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少年的你》放映時,電影院裡很多已過少年人都在角落裡暗自落淚,這些「中年人」將自己的柔軟短暫暴露之後,又在影院燈亮之時裹緊自己,走進暮色中渾濁的街道。
這部青春片似乎是意外的收穫到了好口碑與高票房,但在當下青春片要麼矯揉造作、要麼誇張白目的普遍「低智」與「低質」的情況下,這部影片的成功更是一種必然。
作為一部關注校園欺凌的影片,影片的放映似乎恰到好處的呼應了社會熱點。時下,兩部關於未成年的法律《中華人民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準備修訂。
與此同時,13歲少年蔡某某殺害10歲少女案一時激起千層浪,未成年犯罪的話題熱度持續增溫。
人們不禁要問,未成年人到底怎麼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到底是誰在助紂為虐?又是誰在不經意間撒下邪惡的萌芽?
關於家庭,最近擁有一個詞被頻繁提及——原生家庭。在《少年的你》中,家庭對個體的塑造顯而易見。
魏萊是一個家長眼中的乖乖女,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同時也是同學眼中仗勢欺人的魔鬼。魏萊的分裂讓人不寒而慄,她穿著整潔的校服,頂著無辜的笑臉,卻口吐惡言、欺凌弱小。
魏萊的冷漠和殘酷滋生於原生家庭,她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個精英家庭對於完美孩子的冰冷想像。因此讓她崩潰的不是自己欺凌致死的同學,而是在東窗事發之後父親長久的漠視,當魏萊在長長的階梯上懇求陳念,哭訴著父親已經一年沒有跟自己說一句話時,誰能想到她曾在派出所裡發出惡毒的詛咒……
其實家庭是每個孩子的軟肋,小北可以在審訊室沉著地應對著警察的提問,卻在警察提及母親時突然的爆發,情緒失控。就算父母曾經帶給孩子無法言說的傷痛,他們也是扎進孩子心裡拔不出的倒刺,早已融於血脈。
陳念的隱忍讓人心疼,她的母親是一個天真的幻想者,即使明知面膜是三無產品,還是幻想著可以賣掉給陳念湊學費,大大咧咧的就把孩子扔在被討債者圍攻的家。當陳念接到母親的電話,卻還強裝沒事的一幕,擊中了多少離家孩子的心。現在的年輕人太要強,即使在外面有天大的委屈,也不會讓父母察覺半分。
每個原生家庭都對個體的形塑產生巨大影響,而不知反思的父母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對於孩子來說卻猶如天塌地陷。
當我們還年少時,一切事情都很重要,一切愛人都是唯一,一切美好都值得被守護……而多少年後,我們遍體鱗傷,開始麻木,可以從容應對傷害,少年的臉也只能在夢醒時分恍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