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蠟燭因為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而被傳頌。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照明設備還不普及的時候,蠟燭是大多數人用來照明的必需品。如今,蠟燭作為民俗用品,常常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看似簡單的一根蠟燭,實則需要繁瑣複雜的工序才能做成。在翔安瓊頭村,25 歲的年輕小夥陳武漢做蠟燭已經六年了。經他手做出來的蠟燭,不僅燃得透亮、徹底,而且環保。
走進陳武漢做蠟燭的廠房,各種規格的蠟燭整齊地擺放在桌面上。一排排紅色的蠟燭冒出白色的香芯,顯得特別喜慶,還有黃、白兩種顏色的蠟燭也在加緊包裝中。" 快過年了,蠟燭需求量大,最近我們都在加班加點。" 說話的人正是陳武漢,一張圓臉透著稚氣,一雙忙著為蠟燭穿芯的手,卻透露了他做蠟燭年頭已經不短了。
今年剛滿 25 歲的陳武漢,已經做了 6 年蠟燭。他清楚記得 6 年前的 3 月 27 日,那時還在讀高中的他做出了第一根蠟燭,經過實驗,蠟燭在配比和燃燒上都得到了老師傅的認可,那種興奮的心情令他今天談起來仍喜上眉梢。隔天,陳武漢就正式離開高中,到做蠟燭的小工廠上班了。
原來,陳武漢因成績不好,家人和他選擇另謀出路,拜有二十年做蠟燭經驗的楊師傅為師。這位楊師傅從臺灣來,自覺年歲已高,急於找人接替 " 衣缽 ",聰穎的陳武漢便成了他的入門弟子。
" 要做好蠟燭,首先要了解蠟燭的製作過程。" 陳武漢說,這個過程全靠自己體會。到楊師傅的工廠上班後,每天他都是最早到工廠,最晚回家,一整天沒幹別的,就是打掃衛生、做一些包裝蠟燭的手工活。
枯燥的學徒生活沒有讓他產生放棄的念頭,因為他喜歡這項老手藝。小時候,因為父親與楊師傅的朋友關係,他常常到楊師傅的廠房裡玩耍,看著各種蠟燭在火焰中燃盡,他覺得這種燭火很神奇、很漂亮,能讓人靜下心來。
" 原以為做蠟燭很簡單,就是石蠟融化再成型的過程,可實際操作起來比想像的複雜多了。" 陳武漢說,做蠟燭根本沒有固定的配方,師傅教我要學會靈活變通,根據蠟燭的主要成分石蠟來進行配比,每批原料都要做 " 火把 " 實驗,看看火大不大,會不會燃盡。因此,陳武漢在廠房內廳裡專門設了一方角落,用來點燃各種規格的蠟燭。
" 有的火把圓,有的細長,有的透亮,不同材料和香芯做出來的蠟燭就不同。" 陳武漢說,目前他做的主要是香芯酥油燈,成本比較高,但質量好。香芯會邊燃燒邊揮發,不僅不會留下黑色的灰燼,也不會中途熄滅,很受顧客喜歡。" 火是生命之源,蠟燭如果中途熄滅了,有斷了香火的意思,在閩南民間尤為忌諱。" 為此,陳武漢堅持做香芯蠟燭,所用的材料也是環保級的,在燃燒的過程中蠟油不會堆積、發黑,蠟燭燃盡了蠟油也都揮發走了,不留下痕跡。
要做好這種蠟燭就需要更高的工藝。陳武漢說,首先要將配比過的石蠟融化後,加入色粉攪拌,然後倒入模具中冷卻,最後脫模、插入香芯。香芯的粗、細決定了火把的大小和蠟燭燃燒的時間。香芯不能粗也不能細,得恰到好處。" 剛開始做的時候,我也把握不好這個度,經過觀察、記錄,我漸漸摸索出門道。" 陳武漢說,後來他做出來的蠟燭可以燃燒 7 天。
在陳武漢看來,每一根蠟燭背後都蘊含著顧客的心靈寄託。每次走進廠房做蠟燭,陳武漢都很莊嚴,有時靜靜地觀察火把情況,有時和工人們一起包裝蠟燭。他跟楊師傅學了一年基本功後,就正式接手楊師傅的 " 衣缽 ",開啟做蠟燭的老行當。他還自己當起師傅,教從村裡請來的工人做蠟燭,帶動村裡人在家門口就業。
" 目前產品主要銷往全國各地。雖然現在點蠟燭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逢年過節時,蠟燭還是很受歡迎,經常供不應求。" 未來,陳武漢想多研究些多樣化的蠟燭,在質量、形狀、銷售上多下功夫,把做蠟燭這項老手藝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