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發明一種「土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2021-01-20 騰訊網

英語作為現代社會一門十分重要的世界語言,早在小學時就進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涯。對於一個和漢語沒有任何共通點的外語,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可謂費了不少力。

相信很多讀者剛開始學習英語時,都用過這樣一種方法,即將英語的發音用同樣發音的漢字表示出來,再反覆誦讀,直到記住為止。這種方法相當笨拙,而且由於漢字和英文發音的差異,標註出來的中文讀音也不一定準確。但對於英語初學者而言,不失為一種妙招。

不過,伴隨著英語學習的循序漸進,以及英語在全國的普及。如今,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變得多元起來,各種英語培訓機構林立,他們用各種科學高效的方法告訴國人如何快速掌握英語,而還在用那種老方法學英語的國人已經不多了。

但這種老方法又是誰第一個開始用的呢?自然要從英語剛開始傳播到國內的近代時期說起,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國門。與此同時,英語也在這一時期成了世界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為了能快速「西學東用」,將洋人的先進技術學到手,晚清洋務運動時期還掀起過一陣轟轟烈烈的學英語風潮。其中,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是當年中國最早學習英語的人之一。

當然,前文提到的將英文發音用漢字表示,同樣最早也是出自曾紀澤之手。那會可沒有什麼複讀機和收音機這類學習英語的輔助工具,曾紀澤只能將外教口中的英語發音,寫成相同發音的漢字標註在課本上。他還給這種「土方法」取了個名字,叫「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

這些標註,最後都被曾紀澤寫到了《英話註解》一書中,如今來看,也頗有一番趣味。譬如,英語裡的to do(做),在曾紀澤筆下便成了「妥度」。一些輕讀的音節,曾紀澤也會細心地標記出來,譬如walk(走),曾紀澤寫的是「挖而(輕讀)刻」。

雖然這個方法在今天看來頗為愚笨詼諧,但在清朝那個年代,幾乎是每個「睜眼看世界」的國人學習英語的必行之法。曾紀澤的這本《英文註解》也被當時的英語學習者奉為聖經。

確實值得奉為聖經,要知道,即便是過去了100多年,現在的國人初次學習英語時仍在沿用。而清朝的先行者,正是靠這些「笨方法」掌握了英語,將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到了國內。這一點上,不得不欽佩這些身體力行的前輩們。

說到底,清朝的國人為何被迫學英語,根源還是西方列強主宰了當時的世界秩序。生產力和體制的全面領先,讓他們在國際貿易往來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權。而奮起趕超的我們,不得不主動學起他們的語言。

不過,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盛,如今更是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開始變得尤為重要。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主動學起漢語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漢語必將替代英語成為世界語言。屆時,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憑藉漢語走遍天下。

相關焦點

  • 清朝人咋學英語的?曾國藩兒子發明一「土辦法」,網友:太前衛了
    有不少人在上小學、剛接觸到英語時,會使用漢字標出英語單詞的發音,用這種方式學習英語,雖然可能發音不是非常標準,但確實是個辦法,而這個方法卻不是20世紀末才出現。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兒子獨創一種「土辦法」,現在也很受用
    一說起學英語,不少讀者朋友小時候應該用過這個「小妙招」——根據英文單詞的發音寫出對應的中文字,比如「Love you」就寫「老虎油」,「Thank you」就寫「三克油」,那麼誰是第一個發明這個
  • 清朝人咋學英語的?曾國藩兒子發明一「土方法」,網友:太前衛了
    英國人打開清朝的國門後,英語隨之來到了中國,清末的年輕人接觸到新思想,也需要學會英語,而他們往往不怕寫英語、不怕看英語,但口語方面卻是個障礙,那清朝人怎麼學英語?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發明了一種「土辦法」:使用漢字來學習英語口語,讓網友覺得太前衛了。
  •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看完他們的筆記,我不厚道的笑出了「豬叫聲」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看著他們的筆記,我厚顏無恥地笑著「豬的叫聲」。學習英語可以說是我們上學時的噩夢,英語是世界上最被使用的語言,記單詞很好,讓人絕望的是它的各種時態,什麼現在進行時、進行時,這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在古時清朝人是怎麼學英語的?
  • 沒有聽力軟體的清朝,學生如何學英語?曾紀澤發明出高效學習方法
    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發展,也將成為合作共贏的一種趨勢。在發展的同時,難免會遇到一個尷尬現象,那就是每個國家的語言都大不相同,難免會遇到溝通障礙。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語言的學習成為發展的關鍵環節,只有你能學會多種語言,你才能有更多可能。就此,英語被世界各地的人廣泛使用。
  • 清朝人是怎麼學英語的?看到他們的筆記後,原諒我笑出了豬叫聲
    清朝人怎麼學英語?看了他們的筆記,請原諒,聽到了豬的叫聲。清朝時期,列強用堅固的船和利炮強制打開了我國的國境,我國曾一度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各國大使館駐紮在我國國土上。在我們國家中覺醒的知識分子和官員們開始向西方學習,呼籲在外國文化中積極接受優秀先進成分,首先必須理解的是語言,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最基礎的是語言的溝通,於是首先在清朝的命官之間盛行英語學習,發展成了一定的學科。
  • 沒有拼音和音標,清朝人是咋學英語的?看完讓你笑出腹肌
    但是,實際上已經前進了一百多年,清末的時候,我們國家裡有人開始學英語,理由是鴉片戰爭之後,國境必須打開,和外國通商,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地進行貿易和對外貿易這樣的交流和交涉是不可缺少的,不懂英語的話,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在欺騙我們,我出生於古代,會說英語,不久就成了英語專業,當時沒有拼音和音標,清朝人是怎麼學英語的?
  • 曾國藩:笨,是一種天賦
    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笨,也是一種天賦。 01 謙遜 曾國藩曾說: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 人說富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累世顯赫,是因為曾國藩喜歡寫家書
    自古至今,高門望族三代以下能夠保得住祖宗基業的並不多見,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曾家卻顛覆了這一定律。有學者曾經對曾國藩同時代中興名臣的後代們做過調查,其他人家的子孫輩都衰落了,可曾家至今五六代,代代有英才。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他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 看看清朝曾國藩做的這4條,職場扶搖直上
    身在名利場的很多人,一直在默默努力著,盼望著,期望著,能有一天,會有所謂的伯樂發現自己這匹千裡馬。但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看看歷史書,總是戚戚小人壓制坦蕩君子,嶽飛、于謙等君子總是被小人所害。而清朝曾國藩身為十年連升七級的官員,他在《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日記》等等書信或筆記裡面提到了自己的四條心得,對咱們或許有所啟發。
  • 曾國藩成功靠的是人,事,心態3個方面,其中做人這點被頌揚至今
    說起晚清重臣曾國藩,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他"千古第一完人"的名號,甚至被毛主席稱讚為"地主階級中最厲害的人"種種現象都表明他是在做人做官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做到了名垂歷史。知道曾國藩成功的思想基礎,離不開中國的陰陽調和之道,也就是常說的中庸之道。
  • 曾國藩:最聰明的做人之道,是讓人對你放心
    讓跟你交往的人覺得放心,舒服,這才是最聰明的做人之道。 讓人對你放心,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這意味著這個人厚道,靠譜。 曾國藩出生於農民家庭,祖父、父母的文化都不高,他卻最終成為「千古第一完人」。
  • 都說曾國藩識人準,五個女婿四個不成器,學者:他也有苦衷
    況且在袁榆生還是娃娃時候,曾國藩就曾見過他,乖巧機靈,怎麼看都是一門好親事。 不料,這袁芳瑛只會自己讀書,對教育孩子完全不在行,這袁榆生人如其名,就是個榆木疙瘩,不愛讀書也不聽話。袁芳瑛因清朝內憂外患,鬱郁不得志,45歲就死在崗位上,按現在話講叫「因公殉職」,父親死了,兒子就越發不像話。吃喝嫖賭,沒有他不幹的,缺錢就拿父親留下的藏書拿出去賣,實打實的敗家子一個。
  • 清朝的3位忠臣良將,左宗棠第三,曾國藩第二,他做第一無人否認
    清朝的3位忠臣良將,左宗棠第三,曾國藩第二,他做第一無人否認。清朝在將近300年統治歷程中,經歷了繁榮昌盛,最後還是免不了漸漸的衰退,直到它的完全滅亡。在清朝晚期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落後和封建,造成了對中國的一些恥辱的事情。
  • 曾國藩識人術:這兩種人可成「人中龍鳳」,不可小瞧
    晚清名臣曾國藩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千古獨有的識人斷人之法,其識人之準,至今仍備受推崇。曾國藩一生閱人無數,也用人無數,有統計說當時清朝1/4以上的官員都是他提拔任用的,就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民間有句俗語叫「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此話一點也不假!曾國藩識人術告訴我們:這兩種人往往是人中龍鳳,千萬小瞧他們,因為他們往往能成大事。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曾國藩處世哲學:為了成為聖人,曾國藩連好色的毛病都能改掉
    其實人與人之間,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這些區別主要的來源就是人的內心想法,一個人內心的想法與修為,往往直接決定著這個人一生能走多遠,而一個人的修為是如何培養的呢?又與這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一定是經過很多鍛鍊以及自我修煉,才最終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從而收穫屬於自己最真實的幸福與成功。
  • 慈禧下令分屍洪秀全,一向聽話的曾國藩為何抗旨不尊?
    按照慈禧的意思,曾國藩應該將洪秀全的屍體「剉屍梟示」,並且將李秀成與洪仁達「檻送京師,訓明後盡發處置」。但曾國藩卻將洪秀全的屍體焚燒後裝進炮彈裡射向江河,將他「挫骨揚灰」,並且將李秀成與洪仁達就地處決,沒有押解進京。為何曾國藩要抗旨?
  • 曾國藩晚年「吐血」反思:這3種人絕不可抬舉,爛在心裡只做不說
    在民間有這樣一句話——「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確實,作為晚清的兩位中興名臣,一個靠慧眼識人才,幫助清朝提拔了很多治國文臣,一個文韜武略,幫助朝廷徵戰沙場。曾國藩在商海浮沉近四十年,看透人心,練就了高超的識人本領,他在晚年總結一生識人、用人心得,吐血反思,絕不可抬舉的這3種人,相信對現代職場做人、做事也有所啟發!一、才高德薄之人曾國藩出了名的愛才、惜才的人,但在舉薦周騰虎時,卻遭遇了一次滑鐵盧。
  • 曾國藩寫柳體,字如其人,現在誰還能寫得出?
    從漢末至清末,書法一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最主要的藝術愛好。晚清的高官在寫字上花很多的時間,除了練習之外,還要寫很多應酬字。比如說,翁同龢就曾在一天為人寫了五六十副對聯,曾國藩經常在一個月內為人寫一百多副對聯。為人寫字,有時是主動奉送的禮品。
  • 清朝正一品最高嗎?錯,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清朝入關以後,也沿用了這個制度。在九品十八級制度裡,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低於從九品的官職,被稱為「未入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吧。那麼,正一品真的是最高級別官職嗎?並不是。事實上,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它們被稱為「超品」。首先,是皇族宗親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這6種爵位,他們都屬於超品,高於正一品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