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歷史上能引領時尚潮流和審美的朝代,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反應浮現出的便是盛世的大唐。
但其實,除了唐以外,宋朝的繁榮與美也並不輸於大唐,只是它的光芒被盛唐遮掩太多。
與唐不同的是,宋是一個低調而又奢華的朝代,它的輝煌歷史和獨特的時代風貌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
尤其宋代女性的生活、思想和審美。
清雅的服飾、質樸的妝容、纖細的身型,都將女性審美推向了保守、自然、簡樸的時尚新風向。
而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和價值體系對後世的女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時女子審美的最大改變是身材體態上的變化,與唐相反,整個宋代的審美開始由豐腴轉向纖瘦骨感。
和現代有些許相似,纖弱、小巧、玲瓏的身材體態幾乎是當時每個女子的追求。
所以,在這樣審美需求的時代背景下,女子的服飾也出現了種種新的變化,一改唐代女子服飾寬鬆肥大的特點,以窄、瘦、長、奇為主。
最典型的是不論宮廷權貴,還是普通百姓家,每個女子都會穿的褙子。
褙子的裙擺修長,其樣式簡單而不繁複,自然垂直到腳面,同時袖子又做加長處理,所以,穿衣之人會給人感覺身材瘦長苗條。
在展現宋朝風貌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就十分還原宋時女子服飾的這一特點。
我們看到,劇中的女子都是身著抹胸式對襟的窄袖衫襦,並將腰線提到胸部以下腰部以上,然後再在外面套上窄袖的褙子。
所以,無論是明蘭還是如蘭,都給觀眾一種身材嬌小玲瓏的視覺感,這就是宋時女子的審美。
而宋代女子追求纖細身材的審美,在宋代的詩詞中也有所體現。
如,"墨綠衫兒窄窄裁",意思就是女子衣裙的剪裁要合體、細瘦,其中"窄"字也是對女子身材纖弱的描繪;再如,"窄羅衫子薄羅裙",也是對女子身著窄小衣衫的描繪。
此外,宋代女性也追求「素」、「雅」的審美觀念。
這點在她們的服飾上同樣也多有體現,比如她們的服飾並不會像唐朝那樣採用大紅大綠,色彩靚麗的布料,而是強調本色,多用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清淡、質樸的顏色。
如果說宋時女子對纖瘦身材和保守思想的審美追求體現在服飾上,那麼,她們對於「平淡自然」之美的追求,則更多的體現在妝容之上。
根據存世的宋代女子畫像來看,宋代女性的妝容用色十分清新,妝容風格也十分素雅,整個妝面都偏向於收斂和含蓄。
女子大多出席重要場合時,喜歡畫上"三白妝",就是將額頭、鼻梁和下巴塗白粉,然後在面靨上塗有黃色或金色的之分,追求的是一種"薄施朱色,面帶微紅"的素雅妝容。
有時甚至除了用鉛粉美白外,不再用其他化妝品修飾面容,和現代女子的裸妝、自然妝有些異曲同工。
不過,宋時女子雖然喜歡淡雅自然的妝容,卻從不失精緻。
在整個妝容中,她們最重視也極為講究的就是畫眉和點朱唇。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這句宋詞就是當時的文人描寫女子以墨代替黛畫眉的場景。
而她們對於點紅唇的熱愛程度也並不亞於現代女子對於口紅的執著,並且還熱衷於創造多種化唇方式。
這些女子活動在宋詞中同樣可以尋得蛛絲馬跡,比如宋詞就有像「好個人兒,深點唇兒淡抹腮」、「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等詩句的描寫。
再則,宋時女子也追求氣質之美,為了凸顯氣質,她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簪花。
在當時有一種十分流行的髮髻叫做朝天髻,為了修飾這種高挑的髮髻,達官顯貴人家的女子通常會用珍珠等髮飾做修飾。
但是,由於皇室崇尚簡樸,並有明文規定,所以女子們將貴重的金銀首飾換成了簪花。
有時她們會將應季的新鮮花朵插在髮髻上,人如花嬌正是她們認為的女子氣質之美。
而且她們所插的鮮花也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同。比如,春天會簪牡丹、芍藥,夏天簪石榴花、梔子花,秋天簪菊花、秋葵,冬天則簪梅花。
除此以外,宋代還有一項審美風向影響了女子數千年。不過,這項審美對女子而言可謂是一種摧殘。
因受"程朱理學"影響,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女子在宋朝時地位再次被弱化,於是誕生的三綱五常思想也自然而然將重心放到了她們身上。
男尊女卑的社會價值觀念導致了女性要以男性價值觀為核心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並迎合男性的審美要求,所以為了限定女子的行為規範,原本原誕生於五代的"纏足"在宋代開始風靡。
對於女性雙足的審美要求也轉變為以小為美,自此所謂的"三寸金蓮"再次現世。
而"女性"纏足"後因為行動上的不便,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女子,她們的生活重心也就此只在庭院宮牆之內。
所以,"纏足"明面上是裹住了女子的身體,其實是裹住了女子的心。
這一舉動其實是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禁錮,而這一陋習直至民國時期才被摒棄。
不論是宋朝還是現代,其實審美風向都是社會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載體。
宋代女性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形成的纖細身型、清雅服飾、質樸妝容、端秀髮式、秀珍足型等審美風格,更是宋代整個社會文化內涵的映射。
所以,宋代女性的形象就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了"宋代的審美文化"和"宋代歷史"的種種情況。
而這面鏡子對於現代女子的審美和時尚發展潮流而言,不論好壞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和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