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每一個中國人都應了解這段歷史!

2022-01-02 光明日報

  「2016東京審判與世界和平國際學術論壇」於2016年11月12日舉行。這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和人文學院承辦。

  歷時30個月,419名證人出庭作證,接受了779份宣誓證詞……東京審判規模空前,以嚴謹的司法程序和維護正義的決心,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京審判唯一健在的全程親歷者、中國檢察組翻譯兼檢察官秘書高文彬教授以95歲高齡來到會場,向來自中、美、日、英、紐西蘭等國家的學者回顧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點擊下圖,看看論壇現場學者們的觀點吧!

關於這段歷史,

你了解多少?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審判,因為我們逐漸成為保護我們文明世界不因為戰爭而走向毀滅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正義來懲罰那些已經造成並且給文明帶來巨大災難的個人,正義本身將淪為笑柄。」

  1946年6月4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長季南的開場陳詞擲地有聲。

  那一年的5月3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即世人所知的東京審判開庭。經過兩年多的審理,1948年11月12日正式宣讀判決。

  東京審判作為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審判,涉及歷史、法理、國際關係等方面複雜的爭執。是「勝者的審判」,還是「文明的審判」?在日本,一直有批判和否定東京審判的聲音,近年來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歷時30個月,28個被告的辯護律師前後人數達130餘名,有的被告如島田繁太郎的辯護律師多達8人,419名證人出庭作證,779份宣誓證詞。調查取證、開庭審理、法庭宣判……隨著對大量文獻整理研究的推進,可以愈發清晰地看到,這場清算日本戰爭罪行的最重要的司法審判,每個環節都遵循嚴謹的司法程序。

  東京大學中裡成章教授認為,東京審判體現了人類的理性、文明與進步。所謂「勝者的正義」的觀點背後,是對過去戰爭罪行反思的缺失。這種缺失也正是不少日本人至今不能真誠意識到侵略對他國造成巨大傷害的關鍵所在。

東京法庭是戰勝國成立的,東京審判是戰敗國日本被動接受的,這是事實。但東京審判適用正當程序原則,檢辯雙方權利平等,有罪無罪皆以證據為準。法官依法裁決,可有不同觀點和立場,而且庭審過程和證據等都被記錄下來,放在全世界面前接受審視。如此設計和施行,絕不是什麼『政治審判』,而是要真實記錄戰爭期間的暴行,面向未來,以最終取締侵略戰爭,達到世界秩序長治久安的目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郭岱君研究員則提出,最終為中國抗日戰爭畫上句號的不是日本投降,而是東京審判。

審判的目的不是報復,而是讓所有人記取教訓。東京審判真正的意義,不是勝者對敗者的懲罰,而是通過國際司法的方式讓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能反省戰爭,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教授認為,關於東京法庭審判的討論,看上去是歷史或法律問題,但其實它早已越過國境,影響到國際關係的走向及維護世界和平問題。

研究東京審判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東京審判為審判和懲治侵略罪行提供了重要法律遺產,實踐了通過司法正義實現和平的理念。簡單粗暴地以暴制暴不可能讓人們真正銘記戰爭的傷害,只有通過法律手段,以國際法為基礎的文明的國際秩序來抑制侵略,才能永遠銘記侵略、銘記戰爭的傷害,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這是東京審判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

  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之女、與梅小璈合編《梅汝璈東京審判文稿》的梅小侃也來到論壇現場,與不少海外東京審判研究者深入交流。

  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研究員顧若鵬(K·Barak)著有代表作《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及中國的審判》等。他說,很長一段時間內,東京審判研究在中國內地是被忽視的。關於二戰的非中文文字作品中,直到十年前,即使是在中國,梅汝璈法官及其團隊成員也幾乎不為人知。大多數研究東京審判的學者,都知道澳大利亞首席法官威廉·韋伯和美國首席檢察官約瑟夫·季南,即使是日本學者,很多也不知道在東京審判的法庭上還有一位重要的中國法官出席。

  事實上,中國的參與,是東京審判正義性的一個重要元素。作為參與東京審判的11個國家之一,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受害國,還通過東京審判行使了一個大國的權利。東京審判也是確立中國在戰後國際地位的一個體現。更重要的是,從對日審判理念的萌發,到審判進入實質籌備階段,再到組織檢察官和法官前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投入工作,以及庭上的檢控和庭後的判決,自始至終,中國都和盟國共同推動了東京審判的各個環節。

  「最近幾年,關於這段歷史的研究洪流已經開始。」顧若鵬說。日本立教大學歷史學教授粟屋憲太郎是日本東京審判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由他撰寫的《通往東京審判之路》曾引起領域內極大震動。他認為,關於東京審判有兩個研究高峰,一是在東京審判之後,一是最近。第二個研究高峰的出現與東京審判史料的大量公開有很大關係。有關國際犯罪研究的發展也推動了東京審判的研究。他同時指出,關於東京審判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慰安婦問題、大轟炸、原子彈問題、731問題等都還沒有充分研究。之後一系列國際法庭都以東京審判和紐倫堡審判為先例,這一領域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挖掘。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透露,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一直努力推動東京審判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成立於2011年的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通過對東京審判以及其他戰後B、C級審判史料的搜集、整理、編纂和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

  記者注意到,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開發的「東京審判文獻資料庫」,也在論壇上亮相。這是全球第一個通過數位化手段完整容納了東京審判的核心文獻和研究成果的資料庫,將推動國際東京審判學術研究邁進數字時代。

向隆萬(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之子)

銘記70年前那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東京審判不是勝者的審判,是文明的審判,是對人類文明的捍衛。審判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無罪推定,檢方、辯方提出證據,法官從檢方和辯方提取合理部分,在法庭上經過激烈的辯論等等。這場嚴格尊崇法理的審判,使審判結果更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因此意義重大。

  現在我國的中小學教科書裡缺少關於東京審判的內容,相關的資料和研究人員也屈指可數。我現在正在編寫一本給中學生、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看的普及東京審判的書——《沒有硝煙的戰場》,希望引起更多重視,普及相關知識。這也是我的一份責任。

高取由紀(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副教授)

一場對被告公平的審判

  東京審判是一場對被告公平的審判,東京審判所實踐的法律完全異於日本人的傳統認知;相比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的檢方冒著更高的風險嘗試尋找戰爭的原因。只有等到日本政府和人民具備「直面問題」的智慧,以及理解過去的戰爭罪行並從中吸取教訓的那一天,他們才會被亞洲鄰居重新信任。

朱文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東京審判是對暴行的文明回應

  70年前的紐倫堡和東京審判,開創了現代國際刑法的實踐。它與後來的國際法庭實踐,都促使傳統國際法上關於「個人刑事責任」「國際罪行」「特權豁免」等理論和原則發生了重大變化。回顧國際刑法的發展,紐倫堡和東京審判是國際刑法的搖籃,亞洲也屬於現代國際刑法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對國際刑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東京審判是對暴行和罪行的一種極其理性、文明並著眼於人類真正能「長治久安」的一種回應,也是為了國家與國家之間能夠實現真正的和解。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11月14日4版(曹繼軍 顏維琦 魏娜《我們為什麼要回望東京審判》)

H5製作:史薇薇 楊雪丹

本期編輯:張永群、周夢爽、王佳

相關焦點

  • 口述 高文彬:我所經歷的東京大審判
    從1946年5月3日開庭到1948年11月12日結束,由中、美、英、蘇、法等11個國家法官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歷時2年零6個月,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國際審判,又稱「東京審判」。這期間,法庭公開開庭800餘次,英文庭審記錄近5萬頁,書面證據共4300多件,判決書長達1200多頁,法庭用了整整7天才宣讀完畢。
  • 高文彬: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所犯下的罪行。民盟盟員、百歲老人高文彬,作為17名中國代表之一,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是的東京審判歷史見證人。
  • 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最後一位全程親歷者高文彬逝世:享年99歲
    他是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最後一位全程親歷者,為日本戰犯定罪發掘了至關重要的證據;同時,他也是權威法學詞典《元照英美法詞典》的編撰者之一。  他就是我國著名國際法學者、上海海事大學教授高文彬。昨天凌晨,高文彬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我這一生大概就這樣兩件事情:一是東京審判;一是大詞典。」高文彬曾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
  • 東京大審判最後一位中國代表高文彬去世,享年99歲;他曾揪出「百人斬」元兇
    高文彬的好友記得,老人時常激動地說,現在不少年輕人都不清楚,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到底犯下了多少罪行。尤其是東京審判那段歷史,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都沒有聽說過。讓一代代年輕人知道並了解那段歷史,非常的有必要。高老很願意向年輕人追憶和「還原」當年的經歷,在他看來,每一次的回憶和講述,都是對那段歷史的一次反思和紀念。
  • 99歲高文彬去世:「東京審判」最後一位全程親歷者的珍貴回憶
    從1946年5月3日開庭到1948年11月12日結束,由中、美、英、蘇、法等11個國家法官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歷時2年零6個月,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國際審判,又稱「東京審判」。這期間,法庭公開開庭800餘次,英文庭審記錄近5萬頁,書面證據共4300多件,判決書長達1200多頁,法庭用了整整7天才宣讀完畢。
  • 全新《東京審判3》你還能看到些什麼?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被美國隨軍攝影師以膠片的形式記錄了下來,這些珍貴的影像都保存在位於美國馬裡蘭州的美國國家檔案館中。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從上海交通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上海交通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購買了美國國家檔案館關於東京審判全部庭審資料。全部庭審資料包括近10個T的高清庭審素材,數百張數碼掃描高清照片以及近30G的英文原版庭審記錄(50000頁PDF掃描件)。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歷史素材庫。新一季的《東京審判3》將以高清影像的形式呈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 東京審判:大多數日本甲級戰犯為何能逃脫死罪?
    作者:鍾一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損失最重的戰爭。它對整個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那麼發起戰爭的侵略者們理應受到嚴厲的懲罰。同盟國分別在歐洲和日本進行了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
  • 揭秘∣東京審判紀實
    根據網絡資料整理東京審判是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
  • 董子云評《審判王后》︱被斷頭的瑪麗與被審判的歷史
    作者以共同的體驗為出發點,以一個女人、一個經歷審判的女人和母親為主線,展開了他的「歷史尋寶」,用一系列異質且難免有過篡改的敘述重構了一場審判。可以說,這是一部帶有感性的歷史,一部有血有肉的歷史。作者避開了意識形態爭議,描繪了一個個原本不相干的人,講述了他們如何因為大革命,最後坐到了同一個法庭上。
  • 東京審判之謎:28名甲級戰犯是如何選定的?
    因此,到了1946年開春,檢察處對於所有在押的甲級戰犯們的歷史、地位和罪行已經摸出了一個初步輪廓,對於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也有了一個大體上的了解。他們此時所掌握的材料勉強夠初步草擬起訴書之用。但是在草擬起訴書之前,有一個先決問題,那便是:在這許多在押的甲級戰犯之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哪些人應該首先作為被告起訴,提請法庭列為第一案去審理?顯然,把全體在押戰犯都包括在一個案件中去起訴受審是不適宜的。那時正在開庭的紐倫堡國際法庭,其受審的被告德國首要戰犯也不過二十二人;而紐倫堡所審理的案情比東京法庭將審理的卻簡單得多,犯罪的年代也短一些。
  • 在東吳法學院原址追思這裡走出來的校友——東京審判全程親歷者...
    此前一天晚上,東京審判親歷者高文彬先生的追思會在他的母校東吳法學院原址(今崑山路146號)舉行。這場追思會由東吳大學、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法學分會,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上海財經大學黨委統戰部共同發起,現場聚集了多位教授、學生、法律工作者,深切緬懷這位對中華民族作出了突出歷史貢獻的老人。
  • 中國人最愛去東京哪裡玩?中國人最愛五大東京景點排行榜
    首先是具有歷史性及特色建築的原宿車站,來到車站外頭,很難不被其鐘樓的外觀給吸引,根據日本交友社發行的「鐵道迷 」雜誌指出,原宿車站建立於公元1924年,將近百年的歷史,但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2020年東京奧運龐大人潮,目前正在擬定拆遷及改建的討論案中,還沒到訪過的旅人們,一定要把握在奧運前的機會,快來一窺原宿車站迷人的完整模樣。
  • 一個揭發歷史的花季女孩
    一個女孩敢於揭發歷史,並且叫世界人們了解那段現無人知的歷史,更有甚者怕歷史真相公布使用恐嚇威脅一個花季少女,一個花季少女是怎樣完成這一世界矚目的書籍其艱難,可想而知事跡多莫偉大她叫張純如,一位如天使般美國華裔女孩,1968年,出生在新澤西,父母給她起名「純如」,取自《論語》:「從之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城,展開了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滅絕人性,震驚世界。南京哭牆上,遇難者名單刺目。一筆一划刻劃下血色痕跡,深深銘刻著這段灰色的回憶。警鐘哀哀,聲聲泣血。
  • 受聘翻譯兼秘書,最後一位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者高文彬去世
    法庭上全部使用英語,擺在高文彬面前最急迫的任務是大量的翻譯工作和整理文檔,他都通宵達旦完成了各項工作。東京審判歷時924天,因其案情龐大、複雜及證人、證據之多,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一場審判。在中方代表的審判環節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一個接著一個。
  • 九一八事變89年| 6部國產電影了解戰爭、人性和歷史
    九一八事變89年| 6部國產電影了解戰爭、人性和歷史 秦志 2020-09-18 10:31 來源:澎湃新聞
  • 視頻|挖掘獨家影像文獻《亞太戰爭審判》即將開播
    該系列紀錄片以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為學術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為合作單位,圍繞海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挖掘獨家罕見歷史影像、文獻、證據,通過在世界各地的實地拍攝和採訪,首次向世人揭開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為響應習總書記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亞太戰爭審判》用平和、理性的國際視角講述歷史,反觀當下,旨在呼籲人類珍視和平,攜手世界走向未來。
  • 最後一位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者高文彬去世,享年99歲
    這篇文章只是老人傳奇一生的一個片段,但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在從淞滬戰場向南京進攻的途中,兩名日本軍官展開了一場「百人斬殺人競賽」,以先殺滿百人者為勝。到攻入南京時,兩人一個殺了105名中國人,另一個則殺了106人。這兩個殺人狂魔,一個叫向井敏明,一個叫野田毅。當時的日本媒體對這場「競賽」大肆宣揚,並留下了一張著名的合影。
  • 《審判之眼:死神的遺言》新角色公布 東京地檢署的女檢察官
    《審判之眼:死神的遺言》新角色公布 東京地檢署的女檢察官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