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服文化: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明朝官服的文化意蘊

2020-12-12 讀書文史

服飾,從最早作為保暖禦寒的遮蔽物,到逐漸演變為社交禮儀的裝飾物,它標誌著人類文明的又一大進步。

最近,古裝歷史劇《大明風華》的熱播,掀起了一陣熱議,其中,人物的服飾穿搭尤受爭議。

整體上看,《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的人物服飾穿配精美華麗,無論是從衣裳、面料、剪裁,還是從腰帶、紐扣以及鳳冠頭飾等來看,都足於看出服飾的精緻講究。

《大明風華》劇照

不過,雖然如此,還是被指出服化道不夠嚴謹,服飾錯誤多,與歷史不符等問題。

那麼,歷史上的明朝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從明朝的官服(補服)入手,來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

一、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

早在古代,人們就非常重視服飾的禮儀交際作用,如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 曰:「天帝獨欲召我!』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官服的出現,更是充分地說明了這點。

官服,最早發展於商周時期,隨後歷經秦、魏晉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直至明清時期,逐漸趨於完善,尤其是明朝時期,官服制度達到了最完備與最繁縟的地步。

明朝官服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為了維護統治,朱元璋提出了出「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衣冠理念,並對官服制度作出了更為詳細的要求和規定。

這點在我們前面寫到的明朝服飾的演變發展中提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看。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發展?

明朝官服的制定,前後歷經了數十年。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 ( bái xián),六品鷺鷥( lù sī),七品鸂鶒( xī chì),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 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 xiè zhì)。」

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官服樣式相當繁複,多樣,且文武官員的官服,均設有動物的圖案。

註:「補子」,指補綴在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上的一塊織物,這是明清官服制度的一個顯著特色。

《大明風華》劇照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官服補子最早起源於唐朝,武則天在位時,為了賜賞百官,特意在服飾上繡上不同的錦紋,上面包括文字及禽獸圖案。到了明朝時期,逐漸發展為補子樣式,文字被圖案所取代,最後只留下了圖案內容。

▲補子最大的特色:

文官與武官的補子圖案不同,文官補子上的圖案為飛禽,武官補子上的圖案為猛獸,即「文禽武獸」。為此,人們用「衣冠禽獸」來形容這種服飾穿著。

二、那麼,官服上為何要繡補子圖案紋樣呢?

1.古人用飛禽走獸圖案作為紋飾的歷史由來已久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華夏民族不斷創造和豐富自己的文化,圖騰文化便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

早在很久以前,華夏民族的祖先就習慣於將飛禽走獸等圖案紋在器物、飾品上。比如,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鳥獸紋銅鏡,上面就雕飾有鹿和鳥形的花紋。

鳥獸紋銅鏡

之所以將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紋飾在器物、服飾等上面,這其中體現了古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神靈的崇拜、信仰。

在過去,社會生產力低,人們的生存環境比較艱苦,先民們為了祈求平安、吉祥,將美好的願望寄予在圖騰、鳥獸圖紋等上面。所以,上面提到的「衣冠禽獸」並非貶義詞,而是有著崇高、美好的意味。

2、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禮制」觀念

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以「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此基礎上,服飾也被賦予了政治功能,被用作鞏固統治,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

根據考證,我國的冠服制度,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按照 《周禮》規定,舉行祭祀大典或朝會時,帝王和百官必須衣著弁服或冕服,具體的穿戴視不同身份、等級而有所差異。之後,隨著朝代的更替,時代的發展,冠服制度不斷改革和完善,並漸漸固化成為了封建君主專制的一種政治手段。

《明史》記載:「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製禮以辨貴賤,明等威」。

從中足於看出服飾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方面的重要性。而明朝官員官服上的補子,即前胸與後背的章補紋飾就是用以區別官品等級的重要標誌。

三、文武官員的補子圖案為何不同?這些圖案紋樣又具有哪些文化意蘊?

上面提到,文官補子圖案:一品為仙鶴,二品錦雞……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九品海馬。

不同品級文武官的補子圖案

從圖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武官員的官服,其各自的補子圖案紋樣與其身份、個性是相符的。

我們都知道,文官一般都比較溫文爾雅、擅長「弄文舞墨」,官服補子上繡飛禽圖案紋樣,凸顯文官的儒雅靈秀之氣。而武官一般都比較勇猛彪悍,擅長舞槍弄棒,官服補子上繡猛獸圖案紋樣,凸顯武官的陽剛威武之氣

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官員,其官服圖案紋飾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但是總的來說,均寓意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和寄託。

下面,我們從文武官補子圖案中各取兩個例子來說明。

1.文官官服的補子圖案

①仙鶴

《詩經·小雅》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答賈支使寄鶴》道「瑞羽奇姿踉蹌形,稱為仙馭過青冥」,這些都是古人們對仙鶴的美好描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仙鶴有長壽、吉祥、高雅的意蘊,被視為高級的文禽,其地位僅次於皇家專用的龍鳳紋飾,有 「一鳥之下、萬鳥之上」的美譽。一品文官的補服繡仙鶴圖案,象徵著高官、吉祥與尊貴

仙鶴圖案紋樣

②錦雞

錦雞(也稱為「金雞」),雉科動物當中最為華麗的一種類型。宋徽宗在《芙蓉錦雞圖》當中,曾借雞宣揚人的五種道德品性,包括仁慈、守信、英武、勇敢、有文化等

《芙蓉錦雞圖》

《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即是此意。

二品文官的補服繡上錦雞圖案,象徵著五種美好的品性,而這些道德品行正是君主對臣子的最基本的禮儀和職業素質要求。

2.武官官服的補子圖案

①獅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獅子一直被視為吉祥神獸。比如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以獅子為原型;又如達官貴族大門前安放的石墩,也是獅子;再如中國古建築屋簷上雕刻鑲嵌的也是獅子等神獸。

中國人認為,獅子是保護神,是智慧的化身,權力的象徵。另外,獅子還與「太師」等諧意,有高升、高位等意思。此外,獅子,百獸之王,具有勇猛的特性。

明沉德符《野獲編補遺·兵部·武弁僭服》:「今武弁所衣繡胸,不循欽定品級,概服獅子。」

將獅子圖案紋樣繡在官服上,表現了武官的英勇無畏與威嚴等個性特徵。

獅子圖案紋樣

②犀牛

犀牛,食草動物,古人認為,犀牛是一種吉祥如意的動物。杜甫曾在《石犀行》中寫道:「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根據史料記載,當年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曾雕刻五尊石犀用以鎮水。可見,在古人心中犀牛是一種吉祥之物。

此外,犀牛體型龐大,皮糙肉厚,毛被稀少而硬,且帶有尖銳的犀牛角,其皮可作鎧甲,牛角可作兵器。武官八品飾犀,表達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寄託,即希望武官能像犀牛一樣,既有靈性柔和的一面,又有犀利強韌的一面。

犀牛圖案紋樣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幾種補子圖案紋樣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動物的圖案紋樣,它們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評價

總而言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服飾一直帶有政治色彩。明朝時期,統治者更是重視服飾的政治功能,從官服的裝飾、圖案以及顏色和穿搭等均做出了細緻、嚴格的要求。

「補子」,一塊小小的織物,既有審美功能,又體現了政治功能。在官服「補子」上紋飾飛禽走獸等動物來區分官員的身份,通過「祥禽瑞獸」的圖案紋樣來表達美好的心願,祈求吉祥如意,彰顯謹嚴有序的等級對位關係,其所體現的正是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宗法等級制度及思想體系。

參考資料:《明會典》、《中國傳統寓意圖像》、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袁傑英《中國歷代服飾史 》 、 華梅《中國服裝史》等

相關焦點

  • 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官服的文化意蘊
    上繡水藻粉米黻(青灰色「亞」形紋樣),黼(黑灰色斧形紋樣),這四種紋飾合稱「四章」,加衣部八章,合稱「十二章」。其含義為:日、月、星辰表示光輝,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表示文麗宗彝表示忠孝,藻表示潔淨,火表示光明,粉米表示滋養,黻表示明辨,黼表示決斷。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明朝的官服圖案是從古至今、第一個敢將飛禽瑞獸視為官員品階代表的朝代。他們用服飾上的禽獸來看職位高低與官職所擔任的職務。《左傳》上記載過,東夷族以前就有這個習慣:把禽獸印在衣服上,以此來區分職別。那只是小規模的興起,而大規模的應用,則始於明朝。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官服制度伴隨著階級分化而誕生,從奴隸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雖然朝代更迭不斷,但官服制度作為區分等級和階層的重要工具,卻始終得到發展和傳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
  • 「清朝官服」上,為什麼喜歡繡上「禽獸」?學問大了,看完漲知識
    大家可能會對清朝宮廷劇中,文武百官官服上面的圖案感到好奇,這些「花裡胡哨」的圖案都代表什麼呢?不同品階的官服又有什麼不同呢?其實官服上繡的這些圖案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補子」。透過清代補子的紋樣,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社會的文化。清代補子不是單一的區別官階大小的符號,而是具有豐富藝術內涵的美術作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也是滿漢文化融合的最好例證。清朝在官服制度上是對明朝的一種改制和繼承,雖然廢除了明代的服飾制度,帶有滿族服飾的特色,但是在很多方面還是沿襲了前代,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官服上的補子。
  •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聽起來並不好聽,翻閱辭海和成語詞典,這個詞幾乎都是相當難聽的貶義,但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在古代,原來是個相當中聽的褒義詞?其來源出自明代官員的官服,根據明朝的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的是禽,武官官服繪獸,根據官職的品級大小,所有禽獸各不相同,衣冠禽獸正是由此得來,其中有令人羨慕的味道。清朝的官服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明朝,除了少數官服上的圖案改動之外,其餘沒有太大的改變,比如說明朝和清朝文官二品的官服上的圖案都是錦雞。
  • 電影中的殭屍們,為什麼穿得都是清朝官服?
    至此,武后以袍紋定品,將官服顏色圖案與官員品級相關聯。到明朝,中央集權極大強化,對服色和圖案進行極為嚴格的規定,這才產生了我們現在熟悉的補服。左清朝官員畫像 右明朝官員畫像明代補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 ,胸背各一 ,表示品級 。文官的補子用禽 ,武官用獸,各分九等。(這也是「衣冠禽獸」一詞的來源。)
  • 清代官服補子圖案
    補服是一種飾有官位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圖案主要縫綴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上,正因有了這樣的補子,才稱補服。
  • 古代「官服」大賽,你更喜歡哪朝的官服?
    服裝不僅能代表一個地區的氣候飲食;也能代表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更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就拿我們現在在不同的場合也要選擇不同的穿著服裝。我們古代的先人老祖門的服裝也時髦的狠呢,那麼今天一起來享受各朝代的官服的「時裝表演」。
  • 唐宋明清時期:官服的出現就是等級的劃分
    2.等級不同,圖案也會不同在官服上用來區分等級的不單單只有顏色一個區分,唐朝在官服上的圖案,也代表著不同等級,同時不同袍服的質地、花紋、圖案都會有區別。例如在唐朝七品以上的官員則繡有花紋綾、五品以上官服袍服的紋飾團則是、雕、魚、鷹花草等圖案,諸王繡有盤龍和鹿的紋樣,宰相則是鳳池、尚書繡的是雁、左右將領繡的則是麒麟。圖案和顏色一樣,都是不能隨意進行篡改的,只能繡有符合自己身份的圖案。
  • 「衣服有制,宮室有度」,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有何象徵意義?
    《明會典》中就有記載,說明朝官服上的補子,有明確規定:「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二品仙鶴錦雞,武官一品二品獅子。」在明朝,資本主義剛好處於萌芽時期,很多手工作坊開始有了資本主義的色彩。官服上補子上圖案花紋的設計和寓意明代官員的補子,意味著官員的等級和身份,是官場中重要的等級標誌,所以上面無論是材質還是繡工都極為重要。明代官服上的補子都是對稱的,前胸一片後背一片,一般是40到50釐米的方形布片。
  • 我國歷代官服一覽, 漢朝最霸氣, 清朝最繁雜
    我們就通過一些官服來了解一下吧。秦朝的官服是黑色的,根本就不像電視劇中那麼鮮豔。一方面是當時的彩染技術並不發達,另一方面是因為秦朝把黑色視為最高級的顏色,甚至皇帝穿的衣服也是黑色的。而且黑色看上去非常厚重,能夠顯示官員的權威。
  • 淺析明朝補服圖、紋與明朝禮法的關係及內涵
    而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表現這一思想的,當屬明清時期文武百官的官服制度了。這種制度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正式提出,永樂年間發展成熟。文武百官根據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補子上的圖案紋樣也不一樣,通過官服上不同的補子可清楚穿著這種補服的官員的官職高低和社會地位高低,從而使這種上下尊卑的地位直接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此時的補子已經上升到了一個符號化的高度。
  • 保爾:美醫學期刊封面印清朝官服,這是赤裸裸的針對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 最近,在一本具有權威官方性質的美國醫學期刊封面,使用了清朝三品武官的補子圖案。這並非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宣傳,而是通過這個圖案,描述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在當前的環境下,毫無疑問,這又是個影射「中國病毒」的操作。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西方甩鍋、潑髒水已是家常便飯,並不奇怪。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明代的官服制度:辨貴賤,明等威
    明代的官服充分利用了官帽的冠梁數量、袍衫的色彩、圖案、材質等元素,最大限度的彰顯出品官之間的等級差異,以達到「見服而能知官,視飾而能知品」的效果。之後明朝歷代皇帝也秉承著定服制而治天下的理念,對服制不斷增訂和完善,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體系更加完善,整體配套也更加和諧統一。
  • 文官崇飛禽,武官尚走獸:明朝補服式樣中隱喻的文武之別
    補服又被叫做「補子」,是一種佩於官服胸前與背上的方形或者圓形的紡織品,多數是由繡、絲等上等材料紡織而得到。在唐朝時期就出現過類似的服飾,圓形只用於皇室,但是一直到明朝補服的圖案才作為公職人員的身份象徵。皇帝通過不同的飛禽與走獸的圖案將官員分成文武兩班,並且分為九品。在補服的穿著中有著嚴格的規定,一旦有官員不按規定使用補服就將受到嚴重懲處。
  • 明代官服的補子,文武官員,一到九品,看這裡就夠了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
  • 男子服飾文化有些什麼呢?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本文乃作者圖圖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瓜皮帽是創立於明朝、流行於清朝的一種男式帽子。頂上飾有各種顏色和材料的結子,前面釘飾物叫「帽準「,以辨別前後。皇帝便帽的帽準為金、玉所飾,後面垂有紅色穗帶。帽上紋樣用珊瑚米珠釘綴和刺繡而成,工藝精湛、色彩鮮豔。
  • 「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為何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然而,「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可是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為何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我們一起來了解。眾所周知,古代官員都有屬於自己的官服和官帽,這便組成了「衣冠」。不同品級的官員,官服上的圖案是不同的,一般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清朝官員的帽子上還有帽飾,稱之為「頂戴」,也是根據官員品級有區分。
  • 清代官服--九品十八級
    清朝官員等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