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

2021-01-12 愚見歷史

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生產國之一了,但是棉花這種植物原本是產於美洲墨西哥的,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傳入我國。

由於棉花「比之桑蠶,無採養之勞,有必收之功,埒〔lie列〕之枲麻,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王禎《農書》)的優良特性,所以大約到宋末元初,棉花同時由東南、西北兩路向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迅速傳播開來,並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元代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頒布的官修《農桑輯要》一書,有令陝西勸種棉花的詔諭,其內容大意是:木棉本是西域所產,近年以來,薴麻種於河南,木棉種於陝右,滋茂繁盛,與原產地無異,當地民眾深得其利。根據兩地試種效果,責令陝西地區種之。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又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置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地徵收木棉織品,每年達10萬匹。到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棉布像其他紡織品一樣,被正式列入常年租賦中,徵收定額也提高到年50萬匹。

古時候,社會的貧富差距更大,富人們和平民們禦寒的方式當然也不一樣。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富貴與貧窮,人們冬天都是蓋被子睡覺的,只是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叫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被子的雛形,人們稱之為「衾」,不過衾是填充了許多東西的厚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衾和被的差異就被人們忽視了,統稱為被。被子的出現,標誌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葛葛,也稱葛藤和葛麻,是一種屬於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長可達八米,多生長於丘陵地區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經加工分離的葛纖維,是我國古代最早用來紡織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時習慣把織作精細的葛布稱為絺〔chi痴〕,粗糙的葛布稱為綌〔xi戲〕,絺之細者稱為縐。葛纖維的吸溼散熱性較好,特別適宜作夏服材料,在古書中傳說的遠古時代,有堯「冬日麑〔mi迷〕裘,夏日葛衣」的記載,杜甫詩中亦有「焉知南鄰客,九月猶絺綌」之句。

在明朝之前,窮人主要使用的面料是亞麻布或其他植物纖維織成的布料。絲綢屬於上層階級或富裕家庭,據中國絲綢博物館工作人員稱,在古代,絲綢織物有不同的類型,如紗、綾、緞、絹、羅、錦,厚度方面也有不同。明清時期,緞和錦是大戶人家的家族製作秋冬季外套的主要材料。這種布料非常昂貴,即便是在今天,也不便宜。在戰國時期,這種珍貴的布料在一些貴族人家裡也只是用來裝飾衣服的邊緣。古人做冬衣,一般分為兩層,一層面,一層裡。這種兩層的被稱為裌衣。

麻麻,俗稱大麻,又名火麻和線麻,是屬於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3米,雌雄異株。雄株麻莖細長,韌皮纖維產量多,質佳而早熟。雌株麻莖粗壯,韌皮纖維產量低,成熟較晚。兩者纖維皆可供紡織,麻子可食。我國人工種植大麻和用其纖維紡織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而普及於商周之時。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對大麻雌雄異株的現象以及雌雄纖維的紡織性能有了較深的認識,稱其雄株為「枲」或「牡麻」,雌株為「苴」〔ju居〕或「子麻」。常用枲麻織較細的布,用苴麻織較粗的布。

在宋末元初時候,海南島已經廣泛種植棉花,並且種植技術較為成熟了,還擁有棉紡織技術,他們開始用棉花做衣服,用來抵禦風寒,後來黃道婆大幅革新棉紡織技術,使得棉紡織技術更進一步,慢慢地在廣大南方地區推廣開來,但此內陸地區仍未接觸到棉花的種植和紡織技術。到了明朝,朱元璋意識到棉花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所以開始用強制的方法讓棉花的種植在全國逐漸普及。

苘麻苘麻屬於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區很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其纖維短而粗,紡紗性能遠不如大麻和薴麻。春秋以前,多用它作為喪服或下層勞動者的服裝用料。秦漢以後,用之製作衣著的逐漸減少,但仍比較廣泛地用以製作繩索和雨披等物。據元王禎《農書》說:「(苘麻)可織作毯被及作汲綆〔geng耿〕、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農家歲歲不可無者。」說明後世對苘麻的需求量依然是很大的。

除開墊有絲綿的綿衣,還有毛紡織品類和各類皮料。根據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的說法,毛紡織品用作衣料是東晉以後的事情,隨著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長補短,漢、魏時期,毛紡織品還是主要用作氈褥,兩晉時期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錦繡的地位。《晉書·五行志》稱兩晉時,袴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

古人很聰明,他們一般會把軟綿綿的保暖的蘆葦縫進自己的衣服裡面,這樣的衣服穿起來不會不舒服並且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因此富人有自己保暖的方式,窮人也會有自己的保暖的方式,並不是說窮人就會過不了寒冷的冬天。

相關焦點

  •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古人為了生存也算是絞盡腦子,雖然沒有棉襖可以穿吧,也能活得瀟灑,要知道在宋朝以前我們中原可是沒有棉花這種植物的,棉花那個時候只有印度和阿拉伯才有,中原並沒有的。那他們是怎麼禦寒的呢?有用火爐和熱水壺來進行取暖的,有錢的人還會用動物的皮毛來製作成被子,窮人的話就用一些擋風的東西塞進衣服裡面。
  • 中國人穿了千年的棉衣禦寒,在棉花引進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
  • 古代人穿什麼衣服禦寒?花樣一點兒不比現代人少
    今天您來著啦,小編要給大家來講一講,古代人穿什麼衣服禦寒,花樣一點兒不比現代人少!古代服飾的樣式是不一樣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流行的或規定的風格和顏色。周朝以後,各個朝代都頒布了各種法律法規,如《輿服制》、《車服制》等等,專門用來規範和管理各行各業的服飾和帽子。小編想說,古代還真是不自由呢,連穿什麼衣服都得由國家來規定。首先,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冬季服裝中人們使用的面料。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宋朝前還沒有棉被,那古人冬天睡覺怎麼禦寒?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由此可見大概是南北朝宋初期時候傳入中國的,然而在宋朝前,古人並沒有棉被,那麼他們究竟是怎樣禦寒的呢?中國古代的貴族,並不要擔心過冬的問題,中國本土材料,最主要有葛麻,還有羊毛,以及華麗柔軟的絲綢,那些有著優厚條件的王公大臣,也喜歡穿著狐狸、狼等動物皮製成的皮草,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
  • 寒潮來襲,古人如何禦寒?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沒有空調暖氣電熱毯的古代,古人們也不會讓自己凍著的。 不信嗎?看一看這些有名的古畫,繪聲繪色地記錄了古人禦寒過冬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趣也頗有些借鑑意義呢?
  • 冬天穿什麼衣服最保暖 這樣搭配 冬季最禦寒
    那麼冬天選擇外套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暖性,時髦度也不能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冬天穿什麼衣服最保暖吧!羽絨服最保暖羽絨服是靠夾層裡的羽絨填充物來實現保暖性的。越蓬鬆的羽絨服越保暖,所以近年來誇張造型的麵包服很是受歡迎,保暖性強又時髦,凹造型感一流。
  • 宋代之前還沒有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禦寒?佩服古人智慧
    那麼對於宋元之前的年代,沒有棉被可以抵禦寒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呢?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實乃佩服。 網上總有一些網友爭論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哪裡更冷的話題,其實總的來說,南方的冬天也冷,帶著溼冷的感覺,讓人感覺凍到骨子裡。
  • 原來古人這樣禦寒!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沒有空調暖氣電熱毯的古代,古人們也不會讓自己凍著的。不信嗎?看一看這些有名的古畫,繪聲繪色地記錄了古人禦寒過冬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趣也頗有些借鑑意義呢?
  • 古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古人夏天都穿什麼衣服呢?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古人總是長袍大褂,那麼他們夏天也會穿這些嗎,難道就不覺得熱嗎?其實古代人對時間的變化,氣候的轉換是十分敏感的,他們會按照二十四個節氣換上相對應的服飾。
  • 古代人是如何禦寒過冬的?看完這些,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月份了,正值整個冬天最冷的時候,對這種冷到刺骨的冬天,現在人禦寒的方式可謂是越來越多樣化了,這也得益於社會在進步,我們有足夠的方法去對抗冬天,例如北方最常見的暖氣,隨身貼著暖寶寶,各種羽絨服等等,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古代,古人在面對這麼冷的天氣的時候,是如何去抵禦渡過冬天的
  • 「大中華尋寶記」沒有暖氣的古人奇葩禦寒方法~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古時候,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古人,會用什麼奇葩的方法抵抗寒潮呢?【01「辣眼睛」的花椒塗牆法】花椒我們都知道,吃了能讓人體發熱發汗。機智的古人也想到了用花椒來禦寒,但不是吃,而是塗牆!在漢代的皇宮中,會用花椒搗成的泥塗在四周牆壁上保溫。再掛上錦繡壁毯、羽毛幔帳,或鋪上豪華的西域毛毯,就成了所謂的「椒房殿」。
  • 棉花傳入之前,冬天穿什麼?
    也就是說,在明朝之前,想穿棉襖基本是不可能的。那,在漫長又寒冷的冬天,古代人民都穿什麼呢?01 綿衣雖然沒有棉花,但為了防寒保暖,古人的冬衣裡也是要加填充物的,稱為綿衣。根據填充物的不同,綿衣還能分成不同種類、不同檔次。
  • 宋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覺蓋什麼保暖?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這不由讓人奇怪,宋朝才有棉花,那宋朝之前的人靠什麼保暖?難道古人都不冷嗎?其實宋朝之前,古人自有他們的取暖工具,有一些一般現代人還買不起呢。比如說第一種動物皮毛,現代人或許認為這不人道,但古時候哪裡管得了這麼多。生皮經過加工處理,便能作為服飾的一種材料,一般是用來禦寒。
  • 古人冬天的取暖方式
    天越來越冷了,街上的人們紛紛穿起了棉衣和羽絨服。在禦寒手段有限的古代,除了燒火取暖,古人們還有哪些奇特的取暖方式呢?今天和大家一起了解下。考古學家在鹹陽宮遺址的洗浴池旁發現了三座「壁爐」,壁爐裡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在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牆的內側,與灶相連通,已經具備了火炕、暖氣的雛形。到了明清,「火牆」的做法更加成熟。建築師會在宮殿的牆壁中砌成空心的「夾牆」,牆下面挖火道,炭口設在殿外的廊簷底下。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
  • 冬天地窖溫度高,古代窮人過寒冬,為何寧可凍死也不挖地窖禦寒
    -----唐太宗《初秋夜坐》01古代冬日溫度和現在沒法比,古人在秋季就會感到寒冷,在冬天已經冰凍三尺了。既然如此之冷,古人又是怎麼保暖的呢?富貴人家還好一點,可以用裘皮貂衣來保暖,但窮人就比較慘了,只能用草、樹皮、木棉做衣服,禦寒效果微弱,因而會有很多人會被活活凍死。眾所周知,地窖是可以抗寒的,因為溫度比地面要高很多。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古人不選擇挖地窖,而是在戶外被凍死?咱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回答。
  • 棉花明代才普及,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曾流行穿紙衣
    所以,如果我們穿越回去,別說是秦朝,就是在唐朝也沒有棉衣棉褲穿。那麼在此之前,古人是靠什麼衣物禦寒保暖,度過漫漫長冬呢?人們最後又為何選擇棉花來替代之前的禦寒物呢?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而這兩座遺址最晚的年代都在距今1萬8千年以上。與這個時期相當,一批古人——他們穿著精心縫製的皮衣,也許驅趕著獵物,在寒冷的末次冰盛期時,穿過白令陸橋,穿越巨大、蕭瑟的勞倫太德冰蓋,抵達一片全新的大陸,並在此繁衍生息下來——他們正是今天美洲土著人群的祖先。
  • 宋代以前還沒有棉被,那貧苦百姓冬天睡覺如何禦寒?山人自有妙計
    因此宋以前沒有「棉」,只有作為絲織品的「棉」,但這樣做不出棉被,但是對我國偉大的勞動人民來說,這不是什麼難題,他們想出了各種千奇百怪的禦寒妙招。眾所周知的是,古代的生產技術並不發達,而且多數要靠人力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