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因為分值高,歷來就是師生和媒體關注的熱點。而每次考後,滿分作文出爐,大家更是充滿好奇之心,想看看這個作文為什麼能得滿分。
但是,滿分作文真的可以作為榜樣嗎?
1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首段)
而最近,正是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爭議。
對於文章的寫作水平,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措辭嚴密,詞彙豐富,表達老到,思想深刻。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相對於此種評價,我覺得作家馬伯庸的評價更為中肯:「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四個字來總結就是:辭不配位。他認為,這位作者有閱讀量,有知識面,也有表達能力,戰術上選擇也沒問題,未來必有前途。只是在戰略上,千萬不要覺得這麼寫是一條好的出路。」
從文章看,作者平時閱讀面寬,寫作能力強,尤其對哲學問題的思辨能力不是臨陣抱佛腳能做到的。得滿分,我以為毋庸置疑。
但正如馬伯庸所言,「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甚至會更感人而不失深刻。
作文的「滿分」,其實也有另一種意義——導向。如果這樣的滿分多了,以後的考生怕是要爭相模仿。
其實,模仿某種風格的文章很容易做到,背幾段國內外哲學家的金句,用一些偏僻的詞語,自然就能模仿出來一篇「晦澀」的文章。當然,是否能模仿得立意深刻、表達準確而不跑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旦高中生的文風變成了這般「學術」的模樣,我擔心新的「八股文」流行於校園,個個故作高深老成持重,張口黑格爾,閉口康德。那這種導向還是要慎重為好。
2
2009年湖北省高考卷出了一個半命題作文,題目是「站在XX的門口」,有一位考生的作文《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以古體詩形式寫成,102句七言詩,另加二三百字的前言後記均為文言文創作。這篇作文獲得滿分,在當時也被媒體廣泛報導。詩的開頭是:赤焰難明赤縣天,百年群魔舞翩躚。國土已破何人見,金甌早缺有誰憐?皇祚不復天威去,天朝迷夢化為煙。五口通商香港失,斷鴻聲中夷艦現。……
當時這篇作文的作者周海洋僅憑370分被三峽大學文學院專科破格錄取。
武漢市第六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胡明道在當時公開表示,用古文寫的高考作文只能是特例,今後參加高考的考生應理智,千萬不要盲目跟風。古文作文扎堆容易造成閱卷老師視覺疲勞,考生得不償失。胡明道認為,學習語言是為了交流,作為中學生應該使用現代的語言方式,表達真情實感,寫出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寫出「真實的自己」,這才是寫作的真諦。
而同在2009年,四川考生黃蛉更是劍走偏鋒,用甲骨文寫了一篇作文。黃蛉是復讀生,他想搏一下,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結果這篇甲骨文作文,難住了閱卷老師,表示看不懂。閱卷組很謹慎,邀請了甲骨文專家幫助閱卷。據當時的報導,有老師稱「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字體,書寫十分工整,字體非常標準。」
弄明白了作文的內容後發現,跑題了。於是這篇作文得了6分。
雖然黃蛉最終的高考分數只能上個專科,但幸運的是,他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後又破格調入一本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並專門為他聘請了老教授何崝做他的甲骨文學術導師。
憑藉甲骨文作文,他在兩年內實現了從三本到一本的「兩級跳」,在四川大學接受一對一的教學。這在當時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門題材。
黃蛉的這篇作文還真是出奇制勝,雖然得了6分,其達到的效果已經超過了滿分作文了。但遺憾的是,何崝教授不到一年就以「該生為人浮誇,不能潛心做學問」為由向學校遞交了辭呈。
媒體對這些「奇葩」的作文總是津津樂道,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是劍走偏鋒,還是投機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