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迎合社會風尚的審美有哪些文化意蘊?

2020-11-09 女子生活簡史




提及歷史上能引領時尚潮流和審美的朝代,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反應浮現出的便是盛世的大唐。

但其實,除了唐以外,宋朝的繁榮與美也並不輸於大唐,只是它的光芒被盛唐遮掩太多。

與唐不同的是,宋是一個低調而又奢華的朝代,它的輝煌歷史和獨特的時代風貌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

尤其宋代女性的生活、思想和審美。

清雅的服飾、質樸的妝容、纖細的身型,都將女性審美推向了保守、自然、簡樸的時尚新風向。

而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和價值體系對後世的女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纖細的身姿,淡雅的服飾‍

宋時女子審美的最大改變是身材體態上的變化,與唐相反,整個宋代的審美開始由豐腴轉向纖瘦骨感。

和現代有些許相似,纖弱、小巧、玲瓏的身材體態幾乎是當時每個女子的追求。

所以,在這樣審美需求的時代背景下,女子的服飾也出現了種種新的變化,一改唐代女子服飾寬鬆肥大的特點,以窄、瘦、長、奇為主。

最典型的是不論宮廷權貴,還是普通百姓家,每個女子都會穿的褙子。

褙子的裙擺修長,其樣式簡單而不繁複,自然垂直到腳面,同時袖子又做加長處理,所以,穿衣之人會給人感覺身材瘦長苗條。


在展現宋朝風貌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就十分還原宋時女子服飾的這一特點。

我們看到,劇中的女子都是身著抹胸式對襟的窄袖衫襦,並將腰線提到胸部以下腰部以上,然後再在外面套上窄袖的褙子。

所以,無論是明蘭還是如蘭,都給觀眾一種身材嬌小玲瓏的視覺感,這就是宋時女子的審美。


而宋代女子追求纖細身材的審美,在宋代的詩詞中也有所體現。

如,"墨綠衫兒窄窄裁",意思就是女子衣裙的剪裁要合體、細瘦,其中"窄"字也是對女子身材纖弱的描繪;再如,"窄羅衫子薄羅裙",也是對女子身著窄小衣衫的描繪。


此外,宋代女性也追求「素」、「雅」的審美觀念。

這點在她們的服飾上同樣也多有體現,比如她們的服飾並不會像唐朝那樣採用大紅大綠,色彩靚麗的布料,而是強調本色,多用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清淡、質樸的顏色。

質樸的妝容、自然淡雅之美‍

如果說宋時女子對纖瘦身材和保守思想的審美追求體現在服飾上,那麼,她們對於「平淡自然」之美的追求,則更多的體現在妝容之上。


根據存世的宋代女子畫像來看,宋代女性的妝容用色十分清新,妝容風格也十分素雅,整個妝面都偏向於收斂和含蓄。

女子大多出席重要場合時,喜歡畫上"三白妝",就是將額頭、鼻梁和下巴塗白粉,然後在面靨上塗有黃色或金色的之分,追求的是一種"薄施朱色,面帶微紅"的素雅妝容。

有時甚至除了用鉛粉美白外,不再用其他化妝品修飾面容,和現代女子的裸妝、自然妝有些異曲同工。


不過,宋時女子雖然喜歡淡雅自然的妝容,卻從不失精緻。

在整個妝容中,她們最重視也極為講究的就是畫眉和點朱唇。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這句宋詞就是當時的文人描寫女子以墨代替黛畫眉的場景。


而她們對於點紅唇的熱愛程度也並不亞於現代女子對於口紅的執著,並且還熱衷於創造多種化唇方式。

這些女子活動在宋詞中同樣可以尋得蛛絲馬跡,比如宋詞就有像「好個人兒,深點唇兒淡抹腮」、「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等詩句的描寫。

端秀的髮式,簪花的氣質

再則,宋時女子也追求氣質之美,為了凸顯氣質,她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簪花。

在當時有一種十分流行的髮髻叫做朝天髻,為了修飾這種高挑的髮髻,達官顯貴人家的女子通常會用珍珠等髮飾做修飾。


但是,由於皇室崇尚簡樸,並有明文規定,所以女子們將貴重的金銀首飾換成了簪花。

有時她們會將應季的新鮮花朵插在髮髻上,人如花嬌正是她們認為的女子氣質之美。

而且她們所插的鮮花也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同。比如,春天會簪牡丹、芍藥,夏天簪石榴花、梔子花,秋天簪菊花、秋葵,冬天則簪梅花。


袖珍小足,思想的禁錮‍

除此以外,宋代還有一項審美風向影響了女子數千年。不過,這項審美對女子而言可謂是一種摧殘。

因受"程朱理學"影響,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女子在宋朝時地位再次被弱化,於是誕生的三綱五常思想也自然而然將重心放到了她們身上。

男尊女卑的社會價值觀念導致了女性要以男性價值觀為核心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並迎合男性的審美要求,所以為了限定女子的行為規範,原本原誕生於五代的"纏足"在宋代開始風靡。

對於女性雙足的審美要求也轉變為以小為美,自此所謂的"三寸金蓮"再次現世。

而"女性"纏足"後因為行動上的不便,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女子,她們的生活重心也就此只在庭院宮牆之內。

所以,"纏足"明面上是裹住了女子的身體,其實是裹住了女子的心。

這一舉動其實是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禁錮,而這一陋習直至民國時期才被摒棄。

歷史審美是一面鏡子‍

不論是宋朝還是現代,其實審美風向都是社會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載體。


宋代女性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形成的纖細身型、清雅服飾、質樸妝容、端秀髮式、秀珍足型等審美風格,更是宋代整個社會文化內涵的映射。

所以,宋代女性的形象就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了"宋代的審美文化"和"宋代歷史"的種種情況。

而這面鏡子對於現代女子的審美和時尚發展潮流而言,不論好壞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和濃重一筆。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宋代服飾以古樸自然為尚的審美特徵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起伏迴旋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宋代女子好眉妝,「素臉紅眉」很時尚,帶你領略宋代修眉新風尚
    到了宋代,經過歷史中的長時間發展,這一眉妝自然也得到改良並收穫了極廣的受眾,在許多名人雅士的詩句中都曾有過對遠山眉的描寫。 晏殊在《訴衷情》中就有過這樣的詩句:「露蓮雙臉遠山眉,偏與淡妝宜。」黃庭堅在其詩作《南歌子》中也有著:「秋浦橫波翠,春窗遠岫眉」的感嘆。
  • 璀璨的宋代文化: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這種現實成功的的案例對於社會風氣的引導無疑是巨大的,所以在宋代,只要是小康之家,基本上都會讓其子弟讀書從而考取科名,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雖然每次只有少部分人會鯉魚躍龍門,但在這種風氣引導下,整個社會讀書人的數量大大增加了,量變成就質變,整個社會文化素質得到大大的提高。
  • 《西遊記》女性形象的多重意蘊是什麼?不僅是宗教,還有審美
    作者通過各類女性大膽質樸的言行賦予了小說新的意義,倡導人們「保持本心」,對人類的本能給予寬容及理解,體現人類關心弱勢群體的人生訴求,同情弱者的社會理念,表明人類應具有的社會維護與理性選擇,具有普泛性。 《西遊記》女性形象的宗教意蘊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西遊記》的背後擁有著十分豐富且深刻的文化意蘊。
  • 宋代服飾圖案藝術風格淺析
    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圖案來說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新思想文化與新意識觀念的衝擊而更新拓展,它的內涵是歷史長期積澱的結果,是時代所特有的,也是時代靈魂之所在。中國宋代服飾圖案就深受該歷史時期中國哲學思想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在宋代,隨著儒家理學觀念的深入,倡導社會與自然「天人合一」至美境界的和諧之美成為當時一種人文觀念的主流意識。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從上層貴族到市井百姓,無論是皇帝、士大夫,抑或是平民,有宋以來,茶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在茶的流變中可見宋朝的時代精神,宋徽宗所謂「盛世之清尚」正是茶的文人屬性登峰造極的體現。茶飲如何成為審美?這樣的審美又對應著怎樣的社會生活?盛世如何「清尚」?器如何顯現「道」?要回答這些問題,張海嵐首先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的現場。
  • 從仕女畫看唐代社會審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盛唐之後,以胖為美女性成為社會的主流風尚,這種風尚一直延續到五代和遼早期,並在大量的繪畫作品中反映出來。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揮扇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等。下文主要從仕女畫風格入手,分析唐代審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 設計的母體是文化,宋代美意識—畢瀛皇講設計
    設計的母體是文化,文化的土壤需要社會意識形態的沉靜、內省。浮躁的社會、浮華的人心只能營造出最為淺薄的消費形態,即使是最基礎的性價比,也是粗陋、低劣甚至是掩耳盜鈴式的欺騙與自嗨。由設計為軸心的消費文化的缺位,必定會造成全民群體性的以醜為美的審美低智化。
  • 明清新風尚,為何喜歡收藏鏡子?其實藏的是內涵和快樂
    「鏡子」這個東西,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作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它的製作工藝和製作水平,反映了歷朝歷代的科技狀況和審美情趣,如果想要了解人們的「日常生活」,那麼在討論的時候,就絕對離不開鏡子;另一方面,從漢代的「見日之光,長不相忘」銅鏡開始,鏡子上豐富的銘文和裝飾,也一直作為反映當時社會狀況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被後世的金石學家們所看重。
  • 宋代服飾為什麼崇尚簡潔淡雅
    其形成原因,除宋統治者提倡服飾簡樸、潔靜外,與宋代文人階層的形成也有很大關係,文人的審美理念主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標準,並非傳統觀點認為的受理學的影響。       唐、宋相繼,但服飾面貌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唐代雍容華貴、張揚開放,宋代服飾式樣簡潔、樸素淡雅。
  • 文人思想與身心的花園——宋代私家園林,有什麼文人化特徵?
    1.文人社會地位提高——宋代園林迅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文人化是兩宋文化發展的特點,宋朝時期社會思想重文輕武,文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讀書風氣盛行,社會中知識分子數量明顯增加,科舉制度得到傳承與完善,科舉入仕使得朝中湧現出一大批文官,私家園林的建設在古代中國往往都是一些貴族所擁有的
  • 宋代冠飾:內斂獨特的女子裝飾品,一個時代文化經濟的縮影
    宋代強調以文治國,所以文人士大夫都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整個社會有著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這直接促使了宋代社會淡雅雋秀的藝術氣質的形成。士大夫所受的文化薰陶自然而然提高了他們的審美力度,而女為悅己者容,男子的審美不俗,女性的冠飾變化自然隨之發生改變,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宋代女性冠飾多端莊雅致,而秀美之外又不缺情趣和風雅。
  • 包裝設計公司今日分享習俗文化對於審美的意義
    那麼習俗文化到底對於包裝有哪些運用和影響呢?今天讓我們探討一下。習俗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沉澱下來並流傳至今的財富。它反映了傳統社會的民俗風貌。習俗文化的審美特徵幾種在一個俗字上,通常會被理解為:風俗、民俗等等這些詞。對於習俗文化的審美特性也會受到民族文化審美特徵的制約而具有穩定性。
  • 從宋代龍泉窯瓷器造型演變,收藏瓷器中探詢宋代審美的演變原因
    從宋代龍泉窯瓷器造型演變,收藏瓷器中探詢宋代審美的演變原因。,但是我們收藏更是為了尊重歷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件瓷器可以看到宋人開始對器型嘗試著改變,但是貫耳還是沒有去掉,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這就是瓷器演變的痕跡,只有觀察宋代多種器型才能感覺到古代工匠才燒造瓷器中嘗試著審美的創新和時代審美的思想。
  • 【收藏】貫通中西,引領審美!看中國外銷瓷「乘風破浪」
    它們漂洋過海、乘風破浪,完成了東西方交融的 「文化大循環」,這就是中國外銷瓷。別小看一件白色瓷器,它光滑如鏡,在陽光下隱約透出如玉的光澤,卻可以堪稱人類貿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商品」。它是商品、日用品和藝術品三者的結合體,記錄了發軔於16世紀的全球化進程中多重面向的衝擊,從家居裝飾和餐飲文化的演變,到藝術設計和審美風尚的引領,甚至反映著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
  • 宋代音樂的繁榮,宮廷樂、市井文化相互融合
    宋太祖以文立國,重用文臣,推崇儒學,廣開科舉,這也就推動了全民對於文化需求的發展,也就形成了市民階級的文化需求,百姓對音樂文化的需要應運而生,有需求就會產生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市井文化會在宋代得到大發展的原因了。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中國人的山水審美意識
    換言之,這時的人們開始以一種趣凡脫俗的虎靜的心胸面對山山水水,欣賞領略山水之美,進入了中國美學史上真正意義的山水審美階段。愛好林數、縱情山水成為時人風尚,「窮諸名山,泛滄海「,「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大詩人謝靈運無論在朝在野,都肆意邀遊。尋山陟嶺,必造南峻;巖障千重,莫不備盡。
  • 「雅」的審美範式與價值重構 ——兼論民間手工藝的價值評判
    「俗」在先秦時期已經具有多個層面的內涵,它根植於普通民眾的思想意識之中,傳播廣泛,顯現於民眾的日常言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屬於低等文化的範疇。因此,雅與俗是互相對立的,「雅」產生於對「俗」的背離。人類文明進步愈大,文化層次愈高,知識修養積累得愈豐厚,雅俗的差異就愈明顯②。雅與文人、士大夫等意識與審美理想是不可分割的,俗與普通民眾的風尚習慣緊密相連。
  • 官服文化: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明朝官服的文化意蘊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發展?明朝官服的制定,前後歷經了數十年。這些圖案紋樣又具有哪些文化意蘊?上面提到,文官補子圖案:一品為仙鶴,二品錦雞……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九品海馬。
  • 宋代裝飾文化:細眉淡妝,櫻桃嘴總是適合
    宋代婦女不僅喜歡高髻,還喜歡戴高冠和長梳子。除了抬起髮髻,發冠也繼續向高處延伸,同樣,梳子也傾向於大而長,在宋仁宗時期,宮殿裡出現了一把2英尺2英寸的白色角梳子,為此,任宗皇帝下令禁止那些有三英尺高的圓麵包和一英尺兩英寸大的白色梳子的人。即使存在明文禁順序,也不能完全有效,宋朝的婦女總是偏愛高高的髮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