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生產國之一了,但是棉花這種植物原本是產於美洲墨西哥的,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傳入我國。
由於棉花「比之桑蠶,無採養之勞,有必收之功,埒〔lie列〕之枲麻,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王禎《農書》)的優良特性,所以大約到宋末元初,棉花同時由東南、西北兩路向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迅速傳播開來,並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元代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頒布的官修《農桑輯要》一書,有令陝西勸種棉花的詔諭,其內容大意是:木棉本是西域所產,近年以來,薴麻種於河南,木棉種於陝右,滋茂繁盛,與原產地無異,當地民眾深得其利。根據兩地試種效果,責令陝西地區種之。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又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置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地徵收木棉織品,每年達10萬匹。到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棉布像其他紡織品一樣,被正式列入常年租賦中,徵收定額也提高到年50萬匹。
古時候,社會的貧富差距更大,富人們和平民們禦寒的方式當然也不一樣。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富貴與貧窮,人們冬天都是蓋被子睡覺的,只是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叫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被子的雛形,人們稱之為「衾」,不過衾是填充了許多東西的厚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衾和被的差異就被人們忽視了,統稱為被。被子的出現,標誌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葛葛,也稱葛藤和葛麻,是一種屬於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長可達八米,多生長於丘陵地區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經加工分離的葛纖維,是我國古代最早用來紡織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時習慣把織作精細的葛布稱為絺〔chi痴〕,粗糙的葛布稱為綌〔xi戲〕,絺之細者稱為縐。葛纖維的吸溼散熱性較好,特別適宜作夏服材料,在古書中傳說的遠古時代,有堯「冬日麑〔mi迷〕裘,夏日葛衣」的記載,杜甫詩中亦有「焉知南鄰客,九月猶絺綌」之句。
在明朝之前,窮人主要使用的面料是亞麻布或其他植物纖維織成的布料。絲綢屬於上層階級或富裕家庭,據中國絲綢博物館工作人員稱,在古代,絲綢織物有不同的類型,如紗、綾、緞、絹、羅、錦,厚度方面也有不同。明清時期,緞和錦是大戶人家的家族製作秋冬季外套的主要材料。這種布料非常昂貴,即便是在今天,也不便宜。在戰國時期,這種珍貴的布料在一些貴族人家裡也只是用來裝飾衣服的邊緣。古人做冬衣,一般分為兩層,一層面,一層裡。這種兩層的被稱為裌衣。
麻麻,俗稱大麻,又名火麻和線麻,是屬於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3米,雌雄異株。雄株麻莖細長,韌皮纖維產量多,質佳而早熟。雌株麻莖粗壯,韌皮纖維產量低,成熟較晚。兩者纖維皆可供紡織,麻子可食。我國人工種植大麻和用其纖維紡織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而普及於商周之時。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對大麻雌雄異株的現象以及雌雄纖維的紡織性能有了較深的認識,稱其雄株為「枲」或「牡麻」,雌株為「苴」〔ju居〕或「子麻」。常用枲麻織較細的布,用苴麻織較粗的布。
在宋末元初時候,海南島已經廣泛種植棉花,並且種植技術較為成熟了,還擁有棉紡織技術,他們開始用棉花做衣服,用來抵禦風寒,後來黃道婆大幅革新棉紡織技術,使得棉紡織技術更進一步,慢慢地在廣大南方地區推廣開來,但此內陸地區仍未接觸到棉花的種植和紡織技術。到了明朝,朱元璋意識到棉花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所以開始用強制的方法讓棉花的種植在全國逐漸普及。
苘麻苘麻屬於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區很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其纖維短而粗,紡紗性能遠不如大麻和薴麻。春秋以前,多用它作為喪服或下層勞動者的服裝用料。秦漢以後,用之製作衣著的逐漸減少,但仍比較廣泛地用以製作繩索和雨披等物。據元王禎《農書》說:「(苘麻)可織作毯被及作汲綆〔geng耿〕、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農家歲歲不可無者。」說明後世對苘麻的需求量依然是很大的。
除開墊有絲綿的綿衣,還有毛紡織品類和各類皮料。根據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的說法,毛紡織品用作衣料是東晉以後的事情,隨著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長補短,漢、魏時期,毛紡織品還是主要用作氈褥,兩晉時期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錦繡的地位。《晉書·五行志》稱兩晉時,袴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
古人很聰明,他們一般會把軟綿綿的保暖的蘆葦縫進自己的衣服裡面,這樣的衣服穿起來不會不舒服並且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因此富人有自己保暖的方式,窮人也會有自己的保暖的方式,並不是說窮人就會過不了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