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寶:方也大師,如果我每天走一萬步,你可知道我一生一共會走多少步?
方也大師豎起一根手指。
足寶:一億步?
方也大師搖頭,說:一步。
足寶:?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走路幾乎不用思考,就像魚兒水中遊,鳥兒天上飛一般自然。
然而走來走去,一生其實只走了一步而已;而這一步,就是在步態周期的支撐相和擺動相之間不斷輪迴。
步態是指我們行走時的姿勢。我們自己覺得很容易的行走,其實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運動過程,它要求神經系統和肌肉的高度協調,同時涉及許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腦的調節,以及感覺系統(參見:腳感,是個什麼感腳?)和運動系統的相互協調。
步態周期指行走過程中一側足跟著地至該側足跟再次著地時所經過的時間。每一個步態周期分為支撐相和擺動相兩個階段:
支撐相,相當於腳接觸地面的時間,就是一隻腳的腳跟著地到全腳著地,最後再到足尖離地前的時間,又稱為負重期。這一期大概佔60%的步態周期。
支撐相早期:
又稱跟著地期,也就是我們腳剛接觸地面時,足部主要發揮的作用是:吸收地面的衝擊力、完成著地任務(減速),保持身體平衡。
預激活與後激活
脛前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在足跟著地之前就已經激活,才能保證在著地時吸收地面衝擊力,實現軟著陸。
如果沒能成功預激活肌肉,就相當於飛機著陸的時候起落架沒能放下來。硬著陸的結果就阿彌陀佛啦!
支撐相中期:
在支撐相中期,足部更多的是起支撐和穩定的作用;一條腿支撐整個身體,整個足部處於全負重狀態。這一階段足部從「緩衝器」轉變成了「穩定器」。
支撐相末期:
又稱推進期,是支撐相的最後一個階段,足跟提起時推進期隨之開始。在推進期,為了讓足部發揮有力的槓桿作用,足部會有一定程度的外旋。當身體重心前移時,大腳趾會向上彎曲,足弓處的軟組織會變緊,足弓向下彎曲,膝蓋伸直,推進身體向前。
擺動相期
相當於腳離地的時間,又稱非負重期。在支撐相,主要是伸肌用力,比如說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小腿比目魚肌、腓腸肌等。而擺動期內多是屈肌用力,比如髂腰肌、脛前肌。
每個人的步態都是獨特的,如同人的指紋一樣,所以才有大家在《碟中諜5》的電影中看到的「步態識別」這一幕。
走快一步,走慢一步,走自己的步伐;
匆匆一生,悠悠一生,按自己的節奏。
一心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