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中心沿萊茵河逆流而上,不遠就到了巴塞爾的地標之一,巴塞爾大教堂。
這座深紅色砂巖打造的羅曼式加哥德式教堂,不僅是巴塞爾的地標,也是瑞士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伊拉斯謨就葬在這裡。
巴塞爾大教堂(Basler Münster),始建於1019年,是獻給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和他的皇后,以感謝皇帝賦予巴塞爾大主教對城市的統治權。
教堂最初是德意志地區流行的羅曼式建築,1356年大地震後,教堂損毀嚴重,重建部分又以哥德式風格為主,所以教堂是羅曼式和哥德式混合的風格,裡外都能看出。教堂最終完成的標誌是1500年南塔建成,所以建造歷時就有將近五百年。
教堂正門兩側的雕像就是亨利二世和他的皇后。亨利二世是奧託王朝(薩克森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奧託一世(大帝)的重孫輩。1002年,在美因茨大教堂加冕為德意志國王,成為首個破例不在亞琛大教堂加冕的德國國王(1014年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教堂兩座塔樓的北塔(圖中左),也稱聖喬治塔(Georgsturm),高64.2米,完成於1429年。設計師烏爾裡希·馮·恩辛根也是斯塔拉斯堡大教堂大塔樓的設計師。
南塔,也稱聖馬丁塔(Martinsturm),高62.7米,完成於1500年。
北塔聖喬治塔下方的聖喬治屠龍雕塑,製作於1372年。
南塔聖馬丁塔下方的是聖馬丁騎馬(製作於1340年)。聖馬丁在德國、法國、瑞士一帶,是許多城市的主保聖人,也有很多的聖馬丁教堂。聖馬丁是位四世紀的基督教聖人,出生在羅馬帝國潘諾尼亞行省的薩瓦瑞亞(今匈牙利境內),因隨父駐軍法國,後來做了圖爾的大主教,故稱圖爾的馬丁,他的形象多數是騎馬並割下一半的袍子(送給乞丐)。馬丁.路德的名字也是因他而來。不過這些雕塑都有可能是複製品,原作被保存進博物館。
鐘樓上的彩色屋頂非常漂亮,上面還有個類似日晷的時鐘,與中國的日晷不太一樣,不知道怎麼看。
不知道日晷是不是時鐘出現之前的計時裝置。
教堂北側的一個門,是1180年的,地震中倖存了下來。地震修復後的裂縫還比較明顯。
圓形的大花窗代表財富之輪,也是12世紀的。
門兩側上部的是四福音書的作者。
門正上方的雕刻主題是最後的審判(等),12世紀的雕刻顯得比較呆板,不過門廊的裝飾雕刻還是比較細膩的。
後建的部分,則有哥特建築的重要標誌,飛扶壁。
彩色屋頂,其他地方不是很多見。
早期羅曼式教堂的下部。
這是教堂後面的一處大平臺。早在羅馬人到來之前,這個位置由於地勢較高,凱爾特人在此建立過聚居地,羅馬佔據高盧後,也在此建了一座軍事要塞。
從教堂平臺的高處看萊茵河,下遊的中橋。
上遊方向的韋特施泰因橋,河對岸的高樓就是世界著名的製藥公司羅氏的總部大樓。
教堂的後身,部分還在維修。
教堂北側的主教座堂廣場及噴泉。
教堂正面(西側)的大廣場。
現在進入到大教堂內部。1529年之前,大教堂一直是巴塞爾的主教座堂(Cathedral),當然了只有天主教才有主教座堂。16世紀20年代,茨溫利在蘇黎世搞的宗教改革也傳到了巴塞爾,新教改革的破壞聖像運動,將教堂內的天主教聖像、繪畫、祭壇等聖物(包括家具)全部砸毀,1528年,教堂也被改做新教教堂。直到現在,教堂也還是屬於巴塞爾城市州福音派歸正教會(新教)。
一塊被玻璃保護起來的地磚,可能是文物級別的舊地磚吧。
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也都是19世紀50年代重新安裝的。
剛才在北側外面看到的財富之輪大花窗,從裡面看。
玻璃上的彩繪也都是常見的題材。
粗大的支柱及一邊的側廊。
1486年的洗禮池,傑出的晚哥特雕刻代表作。
牆上的這組精美的羅曼式浮雕,年代大約在1100年,主題是《聖文森特殉道》。薩拉戈薩的聖文森特(Saint Vincent of Saragossa,中文也譯作文琴佐或味增爵),戴克里先時期的304年殉道的西班牙聖人,薩拉戈薩大主教聖瓦列裡烏斯的助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就是以他的名字文森特得名。
浮雕上的內容,主要是文森特殉道的一些情節。
上左:西班牙總督將他和大主教投入監獄,勸他們放棄信仰,遭拒後又施以多種酷刑;
上右:放在燒紅的鐵篦子上烤,並用鐵爪撕扯他的肉,在傷口上撒鹽;
下左:文森特被折磨致死後,屍體被拋在荒郊野地,但有一隻烏鴉守著他的屍體不讓禿鷲和狼靠近;
下右:總督又讓人把他的屍體綁上石磨投入海中,但他的屍體又奇蹟般地漂到岸邊。最後他的遺體被葬在葡萄牙的聖文森特角。
1486年的布道臺。
管風琴,製作於2003年。
牆壁上拱形門洞上的浮雕《六使徒》也是11世紀的。像大多數教堂一樣,教堂內也埋葬著一些名人。
這個石棺的主人可不是一般人,她可以說是後世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祖先。石棺上中間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章。左邊紅白紅的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右邊的是除奧地利分支以外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
我們看石棺旁邊牆壁上的銘文:GERTRUD ANNA是格特魯德.安娜的意思(Gertrude Anne of Hohenberg,1225-1281)。這位安娜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的王后(因為魯道夫一世沒有稱帝,不能稱皇后)。如果略懂德國史的話,應該知道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二世是魯道夫一世的教父)統治結束後近二十年的帝國大空位(1254-1273年)。1273年,相對勢力較弱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舉為德意志國王,這開啟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長達數百年的統治(魯道夫一世沒有稱帝,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皇帝要等到1452年的腓特烈三世了。比較複雜不便展開)。而這裡埋葬著的就是魯道夫一世的首位妻子,他們生下十多個子女,大多是歐洲各大小國的君主或嫁給君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的結束,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和奧地利君主都是魯道夫一世和這位安娜王后的後裔。
1281年,安娜死於維也納,按照她生前的遺囑葬在巴塞爾大教堂,為此,魯道夫一世還與巴塞爾大主教交涉了很久。
下面的文字KARL.V.HABSBURG是哈布斯堡的卡爾,安娜的兒子,只活了半年多,死於1276年。安娜與她的小兒子卡爾葬在同一個石棺內。
兩百多年後,哈布斯堡家族又出了一位查理(或稱卡爾),即著名的皇帝查理五世。
1770年,安娜母子的遺骨被移到德國巴登符騰堡的一個修道院,19世紀初又移到奧地利的一個修道院內。
其實,教堂內還葬有一位更重量級的人物,那就是歐洲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也是我來這裡的主要目的。
這是伊拉斯謨的墓志銘,墓就在下方。
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1466/67/79-1536),也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Erasmus von Rotterdam),歐洲當時最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綽號人文主義君主),哲學家、神學家和作家。
伊拉斯謨博古通今,學識淵博,精通拉丁文希臘文,Erasmus就是他給自己起的名字(4世紀一位基督教聖人的拉丁文名字)。他將聖經新約全書整理並翻譯成希臘文(部分從哲羅姆的拉丁文版),馬丁路德在瓦爾特堡避難時翻譯的就是這個版本(將希臘文譯成德文)。伊拉斯謨自己的著作也非常多,最著名的是《愚人頌》。
當時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歐洲各國國王、君主都以能結交伊拉斯謨為榮耀,他的光芒遠遠超過同時期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人。英王亨利八世,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皇帝查理五世都開出優厚的條件請他去講學或做顧問。
在英國時,伊拉斯謨就住在託馬斯.莫爾(烏託邦的創始人,做過亨利八世的總理大臣,雖是國王的好友,但最終堅持信念被國王砍頭)的家裡。
在荷蘭,他也曾做過皇帝查理五世的顧問(以及皇帝年輕時的私人教師)。
伊拉斯謨是個天主教徒,由於他崇高的聲望,所以當他批評羅馬教廷時,教皇也不好過多說些什麼。不過他對羅馬教廷的批評(包括愚人頌),嚴重影響到了德國一位小教士馬丁.路德,所以有人說伊拉斯謨下的蛋,馬丁.路德給孵了出來。
相比伊拉斯謨,馬丁路德不過是個無名的小教士,馬丁路德自然也想藉助伊拉斯謨的光輝,他們之間有過不少通信往來,不過伊拉斯謨只是想通過對天主教會的批評,引發教會自身的改革(核心是反對經院哲學),而不是像馬丁路德那樣要另立門戶,最終兩人的關係惡化。當然馬丁路德最初也沒想到最後的結局,關於馬丁路德,等我們到維滕貝格再多說些。
除了馬丁路德,蘇黎世的茨溫利也是伊拉斯謨的崇拜者,日內瓦的加爾文在伊拉斯謨臨終前親自前往拜訪。
伊拉斯謨最風光的時期是在他四五十歲的時候,老年則較為沉寂,天主教與新教之爭已經不可控制了,沒人需要他了。
伊拉斯謨的人文主義思想主要宗旨是,自由、寬容。他反對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甚至主張歐洲統一(相當超前)。他的中庸之道,希望用談判協商解決問題,而不是戰爭,當戰爭不可避免時,他就心灰意冷了。
到了晚年,天主教不再指望他的威望去調解紛爭,新教則認為他太懦弱。他只是想找個安寧之處度過餘生。
伊拉斯謨死後不久,他不希望的事情終於發生,因宗教改革而引發的荷蘭八十年戰爭,法國胡格諾戰爭,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等相繼在歐洲爆發,戰爭結果又持續影響到後世的戰爭。
關於伊拉斯謨,我實在想不好該怎麼寫,只好簡單整理一下伊拉斯謨的經歷。
伊拉斯謨是個私生子,連出生年份都不準確(推測1466-69年)。少年時被父母送進修道院學習(在當時是最好的教育),十歲左右,父母死於瘟疫。後曾在烏特勒支、斯海爾託亨博斯等地教會學習。
1487年左右,因為貧窮迫使他成為了一名奧古斯丁會修士(馬丁路德也是),25歲時(1492年)成為一名天主教教士。據說他年輕時有過同性戀的經歷。
1495年,伊拉斯謨被送往巴黎大學學習,在那裡他開始接觸到了人文主義。
1499年,他去了英國,並結識了多位英國的思想領袖以及當時的英國王子,後來的英王亨利八世。
1500-1506年,他往返於倫敦,巴黎和尼德蘭等地。
1506-1509年,他在義大利等地旅行。
1510-1515年,他在劍橋大學任教(希臘語)。同期,也經常往返於英國、勃艮第和巴塞爾,並在魯汶的勃艮第宮廷任查理王子的私人教師,即後來的皇帝查理五世。
1514-1529年,伊拉斯謨長期生活在巴塞爾,在巴塞爾大學任教,這可能與當時巴塞爾的思想開放環境有關。
他的作品也在巴塞爾的出版社得以出版,他的作品佔當時歐洲各圖書館的約20%。有個至今婦孺皆知的名字「潘多拉的盒子」,其實就源於伊拉斯謨的一個翻譯小錯誤,原本應該是「罐子」。
來自歐洲各地的仰慕者紛紛前來巴塞爾拜訪他,這時的伊斯拉斯風光無限。1520-21年間,德國偉大的畫家丟勒曾與他見面並為他畫像。
1528年,新教改革運動也到了巴塞爾,大教堂內聖像被砸,伊拉斯謨還記錄了當時的景象,痛惜但也無奈。於是在1529年,他離開了巴塞爾,去了巴塞爾北五十多公裡的弗萊堡,弗萊堡人隆重迎接了他的到來(他在弗萊堡買的房子Haus zum Walfisch就在大教堂和市政廳之間的馬丁教堂北側,我曾從附近經過,但當時不知道)。
1535年,伊拉斯謨去了義大利和英國旅行。當他得知他的好友,託馬斯.莫爾因拒絕宣誓而被亨利八世砍了頭的消息,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他寫到,託馬斯的靈魂比雪還純淨,天賦像英格蘭一樣偉大,這樣的人不會再有。
1535年,他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巴塞爾(也有說法是布拉班公國請他去定居,路過巴塞爾),1536年7月12日,在巴塞爾病逝。儘管他是位天主教信徒,但因為他的聲望,還是被葬在已是新教教堂的巴塞爾大教堂內,葬禮還是比較隆重的。
這是位於鹿特丹聖勞倫斯教堂前的伊拉斯謨像。
在歐洲的博物館,尤其在德國和荷蘭,伊拉斯謨的畫像很多。羅浮宮也有,只是多數人看不到或不知道。昆廷.馬賽斯、小荷爾拜因和丟勒等畫家都為他畫過像,不過這幅畫像的作者克拉納赫並沒有見過伊拉斯謨,極有可能是照著荷爾拜因畫的複製的(攝於荷蘭鹿特丹範伯寧恩美術館)。
雖然伊拉斯謨從小就離開了鹿特丹,但荷蘭人依舊把他視作荷蘭的名人,2004年荷蘭評選的荷蘭歷史上一百位最偉大的人物,伊拉斯謨排名第五(比倫勃朗、梵谷還要靠前)。他的出生地鹿特丹(近些年也有說是在豪達的),有座伊拉斯謨大橋,我曾開車從橋上走過。除了伊拉斯謨大橋,鹿特丹還有不少以他命名的建築或機構(如伊拉斯謨大學),歐盟還有資助歐盟學生的伊拉斯謨計劃(獎學金)。
出了教堂往左(南)走,還有一座15世紀建的修道院。
修道院相連的大教堂。
很漂亮的晚哥德式風格迴廊。
修道院內也葬有許多巴塞爾的重要人物。
不過我來這裡是為了看一個人的墓,一位著名的大數學家伯努利。我大學時數學和物理都要學他的伯努利方程。現在我已經什麼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這個人名。因為太難學,我們都叫他「白努力」(估計很多人都這麼叫)。
這就是大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5-1705)的墓碑。拉丁文墓誌是他的妻子和孩子撰寫的,有提到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授18年,並且是巴黎和柏林的皇家學院的成員。最下方是數學的某種螺旋曲線。
其實瑞士的這個伯努利家族,是16世紀因躲避天主教對新教徒的迫害而從安特衛普遷到巴塞爾的。這個家族幾代人一共出過十來位數學家。最有名的還是雅各布.伯努利。
從修道院可以看到萊茵河上的韋特施泰因橋,橋是因巴塞爾市長魯道夫.韋特施泰因而命名,而那位市長也葬在這個修道院內。
下一站,瑞士巴塞爾兩公裡外的德國魏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