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展示中國國旗,使中國航天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據德國媒體報導,在社交媒體上,大約有4.4億用戶閱讀過五星紅旗在月球上飄揚的新聞。有人說:「如果奇蹟有顏色,它一定是中國紅!」對於中國登月,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對中國展示國旗的技巧表示驚訝。
國旗掛在月球上,凝聚了幾代中國太空人的心血。自2004年項目啟動之初,我們就制定了「三部曲」,並按照我們的計劃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推進。
與此同時,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歐洲也紛紛宣布了他們的計劃。但如今,16年已經過去,只有中國完成了這一計劃。
國外宇航專家無不羨慕地說,只有中國能制定這樣長遠的計劃,而且能成功地實施。
其它國家,或受政治變化、經濟環境和技術能力的影響,進展緩慢。
空間事業、消費資金是一個國家無法承受的。必需的技術也是最好的。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加入太空俱樂部。曾在金字塔頂端的西方國家,曾想盡辦法封鎖我們的科技。
那一年,中國想要加入國際空間站,結果被拒絕。中國無助,自立研發天宮。在國際空間站到達幾年後,天宮就會成為在軌飛行的唯一人類空間站。
在那一年,我們想參加歐洲伽利略航行計劃,但也被傲慢的歐洲人拒絕了。反手就自己搞成了北鬥系統,成功的在全球聯網,擁有了獨家的絕技。
那一年,你愛搭不理,現在卻讓你攀高。它是我們獨立奮鬥、自強不息的成果,是對老一代光榮傳統的繼承,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那是對西方傲慢最有力的反擊。
類似地,在其他地區,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最為典型的,是現在的光刻機,晶片技術。美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封鎖華為,限制中國的技術,妄圖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步伐。但是這樣的努力最終都是徒勞的。
7月22日召開的中央會議上,已下定決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這既是對外界的有力回應,也是對國內科研攻關的動員。
從歷史經驗來看,只要中國人有決心,就不會做壞事。
要認識到,科學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好大喜功的印度,天天在衛星上吹大牛,這是絕對不行的。為所謂的面子,強行上馬,強行下線,到頭來只會一敗塗地,打得人仰馬翻,浪費資源,還成了世界的笑柄。
要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重視基礎理論。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技術落後的重要原因在於理論研究積累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西方人從科學革命到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理論。豐富的知識積累促進了科技進步。擺脫技術「跟隨者」的角色,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大力發展基礎科學,為技術應用提供堅實的保障和持久的動力。可喜的是,國家層面和社會各方面都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開始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這是一個遠見卓識的世紀計劃。
要解決卡脖子問題,就要重視人才。作為人口大國和人才大國,中國科技人才總量居世界首位。中國科協於2020年8月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結構和流動")顯示,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繼續位居世界首位,達到10154.5萬人,佔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繼續位居世界第一。科技人才培養的最主要渠道仍然是普通高等教育。
但其中,尖端領域的領軍人才並不多,科技人力資源是一回事,真正的尖端人才短缺是另一回事。大規模而非尖端,厚重而非強大,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何解決?制度上靠改革,投入上靠增加,重點是讓真正有能力的人上去,吃飽了撐的人下去。以前,所謂的「漢芯騙局」,造成國家浪費十幾億的資金,也嚴重挫傷了中國科學家的形象。想要實現核心領域的突破,必須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分配製度改革勢在必行。
要積極走出去,加強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儘管我們有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但我們也需要主動走出去,擁抱世界。難以自拔,盲目自大也容易變成井底之蛙。中國從不排斥交流與合作,中國的發展更應融入世界,為世界做出貢獻。
上個月,中國舉辦了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示了中國在5G、AI、新能源、農業等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擴大與國外同行在這些前沿領域的交流,也有利於加快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更好地完善和發展下去。
目前,全球科技創新正處於密集活躍期,顛覆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新的產業、新的業態層出不窮。有些西方國家,如美國,選擇了主動閉關自守,拒絕中國,實際上是走孤立主義的老路,與全球化的大趨勢背道而馳。而且把中國的學者趕走,更是讓美國失去大量的人才資源。中國高興還來不及。
我國的國旗,在月亮上飄揚。這只是個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火星計劃正在進行中,太空中將會有更多的中國面孔出現,這就是中國的力量。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