觀供奉的神仙也不盡相同。道教的神仙塑像也體現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原本是木雕或者泥塑而成的神像在經過道教複雜的裝藏、開光等道教科儀以後,具有了無邊法力的靈性。
  • 看看道教的沐浴法
    不沐浴者,故氣前來,三宮穢汙」。這是說道士在行道、誦經、登壇、啟願之前,皆須清齋沐浴,以潔淨其體,表示對神明的敬畏和尊重。這樣才能交於神明,法術才能靈驗。不沐浴者,神氣不能清爽,靈魂不能安頓。《太上靈寶人上品妙經》云:「道言,行道之日,皆當香湯沐浴。」道教對沐浴的調湯很講究,甚至要用香湯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