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與青春鬥長久。」自古以來,與青春有關的話題綿綿不絕。古人說:「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對於電影來說亦是如此。青春片是一種電影的類型,多是將青春期的焦慮、成長、叛逆等題材交融於一體的電影。隨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斬獲7億元票房,2019年《少年的你》更是以15億票房的成績拉高了青春片的標準;青春電影再次迎來創作高潮。
一、為什麼大家都來拍青春片?
(一)新鮮感
《那些年》於2012年在內地熱播,但是直到2013年《致青春》的出現,才拉開了內地新世紀青春片的序幕。從2010年的票房冠軍《阿凡達》到2011年的《變形金剛3》,再到2012年的《泰囧》,不難看出,2013年之前的票房冠軍大多是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青春片並非主流。所以,當一個新的電影類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時候,就會成功轉移大眾的視線,把觀眾從審美疲勞中拯救出來。
2013年票房過億的青春片就有三部之多(《致青春》《小時代》《小時代2》)。之後的幾年,青春片的票房水漲船高,2019年《少年的你》更是以15億票房的成績拉高了青春片的標準。
(二)時代原因
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電影可能更適合當前的生活。但青春片的橫空出世讓人耳目一新,80後用它來追憶青春,90後正在經歷青春,作為影院觀眾的中堅力量,青春片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所以也就不難理解2012年的《那些年》、2013年的《致青春》以及之後上映的《後來的我們》《少年的你》等一系列青春片為什麼會掀起一股青春片的熱潮。這些影片像是一個個驛站,可以讓人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休息片刻,追憶美好青春。
(三)老套但適用的劇情
《那些年》中,以柯景騰為首的一群男生都對班花沈佳宜有好感。柯景騰學習成績較差,被老師安排坐在沈佳宜前面,他瞧不起這種只會用功讀書的女生,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被她吸引。這部電影可以算是青春片的裡程碑,簡單卻又充滿吸引力的故事,貼合人物性格的選角,以及標準的臺灣電影的拍攝方法,將這樣一個簡單的壞學生與好學生戀愛卻又錯過的故事表現出來,加之是導演九把刀的親身經歷,拍攝出來就更有真實感,沒有過分誇大之處,讓人產生共鳴。
而在此之後由演員轉行導演的趙薇執導了電影《致青春》,講述的是18歲的少女鄭微因為一次偶然的誤會與同校師兄的室友陳孝正結為死敵,在一次又一次你來我往的鬥爭過後,歡喜冤家變成戀人。直到畢業之際,陳孝正選擇了出國,這一段愛情也無疾而終,直到多年後兩人再次相遇。
該片由辛夷塢的同名小說改編,本就具有一定的粉絲基礎。而作為青春片,這部電影在選角上也很好地滿足了觀眾對青春的期待,同時這部電影將男女主角的矛盾核心聚集在出國這個問題上。雖然這之後的部分青春片出現了雷同的劇情,不免讓人有些審美疲勞,但卻不能否認該片的劇情結構設置在當時的確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充滿新鮮感的青春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近年來青春片熱潮的催化劑。
二、青春片熱潮下劇情的普遍問題
(一)IP改編下雷同的劇情
新世紀的青春片大多改編自小說,如《致青春》由辛夷塢的同名小說改編,《小時代》系列根據郭敬明的小說改編。同一類型的小說很難避免有類似的情節出現。國產青春片從興起時就伴隨著空洞、膚淺、價值觀錯亂等評價。從電影創作的角度而言,青春片最大的問題在於主題和視野上的小格局,這是無數國產青春片無法避免的弱點,劇情的膚淺也造就了感情的空洞,給人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空洞感。叛逆、出國、三角戀……這一系列強行添加的矛盾組成了一部部國產青春片,雷同或相似的劇情難免讓觀眾產生視覺疲憊感。
(二)流量演員主演
青春片的演員多為時下最具有院線號召力的偶像演員,例如《小時代》中的楊冪、《梔子花開》中的李易峰、《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中的吳亦凡。這個追求流量的年代,流量明星可以轉換成票房的一部分,片方與流量演員可以說是互相成就。
正面案例有《小時代》系列,一眾明星的加盟的確讓這部電影的票房與同期電影相比一騎絕塵。雖然口碑與票房不成正比,但是《小時代》系列的確讓郭敬明賺得盆滿缽滿。反面案例有吳亦凡主演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這部電影不僅沒有延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輝煌,豆瓣4.2分的成績也讓吳亦凡跌進了事業的低谷。電影中的偶像更像是片方堆砌出來的豪華的道具。
(三)敘事結構與矛盾的單一
作為一部青春片,如果失了分寸可能就會淪為一部毫無營養的言情片。青春的關鍵詞並不只有愛情,更應該有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如果一部青春片顧此失彼反而顯得不倫不類了。縱觀新世紀的青春片,似乎全都以愛情故事為主題,比如2015年的電影《梔子花開》,講述的是李易峰飾演的樂隊主唱許諾和芭蕾舞專業的言蹊是一對情侶,就在言蹊即將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她的三個朋友卻意外死亡,許諾不斷地做出各種努力想讓她振作起來。
在這部電影中,男女主人公除了痴情再也沒有其他的個性,其他配角的死亡過於刻意和戲劇化,為了煽情而煽情也讓這個轉折顯得太過於生硬。這樣單薄的人物顯然也並不能支撐起一個完整且有邏輯的故事,所以這類電影的矛盾往往聚焦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糾葛上,以這樣一個單一的小矛盾支撐一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斷然是不夠的,所以導演就將矛盾不斷地戲劇化,妄圖引起觀眾的共鳴。
愛情的類型要素功能被誇大,以至於愛情成為所有矛盾的救贖和終結。但是這樣單一卻又戲劇化的矛盾反而讓受眾啼笑皆非,單一的敘事和單薄的人物加劇了受眾的審美疲勞和青春片的沒落。
三、青春片新的演變方向
(一)劇情的變化
首先是故事背景的變化。新世紀之初的電影更多是發生在大背景之下,有著厚重的歷史背景,例如王小帥的電影中,女主人公從小隨著支援建設的父母去到貴陽。這個故事中的地下舞廳、露天電影院,都是那個年代的特徵。
隨後,幾乎所有青春片的背景都是大城市和學校,比如郭敬明《小時代》中的故事發生在上海,裡面的青春紙醉金迷,從大學到工作,唯一能夠反映出時間變化的大概也只是人物衣服款式的變化。從講述大時代背景下造就的邊緣人物的故事,到如今青春片裡大都市中無病呻吟的愛情故事,難免讓受眾覺得惋惜。
其次是人物形象豐富性的轉變。喬治·貝克說:「一部戲的永久價值在於人物塑造。」電影通過劇中人物的相互關係造成一系列的因與果。隨著第六代導演登上歷史舞臺,電影不再拘泥於宏觀的大故事,而是立足於表現小人物。從電影的題材選擇來看,新銳導演們和第六代導演群體往往趨向兩個極端。
第六代導演的青春片多將題材聚焦於城市邊緣人,描繪都市邊緣群體的殘酷青春。而新銳導演們的青春片則多集中於都市主流人群乃至成功人士,他們的作品都有著強烈的個人特色和明顯的個人角度。新世紀之初,青春片裡的人物形象是極其豐富的。
而後,青春片的創作被局限在了校園裡,即使不在校園裡,電影中也一定會懷念校園,追憶逝去的青春。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是單一的。《致青春》中的陳孝正和《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中的蘇韻錦都是敏感自卑的。相似的人設和相似的故事框架所呈現出來的一定是無法讓觀眾滿意的青春片。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國產青春片在經歷了低迷之後顯然正在轉型邁向新的紀元。
(二)主題的變化
每一部電影都是導演自己思想的表達。第六代導演登上歷史舞臺之後,電影也不再背負那麼多的枷鎖,更多的是個人意志的表達。他們也不再將故事對準宏大歷史事件,更多的是關注大時代下的邊緣人物。所以說,新世紀初期的青春電影在叛逆的外殼之下包裹著強烈的人文關懷。這個時期的電影是言情與言志並存的。
中國經濟日益發展,橫空出世的新生代導演也開始探討能夠吸引受眾的新的青春電影類型,言情類青春片應運而生。新世紀的青春片大多是以愛情為主,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再添上懷舊的外殼,這就成了一部青春言情電影。但是到了近幾年,導演似乎又把鏡頭聚焦在了邊緣人物和更有深度的話題上。主題的不斷深入讓受眾感受到國產青春片的改變,也期待國產青春片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