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禮記》講座第11講02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
這一節闡明的是「禮樂與天地合德」,明智的君王如果善用禮樂治國,因循禮樂教化,可以獲得顯著的功名成效。
「大樂與天地同和」,天地之氣和合,風調雨順,就能夠化生萬物,萬物得以自然成長。典雅莊重的大樂,順應陰陽律呂的規律,也可以生養萬物,這就是「大樂與天地同和」。
「大禮與天地同節」,天地的形態,各有高下大小的不同,比如有山川湖泊,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等等,典雅莊重的儀禮也是分別尊卑貴賤的秩序,與天地相似,這個就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和,故百物不失」,因為大樂與天地同和,能夠生成百物,因此百物不失其性,所以「故百物不失」就是指能夠使百物不失其性。大樂就像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變化人的氣質於潛移默化之中,不失萬物清淨無染、淳樸自然的本性。
相反,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是狂風暴雨呢?萬物不僅不能夠自然生長,還受到損害。所以音樂必須和諧,它的節奏不能像天地之間的狂風暴雨,否則怎麼樣呢?也會對萬物的生長造成損害,有損萬物的本性。
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其實音樂它可以有助於,或者有害於萬物的生長。就像「水結晶的實驗」,讓水「聆聽」不同的音樂,當它聽到現在的搖滾樂、迪斯科這樣的音樂的時侯,這個水的結晶非常的醜惡。而它聽和緩莊重的古典音樂的時侯,水的結晶就非常的美麗。這說明音樂它確實能夠對萬物都產生影響。
有心理學家對植物做實驗,就是把植物分成三個地方種,其它的條件都同樣,只有一個條件是改變的。其中一個地方的植物讓它聽古典音樂,一個地方的植物什麼都不聽,另一個地方的植物就是聽煩躁的,像搖滾樂等等浮躁的音樂。
結果三個月過去了,就發現植物的長勢非常的不同。聽古典音樂的植物,長勢是最喜人的,欣欣向榮,花開得也好,植物長得也茂盛。而什麼也不聽的植物處於中間狀態。而聽了浮躁的,像搖滾樂等等這樣音樂的植物,長勢是最差的,甚至很多都枯萎了。
這說明好的音樂,確實可以有助於萬物的生長。這種思想可以應用於農業,讓農業的農作物怎麼樣長勢好呢?就是要讓它聽「德音雅樂」。這個實驗也被一些人運用在植物、農作物的種植之中,確實取得了好的效果,這個也是有經典依據呀!